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第四十四章 蛛丝马迹 ...
-
慈善晚宴的流光溢彩散去,留下的不仅仅是媒体上的几张合影和社交圈的几句谈资,更有陆远帆那句意味深长的提醒,以及周子谦那个关于“古画修复与色彩”的奇妙比喻。这两者像两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林薇的心湖中持续荡漾, subtly 地改变着她调查的思路。
陆远帆说“注意信息安全”,“风起于青萍之末”。周子谦说“线索藏在色彩之下”。
林薇坐在办公室里,反复咀嚼着这些话。她之前的方向,是试图从外部——从“星辉资本”的投资动作、专利布局——去寻找它针对林氏的蛛丝马迹。这固然重要,但或许,正如陆远帆所暗示的,风浪的源头,可能更近,就隐藏在内部信息的异常流动之中。
而苏曼,作为市场调研部的经理,恰好处在大量内部信息汇聚和分发的关键节点上。哪些信息值得深度挖掘,哪些只是常规简报,她的判断和流向,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直接调查苏曼的权限日志?这几乎不可能,也会立刻打草惊蛇。
她需要一种更隐蔽、更巧妙的方式,像周子谦说的那样,去感知那些不寻常的“色彩”。
她想起了张伟和李晓。张伟的技术背景和对数据的敏感,李晓的活泼开朗以及在基层员工中不错的人缘。或许,他们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她的“眼睛”和“耳朵”。
她并没有将核心秘密和盘托出,那会让他们陷入不必要的风险,也违背了对秦副总的保密承诺。她只是为他们各自分配了新的、看似合情合理的“研究任务”。
她将张伟叫到小会议室。
“张哥,”她打开一份内部简报的目录,“我们接下来的实施方案,需要更精准地预测市场反应。我在想,除了宏观数据,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内部信息流动的小模型?比如,分析一下过去一年,市场调研部产出的各类简报中,哪些类型的议题、哪些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与后续集团的实际资源投入方向相关性最高?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决策背后的信息权重。”
她将这个请求包装成了一种数据挖掘和模型优化的需求。
张伟推了推眼镜,对此很感兴趣:“这个思路有意思。相当于做一次内部信息的‘价值回归分析’。我可以尝试抓取简报库的元数据(标题、关键词、发布时间、密级、阅览范围等)来做分析,不涉及具体内容,应该不违反数据安全规定。”
“对,就是这样!只分析结构性和特征性数据。”林薇肯定道,“重点关注那些密级不高、但似乎被频繁阅览或引用的简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她 subtly 地引导着方向。
接着,她找到正在整理用户访谈记录的李晓。
“晓晓,我们之前不是发现高端用户的情感需求很难量化吗?”林薇拿出一份市场调研部的内部通讯录(公开部分),“我想做一个补充性的小调研,不正式发问卷,就是 informally(非正式地)找几位调研部负责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同事聊聊天,听听他们日常工作中,直观感觉哪些类型的用户反馈或市场趋势最近被内部问询得比较多?哪种‘色彩’的情绪反馈最常被提到?这种非结构化的感性认知,有时候比报告更能反映真实动向。”
她利用周子谦的比喻,将任务变得更具探索性和趣味性。
李晓眼睛一亮,觉得这个任务比枯燥的数据整理有趣多了:“没问题,林姐!我认识调研部几个刚工作不久的同事,一起喝过咖啡,应该能聊到一些东西。”
两人领了任务,毫无疑心地投入了工作。他们并不知道林薇真正的目的,只当是为了项目在做更深入的准备。
林薇则坐镇中央,如同一个耐心的猎手,等待着信息的回馈。
几天后,张伟首先带来了他的发现。他利用脚本程序,悄然分析了简报库的访问日志(仅限可公开获取的元数据部分)。
“林组长,有点发现。”他指着电脑屏幕上生成的趋势图,“你看,在过去六个月里,有几份定位为‘内部参考·非密’的季度性简报,关于‘新兴消费群体价值观变迁’、‘区域性高端消费偏好微分析’这类偏宏观、偏软性趋势的報告,其被阅览和下载的次数,出现了异常峰值,甚至超过了部分更高密级的战术性报告。而且,阅览请求的来源IP地址,呈现出一定的……分散性和非规律性。”
他调出另一张图:“更奇怪的是,这几份简报在发布后的48小时内,都会出现一个来自特定外部IP地址(经过NAT转换)的短暂访问记录,权限显示是经过‘临时授权’的。这个授权流程通常用于集团认证的第三方合作机构或短期顾问,但查询记录显示,与之关联的授权说明非常模糊,只有‘战略咨询参考’字样。”
林薇的心跳微微加速。非核心简报、异常高的关注度、模糊的外部临时授权……这些“色彩”开始变得不寻常。
“能追踪到那个外部IP的大致归属吗?”她尽量平静地问。
“很难,经过了多层跳转和伪装,很专业的手法。”张伟摇摇头,“只能确定大概率不在本市。对方很谨慎。”
就在这时,李晓也兴致勃勃地回来了。
“林姐林姐!”她压低声音,带着分享八卦的兴奋,“我跟调研部的小圆聊了聊,她负责整理初级分析报告。她说有个现象觉得挺奇怪的:苏曼经理最近半年,好像特别关注一些非核心市场的边缘数据,比如某些特定小众品牌的社交媒体声量波动、一些独立设计师工作室的融资传闻之类的,还让她整理过几次专项摘要。”
李晓模仿着对方的语气:“‘感觉这些东西跟我们集团的主流业务关系不大呀,也不知道经理为什么那么关心,还要得特别急。’哦对了,小圆还说,有几次她晚上加班,看到苏经理的电脑屏幕上是那种看起来很复杂的……加密通讯软件的界面,不是我们公司内部用的那种哦。”
零散的碎片,开始慢慢聚拢。
异常关注非核心趋势、模糊的外部授权访问、加密通讯软件……这些线索,与张伟发现的异常数据流指向了同一个方向——苏曼可能在系统性地、并通过非正规渠道,向外部传递某些内部信息。而这些信息,看似边缘,却可能被“星辉资本”这样的机构用来拼凑出林氏的战略意图和未来方向。
林薇感到一股寒意。她感谢了张伟和李晓,让他们将初步发现整理成报告摘要,依旧冠以“信息价值分析”和“用户洞察补充”的名目。
下班后,她独自留在办公室,将所有的发现再次整合。她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苏曼泄密,更无法证明接收方就是“星辉资本”。但所有的异常迹象,都如同暗淡光线下画布上那不和谐的笔触和色彩,清晰地指向了那个可能性。
她将该份报告加密后,再次发送给了秦副总。在邮件中,她写道:「秦总,根据之前方向进行的内部信息流初步分析,发现一些结构性异常(详见附件),主要涉及部分非核心简报的访问模式存在疑点。是否需进一步深查,请您指示。」
这一次,秦副总的回复更快,也更简短:「收到。异常点已知悉。暂停所有相关调查,勿再深入,勿对任何人提及。后续安排,等我通知。」
邮件里的每一个字都透着凝重和谨慎。
林薇明白,钓鱼的线已经放下,鱼儿或许已经隐约察觉到诱饵的存在。现在需要的,是极致的耐心和等待。
她关掉电脑,办公室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的城市灯火,如同无数双眼睛,沉默地注视着这场无声的较量。
她拿起手机,没有收到新的消息。陈默今天有夜班,周子谦大概在他的世界里沉醉,陆远帆……更不会无故联系。
孤独感悄然袭来,但很快被一种更坚定的情绪取代。她正走在一条正确却危险的路上,而她并非全然孤身一人。
她站起身,准备离开。接下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