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惠娘 ...

  •   韩遂的书房成了我暂时的避风港。

      比起浣衣处的苦役,这里的活计轻省许多——整理文书、研磨沏茶、擦拭书架。最重要的是,这里温暖安静,偶尔还能读到一些书籍。韩遂似乎默许我翻阅那些非机密的竹简和帛书,或许在他眼中,一个十一岁的女娃根本看不懂军国大事。

      但我确实在看。不仅看,还努力记下那些地名、人名、事件。冀城、陈仓、美阳...皇甫嵩、张温、董卓...这些名字在我脑中逐渐串联起来,勾勒出凉州战事的轮廓。

      最让我在意的是冀城。那里是汉阳郡治所,叛军与官军反复争夺的要地。梦中阿母似乎提到过这个地方,让我无法不在意。

      一日,韩遂与部将议事时,我正跪坐在屏风后添茶,听到他们谈及冀城战况。

      “...城中粮尽,守军以树皮草根为食...”一个部将道。 “...听说已经开始人相食了...”另一个声音接话。

      我手中的茶壶险些跌落,热水溅到手背,烫得发红,却不及心中疼痛万分之一。

      人相食...阿母、阿父、阿兄若在城中...

      不敢再想下去。

      议事结束后,我收拾茶具时,韩遂突然叫住我:“你似乎对冀城很关心?”

      我吓了一跳,连忙低头:“奴婢不敢...”

      韩遂摆摆手:“无妨。你家人可能在那里?”

      我犹豫片刻,轻轻点头。

      韩遂长叹一声:“冀城...如今是人间地狱。你若真心盼家人平安,不如祈祷他们不在城中。”

      他的话如冰水浇头,让我浑身发冷。

      那夜,我又做了噩梦。梦见冀城中饿殍遍野,人们如行尸走肉。阿母瘦得皮包骨头,瞎了的右眼窝深陷,正与野狗争抢一具尸体...

      我惊叫着醒来,浑身冷汗。同屋的惠娘被惊醒,点亮油灯关切地问:“怎么了?又做噩梦了?”

      我点点头,哽咽难言。惠娘轻拍我的背,哼起那首熟悉的歌谣:“爹娘找不到啊,我的小阿宝...”

      在她的歌声中,我渐渐平静下来。

      “惠娘姐姐,你的家人...有消息吗?”我问。

      惠娘摇摇头,眼神黯淡:“战乱一起就失散了。阿母体弱,不知能否熬过这个冬天...”她顿了顿,“有时我想,或许他们早已...”

      “不会的!”我急忙打断她,“一定会重逢的!就像...”我忽然想起什么,“就像李媪,她也在找女儿,找了十年都没放弃!”

      惠娘猛地抓住我的手:“李媪?哪个李媪?”

      我被她的反应吓了一跳:“就是在难军营认识的一位老媪,姓李,夫家姓王。她说女儿十年前走散了,名叫惠娘...”

      惠娘的手开始发抖,声音发颤:“她...她什么模样?”

      我努力回忆:“大约六十上下,头发花白,左边眉梢有颗痣...对了,她缝补时总喜欢哼歌谣,和你哼的调子很像...”

      惠娘的脸色瞬间苍白如纸,眼泪夺眶而出:“是...是阿母...她还活着!她在哪里?”

      这下轮到我震惊了:“难道你...你就是李媪的女儿?”

      惠娘泣不成声,只是拼命点头。我从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终于拼凑出完整的故事。

      十年前,羌乱爆发,当时八岁的惠娘与父母逃难时被人群冲散。她被人贩子拐走,卖到陇西郡一户织匠家为婢。织匠夫妇无子,待她尚可,还教她织布手艺。原以为此生再难见亲生父母,没想到...

      “阿母...阿母她过得好吗?”惠娘急切地问。

      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想起李媪憔悴的面容,中箭身亡的惨状,喉头如同堵了棉花。

      “她...”我艰难地开口,“她一直在找你...每天都会哼那首歌谣...”

