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番外 ...

  •   银杏又黄时

      深秋的清晨,第一缕阳光刚漫过文化空间的“砚语墙”,枕秋就背着浅棕色布袋子来了。

      袋子里除了外婆的旧端砚和她的洮河砚,还多了块新收的老墨。

      是上周一位老书法家捐赠的,墨锭上刻着“墨香如故”,磨开时带着陈年的温润,像把十年的时光都熬进了香气里。

      她蹲在“砚语墙”前,小心翼翼地给那方带裂痕的北欧洮河砚换防尘布。

      布是她新缝的,浅灰色的棉布上绣了片小小的银杏叶,针脚比当年给砚云舟绣布包时稳了太多,却依旧带着她独有的软。

      小夏抱着刚到的老物件档案册走过来,指尖点着其中一页:“枕秋姐,你看这篇报道,咱们‘砚语墙’上了地方文化报,记者还特意写了那方‘遗憾砚台’的故事呢。”

      枕秋接过档案册,报道里配着“砚语墙”的照片,四方砚台在阳光下泛着暖光,文字里写着“老物件的意义,从不是圆满,是藏着认真的过往,让每个路过的人,都能想起自己心里的‘那片银杏’。”

      她指尖划过“遗憾砚台”四个字,忽然想起昨天整理旧物时,翻到了当年砚云舟帮外婆修砚台的细砂纸。

      边缘已经磨平,却还留着浅灰的石粉,她把砂纸也放进了“砚语墙”的展柜,旁边贴了张便签:“曾有人用它,把破碎的砚台,磨出了暖。”

      上午的“磨墨体验课”来了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攥着一方塑料砚台,怯生生地问:“阿姨,我的砚台是假的,能学磨墨吗?”枕秋把他拉到老木桌旁,倒了点清水在自己的洮河砚里,递过墨锭:“砚台不分真假,只要你认真磨,墨都会香。就像当年有人用碎石头,也能磨出好看的墨。”

      小男孩握着墨锭慢慢转,墨汁从浅到深,像把阳光慢慢揉进了水里。

      他抬头时,额角沾了点墨痕,像极了当年砚云舟帮她修砚台时,指尖蹭到的铅笔灰。

      枕秋笑着帮他擦掉,忽然想起十年前的深秋,她也是这样,蹲在老街区的砚台摊前,看砚云舟用细砂纸磨外婆的旧端砚,阳光落在他发顶,像此刻落在小男孩的墨锭上一样暖。

      中午闲下来时,枕秋泡了杯三分糖的桂花乌龙,坐在靠窗的位置。

      还是当年她和砚云舟常坐的那个角落。

      窗外的银杏叶又黄了,风一吹就像下了场金色的雨,有片叶子飘进窗,落在她的洮河砚旁。

      她把叶子夹进当天的手账里,写下:“癸卯年秋,墨香如故,银杏又黄,岁岁皆安。” 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砚台,砚池里没有裂痕,只有一片飘着的银杏叶。

      *

      雪落砚台时

      北欧的初冬,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早。

      砚云舟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手里握着那枚砚台吊坠——浅灰的小围巾早就磨破了,他换了条深棕色的,是妻子按照他描述的样式织的,边缘也绣了片银杏叶,却总没有当年那方的软。

      工作室的设计台上,摊着老街区改造的初步方案,图纸上不自觉画了圈银杏叶纹路。

      这是他的习惯了,这些年做设计,总会在不起眼的角落加一点银杏或砚台的元素,像在给某个未说出口的约定留位置。

      妻子端来一杯热可可,放在图纸旁,笑着说:“又在想那方砚台的故事?”

      砚云舟点点头,指尖碰了碰图纸上的银杏叶:“昨天整理旧物,翻到了那片银杏叶,边缘的折痕还在。”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木盒,里面放着那片带折痕的干银杏叶,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

      是当年在社区文化空间拍的,枕秋蹲在“交流角”写手账,阳光落在她的布袋子上,能看到里面砚台的轮廓。

      “你之前说,想带孩子去中国看看?”妻子坐在他身边,指着图纸上的老街区,“等这个项目结束,我们去看看你说的‘有银杏和砚台的地方’,也让孩子知道,他爸爸的设计里,藏着一段很温暖的过去。”

      砚云舟看着妻子的侧脸,又看了看窗外的雪。

      雪落在工作室的窗台上,像当年他寄给枕秋的那张照片里的样子。

      他忽然想起前几天在文化期刊上看到的报道,标题是《砚语墙:老物件里的温柔与遗憾》,里面有张“砚语墙”的照片,四方砚台整整齐齐地嵌在墙上,那方带裂痕的洮河砚旁,贴着一片小小的银杏叶布,和他记忆里的样子分毫不差。

      他拿起手机,对着图纸上的银杏叶拍了张照,却没有发给任何人。

      有些回忆,不用分享,放在心里就好。

      就像他给孩子讲砚台故事时,总会说“以前有位阿姨,教爸爸‘在意比规则重要’,所以爸爸做设计时,总想着让用的人觉得暖”,却从不说阿姨的名字,也不说那方带裂痕的砚台。

      傍晚时,儿子拿着一块橡皮泥跑过来,捏了个歪歪扭扭的砚台,上面还粘了片黄色的卡纸银杏叶:“爸爸,你看!我做的‘秋砚’,老师说银杏叶代表想念!”砚云舟蹲下来,接过橡皮泥砚台,指尖碰到软软的卡纸,忽然想起当年枕秋在他设计图上画的银杏叶,也是这样歪歪扭扭,却比任何精致的图案都让人记挂。

      他把橡皮泥砚台放在书架上,和那枚砚台吊坠、那片干银杏叶放在一起。

      窗外的雪还在下,落在书架的玻璃上,像给这些回忆盖了层薄纱。

      他知道,有些遗憾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砚台的裂痕、银杏叶的折痕,但它们早已不是刺痛的尖刺,而是温温的印记。

      提醒他,曾有人用认真的心意,陪他走过一段秋光,而他也带着这份心意,把往后的日子,过成了安稳的模样。

      *

      同一时刻,国内的文化空间里,枕秋刚送走最后一位访客。

      她锁门前,最后看了眼“砚语墙”。

      月光落在四方砚台上,外婆的旧端砚泛着岁月的光,王奶奶的“梅”字砚藏着思念,她的洮河砚映着日常,那方北欧砚台的裂痕在月光下,竟显得格外柔和。

      她背着布袋子走在银杏道上,叶子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响,像十年前和砚云舟一起走过时的声音。

      手机里弹出文化报的推送,标题是《老物件:时光的信使,遗憾的温柔》,她点开看,最后一段写着:“最好的回忆从不是攥在手里的重逢,是各自在岁月里,把那些认真过的、在意过的,酿成了暖,酿成了安,酿成了岁岁年年里,不褪色的光。”

      枕秋关掉手机,抬头看向夜空。

      星星很亮,像砚台里的墨点,也像北欧雪地里的光。

      她知道,在遥远的彼方,有人和她一样,在某个平凡的时刻,会想起那方砚台、那片银杏、那段秋光,但他们都不会回头。

      因为遗憾早已不是羁绊,而是时光给的礼物,让往后的每一个日子,都更懂得珍惜眼前的暖,更能安心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归期。

      ——全文完——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23章 番外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