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古代的西藏人在干什么? ...
-
公元前224年,(相传)于阗是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Ashoka)的儿子库什塔纳(Kushtana)建立的
公元前84年,据称佛教传入于阗
56年,强大而富裕的莎车国王贤(Xian)进攻并吞于阗。他将于阗国王榆林转为为骊归(Ligui)的国王,并立了榆林的弟弟位侍(Weishi)为于阗国王
61年,于阗击败莎车。此后,于阗就变得甚为强大,有13个小王国归顺于阗,在此时和楼兰(都善国)一起成为丝绸之路南部分支的主要强国
78年,中国汉朝将军班超(Ban Chao)降伏了于阗国
公元2世纪,象雄王国统治者拉达克地区
105年,中国西域叛乱,于阗重获独立
127年,据说于阗国王放前(Kontan VijayaKriti)协助助贵霜王朝皇帝迦腻色伽一世(Kanishka)征服了印度的萨凯特。同年,中国将军班勇进攻并降伏焉耆;然后是龟兹(Kucha),喀什(Kashgar),于阗(Khotan),莎车(Yarkand),和其他总共17个王国,他们都归顺中国
129年,于阗国王放前入侵打弥,并杀其国王兴。他将自己儿子任命为打弥国王。然后他派了一个使节向汉朝进贡。皇帝赦免了于阗国王的罪行,命令他交还打弥。放前拒绝
131年,于阗国王放前派遣他的一个儿子到中国朝廷进贡
132年,汉朝派遣喀什国王陈盼(Chenpan)和20,000人进攻并击败了于阗。他将数百人斩首,并放任士兵自由掠夺。他安置前国王兴家族的成国,恢复为打弥国王,然后返国
151年,于阗国王建被汉朝西域长史王敬所杀,后者又被于阗人杀死。王建的儿子安国被推即位
175年,于阗国王安国(Anguo)彻底击败打弥(Keriya)。于阗杀了打弥国王和其他多人
399年,中国往西方取经和尚法显来访,并报导当地活跃的佛教活动
492年,高车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域东到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西与焉耆以西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悦般国接壤,南到于阗,北至阿尔泰山,成为西域大国
公元6世纪,西藏山南地区建立起吐蕃政权。新兴的吐蕃政权向青海方向扩张,并最终攻灭了吐谷浑,唐蕃双方随即在青海地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军事与政治角逐。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趁唐军东调平叛之机,占领青海大部。唐末,吐蕃全境爆发大规模平民奴隶暴动,青海吐蕃势力也分崩离析,不复统。唐蕃时期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唐蕃古道。公元2世纪,象雄王国统治者拉达克地区。
公元7世纪,著名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兴兵西扩,结束了“象雄王国”的历史,吐蕃王任命亲信为象雄总管,直接掌管阿里和拉达克地区。虽然其间唐朝也曾统治过这个地区,但多数时间还是掌控在吐蕃王朝之下。
632年,吐蕃松赞干布夺得逻些,唐族亡。同年,于阗向中国表示效忠,成为附庸国
633年,松赞干布于逻些建都立国逻些Luósuò,国号“大蕃”或“吐蕃”
637年,松赞干布联合象雄大举讨伐吐谷浑,灭亡其盟国党氏(即唐史所记“党项”)和白兰,逼近唐朝边境松州西境(今四川省松潘县)
641年,吐蕃协助尼婆罗(尼泊尔)平定内乱,并趁机将其降为附属国
644年,松赞干布亲自率兵攻灭了象雄王国(今阿里地区),统一了青藏高原
647年,因唐朝使者被印度的摩伽陀国扣留,松赞干布便以此为借口大举入侵印度,救出唐朝使者,同时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650年,吐蕃王国的藏人迁入不丹地区,驱逐了库奇人,成为西藏政权的边陲。“不丹”这个名字就义为吐蕃(Bhota)的边陲(anta)
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改其名字为阿泰
