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共筑新巢 ...
-
艺术社区项目的主题结构封顶后,后续的室内外装修、景观营造及运营筹备工作岁依旧繁琐,却已步入相对平稳的轨道。项目团队经验日益丰富,常规事务已无需陆沉舟事必躬亲。一种项目成功在望的笃定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某种生活重心的悄然转移,开始在彼此间弥漫。
加密通讯的内容,不知不觉间,减少了关于施工难题和公关危机的讨论,增多了一些更私人、更生活化的片段。苏念安会兴奋地描述某棵特意保留下来的老树发出了新芽,吐槽定制灯具的厂家沟通不畅;陆沉舟则会提及基金会最近接触的一个北欧可接触设计展,或是某家老字号家具工坊即将失传的榫卯工艺。
这日,陈默送来一批需要签署的文件,其中夹杂着一份关于项目内预留的、位置最佳的一处艺术家公寓兼工作室的最终室内设计确认方案。那本是预留给他们自己使用,便于日后兼顾创作与项目管理的空间。
陆沉舟翻阅那份由知名设计师操刀、无可指摘却略显冰冷的方案,目光在那些效果图上游移片刻,并未立刻千字。他按下内部通讯键,吩咐道:“让设计部把预留单元的所有原始结构图和管线图送一份过来。另外,联系一下‘木心工坊’的徐师傅,问他下周是否有空。”
指令有些突兀,陈默却并未多问,只是高效执行。很快,厚厚的图纸送抵书房。当晚的加密通讯中,陆沉舟状似无意地提起:“预留单元的设计方案你看过了吗?”
“看了,挺专业的,就是感觉……少了点味道。”苏念安的声音带着一丝犹豫,“好像放在任何一个高端项目里都可以。”
“嗯。”陆沉舟应了一声,将平板电脑上图纸文件发送过去,“这是原始结构图。徐师傅下周有空,他是做传统榫卯家具的好手,对空间利用有独到见解。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和他一起去现场看看,聊聊想法。”
苏念安那边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带着惊喜和不确定的声音:“你的意思是……我们自己来改设计?”
“不是商业项目,不必拘泥。”陆沉舟语气平淡,“重要的是住得舒服,用得顺手。你是使用者,你更清楚需要什么。”
这几乎是一个明确的邀请,邀请对方共同参与规划他们未来的生活空间。不再仅仅是项目合作方,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共建者。
“好!”苏念安的回答干脆而充满干劲,“我明天就约徐师傅!”
自此,两人的话题又增添了一项充满期待的内容。苏念安拉着徐师傅多次跑现场,拿着卷尺和草图本,测量、讨论、争论。陆沉舟虽未每次都到场,但那每晚的加密通讯里,会仔细聆听苏念安兴奋地描述今天的构想:哪里可以打掉非承重墙做成整面书柜兼展示墙,哪里可以利用错层结构做一个安静地阅读角,工作区的采光如何最大化,又该如何巧妙地引入那颗老树的景观……
有时,陆沉舟会提出冷静务实的意见:“书墙的承重需要重新计算。”“大面积开窗要考虑能耗和清洁问题。”有时,则会给出超出预期的支持:“如果需要特殊的金属构件,可以让陈默联系德国的厂家。”“智能家居系统按最高标准配置,接口留足。”
设计图纸在一次次讨论和修改中逐渐成型,褪去了商业化的模板气息,充满了独特的个人印记与两人共同的生活偏好考量:一个极度理性、高效、隐藏着众多高科技细节的空间骨架,包裹着温暖、自然、充满艺术感与手作温度的内核。
这个过程,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两个家庭的日常。苏念安会拿着图纸跑回苏家,征求父母的意见,苏母对着厨房和餐厅区域的设计提供了诸多实用建议。陆母则通过陆沉舟,送来了一些收藏的布料样本,说是“适合做窗帘或软包”,甚至还委婉地提醒“书房最好隔出一间小的隔音卧室,万一以后……有客人留宿呢?”其暗示不言而喻。
陆沉玥成了最热情的“监工”,经常拉着温然(两人因上次聚餐后愈发投缘)跑去现场“视察”,对着图纸指手画脚。发表各种“时尚建议”,虽然大多被专业人士苏念安笑着驳回,却增添了无数热闹气氛。
就连陈默和林薇,也因频繁地为这个“私人定制项目”协调资源、对接供应商而有了更多接触。一次为确定一批特殊定制瓷砖的样品,两人不得不一同前往郊外的厂区。回程时遇上暴雨,车子陷在泥泞中。等待救援的间隙,狭小的车厢内,林薇看着窗外瓢泼大雨,忽然轻笑:“我们俩好像总是遇到这种……需要共患难的情况。”
陈默握着方向盘,目视前方,沉默良久,才低声道:“……或许不是坏事。”
雨声敲打车窗,气氛微妙。林薇转头看他,没有接话,只是嘴角微微扬起。
未来的居所还在图纸和商讨阶段,但那种共同构筑一个“家”的实感,却比任何已完成的建筑都更加深刻地塑造着关系的新形态。它不再是缥缈的承诺,而是由无数具体的细节、讨论、选择一点点堆积起来的,坚实可触的未来。
项目临近收官,生活的新篇章,已在笔下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只待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