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笨拙 ...
-
“父母爱的孩子
是我所拥有的思想本身,
还是有着血缘的躯壳本身?”
如果,我的灵魂与思想不是我,可是血肉与血脉的本身依旧还存在,我还是我么?
昨夜腹部痛的厉害,林羡鱼很早就清洗好身子在被窝里躺着,总归是对于一个夜猫子太早了,睡不着的。林羡鱼打开娱乐软件决定刷一会视频,这应该是大部分年轻人的娱乐方式吧?总是走在2G网的林羡鱼也没有落入山顶洞人的清流,寻了些搞笑视频。
最后一个视频了,实在是该休息了,明天需要起早些。林羡鱼记得这个视频讲的是富二代和穷小子转换灵魂,互过人生的事情。
视频本身很短,也没有什么逻辑,原本的穷小子换成了富二代的灵魂,性格喜好全变了,穷小子的母亲都没有看出来。这要是放在现实中是完全没有任何逻辑的。
可是如果只是这样,林羡鱼是绝对不会多想些什么的,搞笑视频么,当个乐子看吧。但这两天休息,林羡鱼还看了一篇文章。很少看文章也难辨是真的好坏,但是的确在林羡鱼心中泛起了波澜。感情线到没怎么在意,林羡鱼更是注意到了其中的剧情线,这是一个围绕克隆人的巨大阴谋而展开的,女主是一个克隆人,一个备用品,女主的主体身子骨很弱,性格蛮横,像个疯子,她的父母因为其病情和性格被折磨的苦不堪言。后来,主体杀了人,彻彻底底变得癫狂,父母选择在外界承认克隆人才是亲生女儿,而主体是整容的,因为克隆人是完美的,女主运筹帷幄,充满谋略,更健康更能守住一些秘密。在文章中的母亲有一句话令林羡鱼记得深刻,“她也是我们的女儿不是么,也留着我们的血。”
这句话,牵动着昨夜看到的视频,终是在林羡鱼的心中泛起无数波涛。夜间躺在床上,闭上眼却怎么都睡不着,忽然间脑子里闪过的想法,让林羡鱼突然坐起来,看着窗子外的,泛着暖色光晕的灯火,打下这么一段话。
“父母爱的孩子
是我所拥有的思想本身,
还是有着血缘的躯壳本身?”
林羡鱼不大清楚,爱究竟是一份什么样的东西?
林羡鱼想起了之前刷到的一部电视剧的片段,草莓世界的男主去到了芝士世界,遇上了在草莓世界早早就去世了父亲。可芝士世界的父亲终是察觉到这不是自己原来的儿子,跪下请求草莓世界的男主换回自己的儿子。这都是血缘,林羡鱼知道,在这里父亲选择了灵魂和思想。
可是现实中,真的是如此么?
林羡鱼想到了自己,心里很清楚的记着,在初二之前的自己,阳光乐观,对所有的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善于交际,从来不为任何事情烦恼,成绩很好,特长也拿得出手,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吧”?记得,快小学毕业的时候,老师好像这么说过。当时对于这些看法,林羡鱼倒是从不在乎的,只觉得这些事情明明很简单,随心而做就可以这样了。现在一想,却是何其难得。初二之后,性子几乎是彻彻底底的大变,尤其是初三毕业,一场无法挽回的争吵,与之后数场无法挽回的争吵,让林羡鱼和父母之间劈开了万丈深渊。是隔阂,是林羡鱼再也不敢跨过去的,让自己心很痛的很痛的刀山。
林羡鱼也知道是自己变了,变得不爱说话,变得学会了撒谎,变得不再乐观,变得冷漠,变得厌烦一切交流。总是在想“为什么父母要交流一些莫名其妙的,要问这么多显而易见的问题?”林羡鱼开始在家里一套,在外边又是一套,可能觉着最恶劣的自己在家中才是最真实的自己吧。
可是父母还是爱着自己,林羡鱼知道的,无论是妹妹的出生,还是自己的性格的变化,父母都从未改变对林羡鱼的好,倾尽所有照顾林羡鱼,从不偏袒于妹妹。可是林羡鱼也知道,这是因为是父母的孩子,如果没有这一声“爸,妈”,没有医院所谓的亲缘关系的证明,父母是万不可能对谁还这么好的。
那,林羡鱼感受到的爱是来自哪里的?
林羡鱼记得,最后的一次争吵中,父母怒吼着骂着,“你有什么道德?你有个屁的道德。”林羡鱼以为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观是可以和父母交流被接纳的,可是那一次林羡鱼才明白,父母更爱只是白纸一张的自己。更怀念之前那个听话,爱在父母旁边闹腾的自己。
林羡鱼更清楚,自己终归是不同了,心中的一些想法,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让自己回不到从前,对情感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弱,淡漠的认为世界上的其他人应该都是坏人吧,谁能对谁真心好?
可是有一点,林羡鱼也知道,与同学交际,与朋友交际,与老师交际……除开血缘关系之外的任何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因为林羡鱼这个人的性格,灵魂,思想以及做出来的事情才愿意交流的。并不是因为所谓的骨血,躯壳本身,那这是父母之爱更高贵的地方么??
这听着似乎不是什么解释,反而更显讽刺了吧。这好像是一个无解的辩题,毕竟似乎谁也不能够将“爱”具象化,一个极其抽象的情感,怎么能极其刨根问底的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更有可能,只是因为林羡鱼经历的太少,太多少年人心中的一股韧劲,而少了令人热血喷薄的情感,感受到的世界的爱恨情仇太少,见识不足罢了。
所以林羡鱼也明白,或许是天生如此的情感淡漠,但是还是要竭尽所能,哪怕略显笨拙,也要去爱这个世界,用心去对待自己好的人,不要总是想着与父母争吵,永远保有一颗尽管不会表达的,愿父母健康常乐平安顺遂之心,无愧于“孝悌”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