      我没有说出李媪已死的真相。在这乱世中,希望比真相更珍贵。就让惠娘抱着母亲尚在人间的期盼,活下去吧。

      惠娘又哭又笑,紧紧抱着我:“谢谢您,阿宝!谢谢您告诉我这个消息!等战事平息,我就去找阿母!”

      我回抱她,心中五味杂陈。

      自那日后,惠娘仿佛变了个人。眼中有了光彩,干活时常常哼着小曲,有时还会拉着我问更多关于李媪的细节。

      我尽量编织善意的谎言,告诉她李媪在难民营如何帮助他人,如何坚强地活着。每说一句,心中就多一分愧疚。

      “等找到阿母,我要接她来同住。”惠娘憧憬着,“我织布,她帮忙理线,就像小时候一样...”

      看着她幸福的模样,我实在不忍心打破这场幻梦。

      日子一天天过去,凉州的冬天来临了。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书房外银装素裹。

      韩遂的眉头越皱越紧。从断断续续的议事中,我得知官军节节胜利,叛军内部也产生了分歧。

      “北宫伯玉欲西退湟中...” “李文侯主张死守...” “边章病重,恐不久于人世...”

      这些消息让我心中暗喜。叛军内乱,或许意味着战事即将结束?或许我能早日寻找家人?

      一日,我整理文书时,意外发现一份名册——是上月冀城突围时被俘的人员名单。

      心怦怦直跳,我急切地翻阅竹简,寻找熟悉的名字。

      冯安...没有。赵氏...没有。冯栋...没有。

      正当我失望之际,一个名字跳入眼帘:冯季。

      冯季是我阿父的堂弟,在狄道做小生意。难道他也在冀城?

      我继续翻阅,忽然手指一顿——名册末尾有个“冯氏”,右注“目伤”。

      目伤!难道是阿母?

      我急忙细看,但记载十分简略:冯氏,约三十余,右目盲,汉阳口音,现押于伤兵营。

      伤兵营!王允说过,伤兵营比俘虏营好得多!

      激动得手发抖,我恨不得立刻冲去伤兵营确认。但我知道,没有韩遂的允许,我根本出不了这个院子。

      接下来的几日,我度日如年。每次韩遂来书房,我都想开口请求,但看他阴沉的面色,又不敢打扰。

      终于,在一个雪后初晴的早晨,我鼓起勇气,跪在韩遂面前:“将军,奴婢听说伤兵营有个右目受伤的冯氏,可能是奴婢的母亲...求将军开恩,容奴婢前去探望!”

      韩遂从文书中抬起头,目光锐利:“你听谁说的?”

      我低下头:“整理名册时偶然看到...”

      他沉默片刻,道:“如今战事吃紧,伤兵营戒备森严,不是你该去的地方。”

      我的心沉了下去。

      “不过...”韩遂话锋一转,“明日我要巡视伤兵营,你可随行。若真是你母亲,或许可破例让你们相见。”

      峰回路转,我急忙磕头谢恩。

      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既期待又害怕——期待可能是阿母,害怕希望落空,或者更糟,看到阿母重伤不治。

      次日清晨,我换上最整洁的衣裳,揣着那三块糖糕,随韩遂出发。

      伤兵营设在城东一处旧军营,戒备森严。还未进门,就闻到浓重的血腥和腐臭气味,听到阵阵呻吟声。

      韩遂皱眉,对迎上来的医官道:“怎么这般气味?”

      医官苦笑:“伤员太多,药物短缺,许多伤口溃烂...实在是...”

      韩遂摆摆手,示意我跟上。

      营内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伤兵们密密麻麻躺在地上,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浑身绷带渗血,有的昏迷不醒,喃喃呓语。

      我紧紧跟着韩遂,眼睛急切地搜寻着那个右目受伤的冯氏。

      “右目受伤的都在这边。”医官引我们到一处角落。

      这里躺着十几个眼部受伤的伤员,有男有女。我一个个看过去,心跳如鼓。

      不是...不是...这个太年轻...这个是个老汉...

