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第五十二章 初至明珠制造 ...
-
任命来得突然,如同一声惊雷,但林薇没有太多时间消化或忐忑。集团的危机迫在眉睫,“明珠制造”这个脓疮必须尽快挤破。第二天一早,她便带着秦副总亲自调配的一个小型支援小组——包括一位财务专家、一位运营顾问和一位法务专员——乘车前往位于市郊工业园区的“明珠制造”分公司。
车子驶离繁华的市区,窗外的景色逐渐被整齐划一的厂房、高耸的烟囱和密集的物流车辆所取代。空气中似乎都漂浮着淡淡的工业气息。越是接近目的地,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便越发明显。
“明珠制造”的厂区比林薇想象的要大,但也更显陈旧。锈迹斑斑的厂牌,灰扑扑的办公楼外墙,以及门口无精打采的保安,无一不透露着一种颓败的气息。与集团总部那种光鲜亮丽、精英汇聚的快节奏感相比,这里仿佛是另一个被遗忘的世界。
得到消息的分公司总经理刘凯,已经带着几位主要中层管理人员在办公楼前等候。刘凯约莫五十岁上下,身材微胖,穿着一身不太合体的西装,脸上堆着热情得过分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
“欢迎欢迎!林总!欢迎您来指导工作!真是蓬荜生辉啊!”他紧紧握住林薇的手,用力摇晃着,语气殷勤备至,但那双微微闪烁的眼睛里,却难以掩饰地流露出一丝不安和戒备,以及一丝难以言喻的、对如此年轻的总部“钦差”的轻视。
他身后的几位管理层,表情则更加复杂。有好奇的打量,有事不关己的观望,也有毫不掩饰的怀疑和抵触。林薇能清晰地感觉到那些目光像细针一样扎在她身上,评估着,衡量着。
“刘总客气了,我是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以后还要多多倚仗各位。”林薇不动声色地抽回手,脸上带着公式化的、从容得体的微笑,语气不卑不亢。她既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也没有流露出丝毫怯场。
寒暄过后,刘凯热情地引着她参观办公楼,介绍各个部门,言辞间极力渲染着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困难”,将问题归咎于市场环境、成本上涨等外部因素,对内部管理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林薇耐心地听着,偶尔提问,目光却敏锐地扫过每一个工位。她看到的是散漫的员工,堆积如山的纸质文件,办公室里弥漫着一种懒散和敷衍的气息。墙壁上贴着的安全生产标语和质量方针已经泛黄卷边,无人问津。
简单的欢迎会后,刘凯将林薇请进总经理办公室——一间宽敞却装修老派、透着股陈旧气味的房间。
“林总,您的办公室我已经让人赶紧收拾出来了,就在隔壁,下午就能用好。”刘凯搓着手说,“您看,是先听各部门详细汇报,还是我先带您去各车间转转?”
林薇沉吟片刻,摇了摇头:“汇报先不急。刘总,给我一份厂区平面图和各部门、主要生产线的介绍资料。头两天,我想自己随便走走看看,先熟悉一下环境。”
刘凯愣了一下,显然对这个要求感到意外。通常新领导上任,不都是先听汇报,掌握宏观情况吗?自己下去逛,能看出什么?他心里嘀咕,脸上却依旧笑着:“好好好,没问题!我马上让人准备!林总真是深入基层,亲力亲为啊!”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敷衍。
林薇只是淡淡一笑。
下午,她谢绝了刘凯等人的陪同,只带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和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独自一人开始了她的“漫步”。
她没有先去窗明几净的办公室区域,而是直接走向了轰鸣的生产车间。
巨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切削液、润滑油和些许粉尘混合的独特气味。流水线缓缓移动,工人们穿着统一却略显脏污的工装,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但仔细看去,许多人的动作透着一股熟练的麻木和懈怠,缺乏精气神。看到林薇这个陌生的、穿着职业套裙的年轻女性出现,不少人投来好奇或漠然的一瞥,又很快低下头去。
林薇走得很慢,看得很仔细。她注意到一些设备看起来相当陈旧,保养状态似乎并不理想;地面的油污没有及时清理;物料摆放有些凌乱;甚至看到有工人为了图省事,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佩戴防护用具。
她没有立刻上前指责,只是默默地在笔记本上记录着。
她走到一个正在检测产品的工位旁,安静地看了一会儿。那位老师傅手法熟练,但眉头紧锁,似乎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傅,请问这个检测标准是怎么定的?”林薇温和地开口询问。
老师傅抬起头,看到是个陌生姑娘,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耐烦:“就按图纸上的来呗。”
“我看您好像有点犹豫,是遇到什么难点了吗?”林薇继续耐心地问。
或许是她的态度真诚,老师傅叹了口气,指着一个零件:“喏,你看这个尺寸,公差要求太严了,咱们这台老设备有点跟不上了,十件里总有一两件在临界值徘徊,判合格还是不合格?很麻烦。”
林薇点点头,认真记下:“设备精度跟不上了……那通常怎么处理?”
老师傅压低声音:“能过就过呗,不然报废率太高,车间主任又该骂娘了。反正……唉,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就行了……”林薇重复着这句话,心里沉了一下。质量意识如此淡漠,恐怕不止这一处。
她又走访了仓库。库存管理看起来混乱,账物不符的情况似乎存在。她还去了质检部,发现检测记录存在涂改痕迹,一些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模糊不清。
一路上,她遇到几位基层的管理人员,对方对她这个总部来的“领导”要么恭敬中带着疏远,要么言语间试探着她的底细和来意。
傍晚,她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临时办公室。刘凯让人准备的资料已经放在桌上了,厚厚一摞。
她没有先看那些可能经过粉饰的报告,而是打开笔记本,将今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详细地梳理下来:老化的设备、松懈的管理、流于形式的质量控制、低落的士气、以及那种无处不在的“差不多”文化……
问题远比报表上那些下跌的数字更具体,也更触目惊心。这里缺乏的不是技术,不是订单,甚至不完全是资金,而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种对质量和规则的敬畏之心,以及一种有效的、能够激发活力的管理体系。
刘凯和他的管理层,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温水煮青蛙的状态,甚至可能本身就是这种状态的一部分。
她知道,接下来的整顿,必将触动根深蒂固的利益和习惯,阻力绝不会小。
但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林薇的眼神却越发清澈和坚定。
她合上笔记本,走到窗边。窗外,夕阳的余晖给陈旧的厂区镀上了一层金色,暂时掩盖了它的疲态。
黑夜即将降临,而她也即将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场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