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回归与重逢 ...

  •   回到省发改委大楼,李哲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玻璃幕墙依旧光洁明亮,电梯依旧繁忙穿梭,但在他眼中,这一切都赋予了新的意义——他深知,这座现代化建筑内制定的每一份文件,都牵动着无数个像清河村这样的乡村命运。
      “欢迎回来!”杨处长亲自在电梯口迎接,给了他一个热情有力的拥抱,“晒黑了,但眼神更加坚定了!”
      新的办公室位于12层,窗外视野开阔,可以俯瞰大半个省城。办公桌上堆叠着一摞待阅文件,最上面的是《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评估报告》。职位牌上赫然写着:区域振兴处副处长。
      “处里主要负责统筹协调区域乡村振兴工作。”杨处长详细介绍道,“你来得正是时候,全省正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你的基层经验极为宝贵!”
      第一天上班,李哲便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氛围。同事们看他的眼神中带着几分敬佩——三年的驻村经历,让他成为了委里最懂基层的干部。
      然而,挑战也随之而来。在第一次处务会上,讨论到农村污水处理项目时,有同事建议推广某新型设备。“这套设备每套造价高达二十万,运行成本也较高,恐怕很多村庄难以承受。”李哲根据实际经验提出了疑问,“是否可以先进行试点,寻找更适合农村实际的解决方案?”
      会议室里顿时安静了片刻。杨处长点头认可:“李哲同志说得对。政策制定必须贴近实际,充分考虑基层的承受能力。”
      中午在食堂,几位年轻同事围了上来:“李处,给我们讲讲您驻村的故事吧!”李哲笑着讲述了清河村的点点滴滴。当他谈到村民如何用土办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经验真是太宝贵了!”刚入职的小王感慨道,“比读多少报告都实用!”
      下班后,李哲迫不及待地赶往高铁站——林薇今天从北京回来,他们约定共度周末。
      分别三年,两人在出站口相拥而泣。“你瘦了。”林薇轻轻抚摸着他黝黑的脸庞,“但更结实了。”“你更漂亮了。”李哲深情地望着她,“这三年,辛苦你了。”
      林薇在省城租了一套房子,布置得温馨雅致。最显眼的位置挂着那幅《希望的田野》——画中在田野上耕耘的背影,如今看来正是李哲的写照。
      “我接了个大项目。”晚餐时林薇宣布,“省文旅厅邀请我做艺术乡建总顾问,负责全省乡村旅游的文化提升。”李哲惊喜不已:“那我们不是可以经常见面了?”“不止见面。”林薇眨了眨眼,“还要合作呢!你的政策,我的艺术,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周末,两人一同回清河村“回门”。村民们像迎接亲人般热情,争相汇报村里的新变化:合作社规模扩大了,民宿联盟新增了成员,孩子们的成绩也更上一层楼……
      王寡妇悄悄把林薇拉到一边:“闺女,这回可别再让小李跑远了!你们啥时候办喜事啊?”林薇红着脸笑道:“快了,快了。”
      夜幕降临,两人并肩走在熟悉的村路上。月光如水,洒在丰收的田野上。“这三年,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林薇轻声说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选择和追求。现在我很自豪,我的爱人是在为如此美好的事业奋斗。”李哲紧紧握住她的手:“谢谢你等我。接下来的路,我们一起走。”
      回省城的车上,李哲收到一条短信,是清河村新任书记发来的:“李处,村里计划发展智慧农业,您能否帮忙联系专家指导?”李哲会心一笑,立即回复:“没问题!我联系省农科院的团队,下周就去。”

      周一的部门例会上,李哲正式被任命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专项工作组副组长。当他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书时,手掌能清晰感受到纸张上凸起的印章纹路,就像触摸着清河村泥土里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期待。
      "小李,这个示范带要覆盖二十三个县市。"分管副主任将电子笔点在规划图的红线上,"你得在三个月内跑完全部调研点。"会议室的白炽灯下,李哲注意到主任鬓角的白发比三年前更明显了,那些银丝在文件堆里若隐若现,让他想起清河村老支书斑白的双鬓。
      首站调研选在毗邻清河村的青石镇。越野车颠簸在刚修通的柏油路上,车载广播正播放着《在希望的田野上》。"这路比去年又宽了半米。"司机老张是本地人,指着窗外掠过的太阳能路灯,"都是照着清河村的样子建的。"
      镇政府会议室里,三十多位村支书挤得满满当当。当李哲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时,后排突然站起个戴草帽的老汉:"李处长,我们村想种蓝莓,可技术员说土壤酸碱度不合适......"
      "带我去看看。"李哲抓起笔记本就往外走。烈日下,他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红土,指尖的颗粒感让他想起清河村改良盐碱地时的触感。"pH值确实偏高,但可以试试容器栽培。"他掏出手机拍下土壤样本,"我联系省农大的专家,明天就来取样。"
      傍晚回到招待所,发现林薇发来了二十三条未读消息。最新那张照片里,她正站在青石镇中心小学的操场上,身后是刚刷新的篮球架。"孩子们说缺个图书角,我联系了出版社......"文字下方附着孩子们举着"欢迎李叔叔"手绘牌的合影。
      周五深夜,李哲在办公室整理调研资料。台灯下,清河村那双千层底布鞋静静立在墙角,鞋面上还沾着调研时蹭的泥点。电脑屏幕突然弹出视频请求,是林薇在乡村美术馆的施工现场。"看!我们把旧粮仓改造成了艺术空间。"镜头转动间,他看见墙上挂着幅熟悉的麦秆画——正是三年前教孩子们做的那幅。
      "李处,下周的现场会准备得怎么样了?"杨处长敲开房门时,李哲正把清河村的VR全景图插入PPT。"差不多了,不过我还想加个互动环节。"他点击鼠标,屏幕上跳出二十三个调研点的实时监控画面,"让参会者随机选择村庄,我们现场连线介绍情况。"
      周末加班时,手机突然震动。是清河村合作社的赵老四:"李处,小羊羔生崽了!我们拍了视频,您啥时候回来看看?"视频里,三只毛茸茸的小羊正在圈里蹦跳,背景是新建的冷链仓库。李哲把视频转发给林薇,附言:"等示范带项目启动,这里要建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
      深秋的某个傍晚,李哲站在12楼窗前,看着城市灯火渐次亮起。手机突然响起熟悉的铃声,是清河村新任书记。"李处,智慧农业项目遇到数据传输问题......""别急,我联系通信公司加装基站。"他边说边在日程表上标注,"下周三我亲自带技术团队过来。"
      挂断电话,他打开抽屉取出驻村笔记。最新一页记着:"10月15日,青石镇土壤改良方案初定;10月18日,协调省文旅厅为三个村落实非遗传承人;10月20日,与林薇商定艺术乡建试点......"合上本子时,一枚干枯的麦穗从页间滑落——那是离开清河村那天,马大爷悄悄塞进他行李箱的。
      窗外,省城的夜色如流水般漫过玻璃幕墙。李哲知道,在这片灯火背后,有二十三个县市的村庄正在等待破晓。而他手中的规划图,正像三年前那幅乡村振兴蓝图一样,在无数双手的托举中,渐渐变得清晰可触。
      他抬头瞧见窗外,田野如画,村庄如诗。李哲深知,他的新征途已然开启——不同的是,这次他不再孤单前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