      终于,在最角落里,我看到一个侧躺的妇人。她右眼缠着肮脏的布条,左眼紧闭,面色灰白。

      我屏住呼吸,慢慢走近。是她吗?看起来比阿母苍老许多...

      就在这时,妇人仿佛感觉到什么,缓缓睁开左眼。

      时间在那一刻静止。

      不是阿母。

      失望如潮水般涌来,我几乎站立不稳。

      那妇人茫然地看着我,左眼浑浊无神。她张了张嘴,发出微弱的声音:“水...”

      我急忙取出随身带的水囊,小心地喂她喝水。

      妇人贪婪地喝着,呛咳起来。我轻拍她的背,忽然注意到她左手腕上有个熟悉的印记——一个梅花状的胎记。

      记忆如闪电般划过脑海。这不是阿母,但我是认得她的!

      “李婶?”我脱口而出。

      妇人猛地睁大眼睛,死死盯着我:“你是...阿宝?”

      果然是李婶!那个在难民营外相遇,告诉我阿母眼睛受伤的李婶!

      “是我!冯阿宝!”我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您怎么在这里?您的孩子呢?”

      李婶的独眼中流出泪水:“死了...都死了...小儿子病死了...大儿子被征去当兵...听说也战死了...”她哽咽着,“我这眼睛...是在冀城被流矢射中的...”

      冀城!她果然去过冀城!

      “那您见过我阿母吗?”我急切地问,“右眼受伤的赵氏?还有我阿父冯安,阿兄冯栋?”

      李婶的眼神恍惚起来:“冀城...地狱啊...人吃人...狗吃人...我看不清...好多血...”

      她似乎神志不清,语无伦次。我心急如焚,却不敢催促。

      韩遂走过来:“问出什么了?”

      我摇摇头,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她神志不清...”

      韩遂看了看李婶的状况,对医官道:“好好照料。”便转身欲走。

      我急忙跟上,却听李婶突然清晰地说了一句:“冯书佐...好像去了陈仓...”

      我猛地回头:“您说什么?我阿父去了陈仓?”

      但李婶又陷入混沌状态,喃喃着听不懂的话。

      陈仓!那是扶风郡的要地,听说官军主力正在那里与叛军对峙!

      走出伤兵营,我心中五味杂陈。虽然没找到阿母,但至少有了阿父的消息!他可能还活着,可能在陈仓!

      回程路上,我鼓起勇气问韩遂:“将军,陈仓...战事如何?”

      韩遂瞥了我一眼:“你想去陈仓寻父?”

      我低下头:“奴婢不敢...”

      韩遂望着远处雪山,良久才道:“陈仓如今是绞肉场,尸骨堆成山。即便你父亲真在那里,恐怕也...”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再明白不过。

      希望如泡沫般破灭,但我仍不死心。只要有一线可能,我就要去找寻。

      几日后的一个深夜,我被急促的脚步声惊醒。院中人声嘈杂,火把通明。

      “官军夜袭!全员戒备!”呼喊声此起彼伏。

      惠娘吓得瑟瑟发抖,紧紧抓住我的手:“怎么办?会不会...”

      我捂住她的嘴,示意噤声。透过窗缝,可见外面兵荒马乱,人影幢幢。

      突然,书房方向传来巨响,像是门窗被撞破。接着是兵刃相交声、呐喊声、惨叫声。

      “韩遂叛贼!纳命来!”一个粗犷的声音吼道。

      是官军!他们攻进来了!

      混乱中,我和惠娘缩在墙角,不敢出声。打斗声持续了约莫一炷香时间,渐渐平息。

      天亮时分,院门被撞开,一队官兵冲进来:“所有人出来!双手抱头!”

      我们被驱赶到院中跪着。一个军官模样的人扫视我们:“谁是韩遂家眷?”

      无人应答。

      军官冷笑:“不说?全部带走!”

