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8、主场与气场 ...

  •   海城峰会结束后的一周,天气逐渐转暖,但金融街摩天大楼间的空气似乎依旧带着料峭春寒。
      傅斯渊站在傅氏集团顶层总裁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脚下蝼蚁般繁忙的城市。

      指间夹着一支即将燃尽的烟,烟雾袅袅,模糊了他冷峻的侧脸轮廓。一周前宴会厅里顾言蹊那双冰冷平静的眼睛,和那句“后会有期”,如同魔咒般在他脑中盘旋不去。

      “枢光科技……”他低声咀嚼着这个名字,语气听不出情绪。宋临站在他身后,恭敬地汇报着初步接触的结果。

      “傅总,枢光团队已经回复,同意下周一来我司参加‘北辰’智能仓储子项目的启动会。Yan总会亲自带队过来。”

      傅斯渊转过身,将烟蒂摁灭在水晶烟灰缸里。“好好准备。”他声音平淡,“让他们感受到傅氏的效率和专业。尤其是……让顾言蹊看到,哪里才是他真正该在的地方。”

      他话中有话,宋临心领神会,低头应道:“是,我会安排妥当。”

      周一上午九点整,三辆黑色的商务车平稳地驶入傅氏集团地下车库。顾言蹊率先从中间那辆车的后座走出。

      他今天穿着一身量身定制的深海军蓝西装,面料挺括,剪裁极佳,完美勾勒出他清瘦却不失力量感的身形。颜色比他墨黑的发色稍浅,衬得他冷白的肤色少了几分曾经的脆弱感,多了几分沉稳气度。他没有打领带,衬衫领口解开一粒扣子,缓和了西装的正式感,透露出一种属于技术领袖的、不拘一格的自信。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平静地扫过眼前这栋他曾出入三年、熟悉到骨子里的大厦,目光如同扫描仪,评估着安保系统、人流动线,而非带着任何怀旧或感伤。他身后跟着几名枢光科技的核心技术人员与一位助理,人人神色严谨,透着德式企业特有的高效与专注。

      “Yan总,傅氏的人已经在电梯口等候。”助理低声提醒。

      顾言蹊微微颔首,迈步向前。步伐稳健,背脊挺直,每一步都带着一种无需刻意张扬却不容忽视的气场。过往偶尔有认出他的傅氏老员工,无不面露惊愕,几乎不敢确认这个气质卓然、眼神锐利的商业精英,竟是当年那个总是低垂着眼睫、沉默跟在傅总身后的漂亮特助。

      专属电梯直达顶层会议室层。电梯门打开,傅斯渊的首席秘书早已带着得体的微笑等候在此。

      “Yan总,欢迎。傅总和其他与会成员已经在会议室等候。”秘书的目光飞快地掠过顾言蹊的脸,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但专业素养让她立刻恢复了完美笑容。

      “有劳。”顾言蹊淡淡回应,声音听不出喜怒。

      走廊厚重的地毯吸走了所有脚步声,环境安静得近乎压抑。顾言蹊目不斜视,仿佛对两旁熟悉的装饰布局毫无兴趣。只有当他经过总裁办公室那扇沉重的实木门时,指尖几不可查地蜷缩了一下,又迅速松开。

      会议室的双开门被推开。

      巨大的环形会议桌旁已经坐了不少人,大多是傅氏“北辰”项目组的高管和技术骨干。主位上的傅斯渊闻声抬起头来。

      他今日也穿得一丝不苟,经典的黑色西装,气场强大,不怒自威。当顾言蹊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时,他深邃的目光立刻如同鹰隼般锁定了过去,带着一种审视和不容置疑的掌控欲。

      会议室内有片刻的低哗和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顾言蹊身上,好奇、探究、惊讶、甚至还有几分不易察觉的尴尬——毕竟,这里在座的大部分人,都曾亲眼见证或间接参与过三年前那场针对他的“审判”。

      顾言蹊却仿佛完全没有感受到这些目光。他步伐未停,径直走向留给客人的主位区域,对着傅斯渊以及众人微微颔首:“傅总,各位,抱歉久等。”

      态度不卑不亢,自然得仿佛只是来参加一场再普通不过的商业会议。

      傅斯渊看着他,眼神幽深。“Yan总很准时。”他开口,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带着惯有的、上位者的压迫感,“请坐。希望傅氏没有让远道而来的合作伙伴失望。”

      这话听起来是客套,实则暗藏机锋,隐隐强调着主客之分。

      顾言蹊从容落座,双手交叠置于桌面,姿态放松却透着无形的壁垒。“傅氏的效率名不虚传。”

