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新章序曲 ...
-
春深夏浅,庭院里的草木葱茏欲滴,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陆家老宅的氛围,已与数月前的冰冷肃穆截然不同。一种温和而富有生机的气息流淌在廊庑之间。陆沉舟依旧忙碌,但书房的窗时常开着,允许清风与花香涌入,偶尔还夹杂着隔壁画室里飘来的、极淡的松节油气味。
文化广场项目已进入平稳的施工阶段,苏念安的工作室也因此声名大噪,邀约不断。但这份成功并未带来浮躁,反而让那份专注于创作的沉静气质愈发凸显。加密通讯的内容,也逐渐从日常琐碎和项目难题,转向更具前瞻性的构想。
这日,陈默送来一份待批的基金会下半年预算草案,同时附带了一份非正式的建议书——关于收购改造城郊一片废弃的工业厂区,将其打造为一个集艺术家驻地、小型展览、创意工坊及生态景观与一体的新型艺术社区构想。建议书是苏念安在与几位年轻策展人闲聊后,受启发草拟的,经由林薇“无意间”让陈默看到,又“自然而然”地呈递上来。
陆沉舟仔细翻阅着那份还带着草图墨香的建议书。构想大胆却并非空中楼阁,对区域文化活力的激发、对年轻艺术家的扶持,都与基金会近期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更重要的是,这片厂区的产权结构复杂,涉及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恰恰需要陆家这般拥有深厚根基与资源的家族介入,才能顺利推动。
“可行性初步评估如何?”陆沉舟合上建议书,问道。
陈默递上另一份文件:“已委托专业机构做过初步调研。区位优势明显,改造成本可控,长期运营收益与社会效益预期良好。主要障碍在于原厂区部分小业主的产权分散,以及……地块西北角涉及一小片陆家早年出让、但目前处于闲置状态的土地。”
最后一点,才是关键。若由基金会直接推动,难免引人诟病,认为陆家以权谋私。但若由陆沉舟以个人名义,先行整合陆家那片闲置土地,再以主要出资人及土地提供者的身份,主导推动整个艺术社区项目,则名正言顺,且能将项目牢牢掌控在符合他们理念的方向上。
风险与机遇共存。这已远超单纯的感情认可,而是要将双方的事业与未来,更深层次地捆绑在一起。
“召开一个小范围的项目论证会。”陆沉舟下达指令,“邀请城市规划、艺术管理、运用领域的专家,还有……念安。听听多方意见。”
论证会在一周后于基金会会议室举行。苏念安作为构想发起人,准备了详尽的ppt,从理念到初步规划,阐述得清晰而充满激情。专家们提问犀利,苏念安虽有些紧张,但回答诚恳且具备专业深度。陆沉舟全程坐在主位,沉默聆听,只在关键时刻,提出一两个关乎项目可持续性与风险掌控的核心问题,引导讨论走向深入。
会议结束,专家离场后,会议室只剩下两人。夕阳透过落地窗,将房间染成金色。
“你觉得怎么样?”苏念安收拾着资料,语气带着期盼与忐忑。
“构想很好。但难度不小。”陆沉舟语气平稳,目光落在那些画满标记的图纸上,“产权整合、资金投入、长期运营,每一个环节都是挑战。”
“我知道。”苏念安点头,“但这真的很有意义,不是吗?不仅仅是一个项目,而是能真正创造一个滋养创意的地方。”
陆沉舟抬眼,看向对方因专注而发亮的眼睛,沉默片刻,道:“陆家那片地,我可以出面处理。”
苏念安怔住,一时没反应过来。
“但这个项目,不能能只靠情怀。”陆沉舟继续道,语气变得冷峻务实,“需要成立独立的项目公司,清晰的股权结构,专业的运营团队。你的工作室可以以创意入股,但必须接受专业的财务和管理监管。”
这不是简单的支持,而是邀请对方进入一个更复杂、也更真实的商业合作层面。意味着共享收益,也共担风险。
苏念安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无比认真:“我明白。我会学。工作室这边,林薇可以负责对接,她很有能力。我也愿意接受任何必要的监管。”
态度坚决,没有丝毫退缩。
“好。”陆沉舟颔首,“让陈默和林薇先对接,起草初步框架协议。细节,慢慢敲定。”
项目就此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消息很快在小范围传开。
当晚陆家餐桌上,陆父难得主动问及:“听说你们在琢磨城东那片旧厂区?”
“有个初步构想,还在论证阶段。”陆沉舟谨慎回答。
陆父哼了一声,却没反对,只是道:“那块地皮有点历史,处理起来麻烦。需要家里出面的话,提前跟你李叔打个招呼,他熟悉当年的情况。”
这几乎是明确的支持信号了。
陆母则更关系细节,笑着对苏念安道:“念安真是有想法。不过着担子可不轻,以后有的忙了,要注意身体啊。”语气里满是关怀。
就连陆沉玥也插嘴:“哥,苏老师,以后那边搞起来,能给我留个小地方做个人工作室吗?租金我照付!”
关系从家庭的认可,彻底迈向事业的共融与未来的共同规划。
数日后,框架协议初步达成。签署前的夜晚,加密通讯器响起。苏念安的声音带着忙碌后的疲惫,更多的却是兴奋与期待:“陈默把协议草案发我了……感觉像做梦一样。”
“只是开始。”陆沉舟的声音透过电波,沉稳依旧,“后面的路还很长。”
“我知道。”那边沉默了一下,声音变得轻柔而坚定,“但一起走,就不觉得长。”
窗外,月色如水,繁星满天。
新的篇章,已然奏响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