      我们被押解着走出院子。街道上满是官兵,正在清剿残余叛军。路旁跪着一排排俘虏,个个面如死灰。

      经过伤兵营时,我心中一动——李婶还在里面!还有那些伤员!

      但官兵根本不理会,推搡着我们继续前行。

      突然,我在一群俘虏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那个曾经调戏我的军官!他浑身是血,被绑得结结实实,看到官兵过来,破口大骂:“皇甫老贼!不得好死!”

      押解我们的军官上前就是一鞭子:“闭嘴!败军之将还敢嚣张!”

      那军官吐出口中血水,狂笑:“韩将军已突围而去!他日必卷土重来!”

      他的话引来更多鞭打。我看着这一幕,心中复杂。虽然憎恶他曾经的轻薄,但此刻竟有些佩服他的硬气。

      我们被关进一处临时牢狱,比之前的仓廪更加拥挤。惠娘紧紧挨着我,低声啜泣:“怎么办...我们会不会被当作叛党处决...”

      我握住她的手,强作镇定:“不会的。我们只是奴婢,官府会查清的。”

      但心中实则忐忑不安。乱世之中,宁错杀不放过是常事。

      牢狱日子难熬。每日只有一碗稀粥,寒冷刺骨,呻吟声不绝于耳。许多人病倒了,被拖出去后就再没回来。

      第三日,狱卒来提人:“冯阿宝!出来!”

      惠娘死死抓住我:“别去!”

      我拍拍她的手,跟着狱卒走出牢房。心中已然做好最坏打算。

      但出乎意料,我被带到一个相对干净的房间,一个文官模样的人坐在案后。

      “冯阿宝?”他翻看着竹简,“陇西冯家村人,父冯安曾任郡中书佐?”

      我急忙点头:“是!大人认识我阿父?”

      文官不答,继续问:“你如何落到韩遂军中?”

      我将经历简要道来,隐去了王允的部分,只说与家人失散后被俘为奴。

      文官记录完毕,道:“查证属实后,或可放你归家。”

      希望再次燃起:“谢大人!那...那其他人呢?”

      文官面无表情:“叛军家眷,按律充官为奴。”

      我的心沉了下去。惠娘她们...

      回到牢房,惠娘急切地迎上来:“怎么样?”

      我如实相告。惠娘眼中刚燃起的希望又熄灭了:“为奴...也好过处死...”她苦笑道,“至少还能活着等阿母...”

      我紧紧抱住她,不知该如何安慰。

      几日后,我真的被释放了。文官给了我一份文书和少许盘缠:“如今陇西初定,你可回乡。但路上不太平,好自为之。”

      走出牢狱,重获自由,我却茫然无措。回乡?家乡早已物是人非。找家人?天地茫茫,从何找起?

      突然想起李婶说的陈仓。对!去陈仓!找阿父!

      下定决心,我买了些干粮,向人打听去陈仓的路。

      “陈仓?”路人摇头,“小姑娘,那里正打仗呢!去不得!”

      但我心意已决。无论如何,我都要去试一试。

      临行前,我最后去了一趟伤兵营,想看看李婶是否安好。但伤兵营已被官军接管,根本不让我进去。

      “走吧走吧!这里没有你要找的人!”守门兵士不耐烦地挥手。

      无奈,我只好踏上前往陈仓的路。

      走出陇西城门时,我回头望了望这座饱经战火的城市。在这里,我失去了李媪,找到了惠娘,得到了阿父的线索...

      风渐起,吹动我的衣袂。前路漫漫,吉凶未卜。

      我从怀中掏出那三块糖糕,已经干硬得不成样子。但我仍小心地包好,放回贴身处。

      “阿母,阿父,阿兄...”我轻声说,“阿宝来找你们了。”

      然后转身,向着东方,一步一步走去。

      乱世茫茫,孤身寻亲。十一岁的阿宝,再次踏上未知的旅途。

      唯有那首童谣,在心中回响不绝:

      “春俏俏呀秋萧萧,跑完一遭又一遭... 我的小纸鸢它不见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