      他四两拨千斤,将话题引回公事,“我们也期待项目能尽快高效启动。”

      会议正式开始。傅氏的项目经理开始介绍项目背景、双方职责划分以及初步时间表。流程按部就班,看似顺利。

      然而,当话题深入到具体的技术实施方案时,傅斯渊的习惯性掌控欲开始显现。

      傅氏的技术总监提出了一套基于傅氏现有系统的集成方案,其中几个关键接口的设计明显倾向于傅氏的习惯,对枢光的技术路径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冗余。

      顾言蹊安静地听着,没有立刻打断。等他陈述完毕,才开口,声音清晰平稳:“王总监的方案考虑了历史兼容性,很有价值。不过,从效率最优和长期维护成本角度,我们枢光建议采用另一套API接口标准。”

      他示意身后的技术专家打开PPT,快速展示了几个数据对比图和逻辑流程图。“这是我们基于国际主流标准优化的方案,能提升至少15%的数据交换效率,降低20%的后期适配成本。

      相关测试数据和可行性分析报告,会后可以提供给贵司参考。”

      他的论述条理清晰,数据扎实,无可辩驳。

      傅氏的技术总监一时语塞,下意识地看向主位的傅斯渊。

      傅斯渊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轻微的嗒嗒声。这是他思考或不悦时的习惯动作。他并没有看技术报告,而是目光沉沉地盯着顾言蹊。

      “Yan总的方案听起来很美。”傅斯渊开口,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否决意味,“但傅氏现有的系统架构庞大且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了15%的效率去冒潜在的风险,成本可能更高。我认为,在初期阶段,稳妥起见,还是优先采用王总监的方案更合适。”

      他又习惯性地开始下达指令,试图用权威压下对方的专业意见。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有些凝滞。傅氏的高管们眼观鼻鼻观心,不敢出声。

      顾言蹊脸上没有任何被驳回的难堪或恼怒。他甚至极轻地笑了一下,那笑意未达眼底:“傅总对风险控制的考量可以理解。但技术迭代的初衷,就是为了用更优方案替代旧有模式,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果因为惧怕风险就固步自封,恐怕会与‘北辰’项目追求的创新精神背道而驰。”

      他顿了顿,目光坦然地对上傅斯渊的视线,语气依旧客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如果傅氏坚持使用旧标准,我们需要重新评估该项目对我司的资源投入产出比,以及可能带来的技术冗余负担。毕竟,枢光的合作原则是共赢,而非单方面的妥协和适配。”

      反击! 清晰,冷静,且直击要害——用商业逻辑对抗权力意志。

      傅斯渊的眸色骤然变深。他没想到顾言蹊如此直接,甚至不惜以“重新评估合作”来反将一军。这完全超出了他对“顾言蹊”的认知框架。过去的顾言蹊,绝不会、也不敢在这样的场合下,如此公开且强硬地反驳他。

      一种失控的怒火夹杂着难以言喻的兴奋感窜上傅斯渊的心头。他想撕破眼前这人冷静的面具。
      就在这时,他似乎忽然想起什么,身体向后靠向椅背,姿态看似放松,却话锋猛地一转,抛出了一个与会议主题毫不相干的名字:

      “技术细节可以稍后再议。”傅斯渊嘴角勾起一个意味不明的弧度,目光紧锁顾言蹊,像是毒蛇锁定了猎物,“说起来,林薇林小姐前几天还问起这个项目,她对智能仓储也很感兴趣,尤其欣赏Yan总当初为她挑选艺术展礼物的眼光。说不定未来,林氏也有机会参与进来。”

      “林薇”。

      这个名字被突兀地掷出,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傅斯渊紧紧盯着顾言蹊的脸,不放过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他想看到波动,看到裂痕,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僵硬也好。他想证明,有些东西还没变,还在他的掌控之中。

      然而,他失望了。

      顾言蹊闻言,只是略微挑了一下眉梢,表情甚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仿佛在回想一个无关紧要的名字。随即,他语气平淡地回应,如同在讨论天气:

      “是吗?林小姐过誉了。那只是分内工作。至于项目合作,”他顺势将话题拉回,滴水不漏,“傅氏是项目主导方,引入哪些合作伙伴,自然由傅总决断。只要符合项目技术要求和我们三方签署的协议框架,枢光没有意见。”

      完美避开了所有私人情感陷阱,将“林薇”完全定义为商业伙伴的一环,甚至 subtly 提醒了傅斯渊协议的存在。

      傅斯渊捏着钢笔的指节微微泛白。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落针可闻。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无声的、却又激烈无比的交锋。

      傅斯渊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他真的再也无法用过去的方式,去触碰、去影响、去掌控眼前的这个人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