667年,唐封西突厥继往绝可汗(阿史那都支)、李遮鲁率西突厥弩失毕部归附吐蕃。吐蕃暂时控制了瓦罕走廊
670年,吐蕃攻陷唐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拔换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占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
670年,唐朝出动十几万大军护送吐谷浑王诺易钵还青海,论钦陵得到情报后立即调集吐蕃二十多万军队迎战,在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之战中,唐军覆没。吐蕃牢固控制了青海湖地区
680年,吐蕃攻克靠近云南的安戎镇
686年,大勃律被吐蕃征服
692年,唐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同年,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诬杀。阿史那俀子逃亡吐蕃
694年,二月,唐朝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冷泉及大岭打败吐蕃论赞刃、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等各三万多人。冷泉之战,唐军获胜
698年,土蕃驻守吐谷浑的部将钦陵举兵反叛,兵溃自杀,其弟赞婆及儿子论弓仁率部众投降唐朝,被安置在凉州的洪源谷以防御吐蕃
714年,吐蕃与唐朝议和,双方签订条约,规定以河源为界
740年,小勃律被吐蕃军击败,被迫臣服吐蕃,迎娶吐蕃公主为妃,吐蕃势力遂深入西域,二十余国皆为吐蕃臣属
733年,唐蕃双方在赤岭(今青海省日月山)立碑定界,于赤岭、甘松岭互市
755年,唐朝延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面的防务空虚,吐蕃相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大唐的大片地区(戎军、神威军、定戎军、宣威军、制胜军、金天军、天成军)
757年,吐蕃趁安史之乱,联兵南诏夺取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胁成都
762年,吐蕃攻陷临洮,取秦、戍、渭等州
763年,吐蕃大震关,取兰、河、都、洮等州,陇右地尽亡,安西四镇和伊、西两州、北庭等地与中央政府联系被切断
763年,土蕃攻陷唐都长安
764年,吐蕃占凉州
766年,吐蕃占甘州以及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吐蕃北边界拓至回纥
776年,吐蕃占瓜州,肃州
781年,吐蕃占沙州
787年,吐蕃攻占北庭、安西;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区尽为吐蕃占领
790年,唐朝的庭州(于阗,xxx)被吐蕃攻占
791年,吐蕃占西昌州,陇右十八州全境入吐蕃
794年,南诏复归附唐
821年,唐士会盟,中国的史书称之为“长庆会盟”,约定边界
843年,土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僧人刺杀,王朝崩溃,各地拥兵自立。朗达玛儿子维松和云丹争夺王位。维松之子贝考赞死于暴动,贝考赞之子吉得尼玛衮见大事已去,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建立政权
吉得尼玛衮死后,王国一分为三:
?长子统治麻域(拉达克一带)
?二子统治东南部布让(今普兰县)
?三子统治象雄(今札达县),即后来通称的古格王朝
848年,唐朝光复失地敦煌、晋昌
849年,唐朝光复张掖、酒泉,向西尽收伊州、吾州,向东直至灵武
849年,吐蕃所有泰、原、安乐三州和石门等七关,投降唐;南方的维州,也为唐收复
850年,于阗摆脱了土蕃的统治
857年,吐蕃酋长尚延心又以河(今甘肃临夏市西南)、渭(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二州部落来降
863年,唐收凉州
877年,宗教之争为导火索,引起内乱,最终土蕃分崩离析
877年,不丹脱离土蕃,独立
969年,国王李圣天尉迟僧乌波(Vijaya Sambhava)的儿子Zongchang派遣了一个朝贡代表团前往北宋。
971年,一位佛僧(名吉祥)将于阗国王的信带给了宋朝皇帝,并在信中提起破喀什而虏获会跳舞大象,预备献给中国朝廷。同年,喀喇汗国从北部征服了于阗部分领地。喀喇汗国在10世纪上半叶宣布皈依□□教后,其逐渐强大的国力引起了于阗国的不安。于阗国趁喀喇汗国西征波斯萨曼王朝之际发动突袭,从而引发了喀喇汗于阗战争
1006年,于阗被□□喀喇汗国统治者优素福·卡迪尔·汗(Yusuf Qadir Khan)所攻克,他是喀什和八剌沙袭的□□统治者的兄弟或表弟。于阗被喀喇汗国所灭
1008年,12岁的唃(gu)厮啰被商人何郎业贤带回河州(今甘肃临夏),后又被移居移公城(今甘肃夏河县),后又被劫持到宗哥城(今青海平安县)尊为赞普,唃厮啰成为赞普后,河湟一带土蕃逐步归附
1032年,唃厮啰将王城迁到青唐,标志着稳定政权确立。同年,宋仁宗封唃厮啰为宁远大将军
1035年,唃厮啰击败了西夏李元昊的入侵
1041年,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分裂的原因有:喀喇汗国实行双汗制度,大汗直接统治东部,汗廷设在八刺沙袋(Balasagun),而副汗则治理忏逻斯(Talas)和喀什(Kashgar),两位汗王都享有军事权。喀喇汗国内部的派系斗争日益激烈,特别是长安阿里系和幼支哈桑系之间的权力斗争,成为了导致分裂的重要因素。喀喇汗国在统治时期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势力的压力。特别是与于阗等周边政权的冲突和战争,消耗了喀喇汗国的实力,加剧了其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1104年,唃厮啰被北宋灭亡
1235年,拉达克被蒙古灭亡,其后被元明统治
1247年,蒙古灭亡古格政权
1271年~1275年之间,马可·波罗(Marco Polo)访问于阗
1470年,拉青巴根推翻拉达克王,建立了拉达克南嘉王朝。并将王国扩张到了尼泊尔
1619年,明朝势力在青藏高原减弱后,古格王朝复立
1634年,格鲁派的四世□□与五世□□邀请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图鲁拜琥(即后来的顾实汗)入藏
1635年,西方传教士来到古格,传教活动导致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国王的弟弟)矛盾加深。古格王为巩固势力,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本地宗教--佛教的影响。最后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结成同盟,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古格王战败,大量王室成员和百姓被屠杀,尸体被存放于都城附近山洞(此山洞现在依然可以拜访)
1641年,顾实汗发兵攻打藏巴汗,包围了日喀则的藏巴汗府邸
1642年,藏巴汗兵败被俘,不久遇害。顾实汗继续西进,降服了后藏地区,并亲自驻守日喀则,命其长子达延汗驻守拉萨,分兵控制西藏各地,成为实际统治西藏的汗王和格鲁派的护教法王,被清朝顺治皇帝封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顾实汗将八个儿子留在青海,护卫汗国,史称八台吉
1644年,不丹大败和硕特汗国入侵
1678年,拉达克战争爆发,和硕特汗国罗桑嘉措及其爱徒第巴桑结嘉措、持教法王□□汗命令噶丹泽旺率蒙藏联军反击拉达克王,并抵御其入侵,也命令攻占拉达克的首都列城,迫使拉达克王朝让早年侵占的古格、日土等地并恢复称臣纳贡的制度。同年,和硕特汗国将拉达克领地吞并
1716年,准噶尔汗国出兵征服西藏,攻打拉萨
1717年,准噶尔军队攻入拉萨,杀死了和硕特汗国末任可汗拉藏汗,和硕特汗国灭亡
1720年,准噶尔被清军驱除出西藏,西藏遂为清军控制
1767年,大城王国被缅甸贡榜王朝所灭,达信在东南沿海反抗缅甸的统治。清缅战争爆发,缅甸驻军被迫回国抵抗清军,郑昭趁机收复了大城王国。建立吞武里王国
1772年,不丹遭英国入侵,沦为英国的保护地。
1778年,尼泊尔廓尔喀人入侵锡金和西藏腹地
1791年,清军击退尼泊尔后,不丹军队突然攻击锡金,导致本来就已经被廓尔喀人打得溃不成军的锡金腹背受敌,结果锡金在提斯塔河(Teesta)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然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同年,清朝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廓尔喀尼泊尔成为清朝的藩属
1792年,清朝军队反攻尼泊尔并使其成为藩属国,又通过西藏控制锡金、不丹
1819年,锡克王国联合查谟王国夺取了原属阿富汗的克什米尔王国,并支持查谟国王侵占拉达克的纳姆加尔王国。拉达克虽然组织兵力对抗,居民也多次起义,西藏也派兵驰援,但都以失败告终,查谟国王用刺刀扶持了一个完全听命于自己的纳姆加尔新国王。
1834年,英国支持锡克帝国入侵拉达克王国
1839年,查谟国乘锡克国王去世之机,出兵攫取了克什米尔
1840年,查谟国占领了拉达克西北的巴尔蒂斯坦。查谟国王成为克什米尔地区的霸主,被英国殖民当局封为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大君。
1841年,膨胀的查谟发动了对西藏的入侵。这次入侵主要是为了控制西藏西部的羊毛产地,以及阿里地区传说中的金矿和寺院财宝,其远期目标是占领整个西藏、以及中国新疆的叶尔羌等地,建立一个幅员广大的多格拉帝国,从而控制整个喜马拉雅山西北地区的贸易。查谟部队分三路进军,击溃了派来阻拦他们的西藏军队。到夏末,他们就占领了包括兰夏错湖和玛法木错湖等圣湖在内的大片地区,即到达了现在的普兰县地区。清廷驻藏大臣闻知查谟入侵的消息后,责令西藏地方政府派藏兵前去增援,后藏地区的领主和寺院们也动员起来,调集民夫赶在大雪封山之前把粮饷运到前线。在冰天雪地之中,藏军全歼查谟侵略军,并乘胜进入拉达克。查谟-克什米尔大君闻讯加派精兵,与藏军激战于班公河地区,他们利用“水淹七军”之法,大败藏军,藏军主帅被俘,士兵多被杀害。查谟-克什米尔大君的行动也超出了英属印度的目标,由于双方互有胜负,英国指派克什米尔与西藏在拉达克列城展开了和谈。在最终签订的条约规定双方承认旧有的边界
1842年,藏军追击道格拉军队至拉达克境内,被道格拉军击退。拉达克被并入道格拉人统治的查谟和克什米尔邦,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属地。王室被允许在拉达克保留部分王权
1846年,夏天,在没有清朝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英国单方面划定了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东界,并将拉达克划入克什米尔版图。臣服于查谟-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王国从此被正式并入克什米尔土邦之内
1888年,3月20日,英军一千余人进攻驻守争议领土隆吐山的藏军,爆发战争,结果英军攻占隆吐山、亚东等要隘。清廷派驻藏帮办大臣升泰前去议和
1890年,3月17日,清朝代表升泰与英国驻印度总督兰斯顿(Henry Charles Keith Lansdowne)在加尔各答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又称《中英藏印续约》。这一条约是在前一年多时间里,英国不断对西藏进行武装挑衅,清政府分别派驻藏帮办大臣和英国驻华公使进行交涉的背景下签订的。主要内容有:
清廷承认哲孟雄归英国保护
划定中国和哲孟雄的边界
双方不得越界贸易、游牧、砍伐、渔猎等
哲孟雄遇有内政或外交上重大事件,须经英国酌定,或由英国饬令中国知照
哲孟雄应付中国的正供,加增银两千两,交中国驻藏帮办大臣查收
作为哲孟雄认纳之正供,中国随时妥为保管
遇有哲孟雄不测之事,由中国酌给
哲孟雄如未照约办理,所有增拨正供银两,由中国勒令具结,遵照在案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并未真正实施,因为此后不到两年时间里,即发生了英军入侵拉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