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7、第五十七章 凝聚人心 ...
-
陆远帆那句“借势洪水”的提点,像一道锐利的光,劈开了林薇脑海中盘踞的迷雾。她意识到,自己之前过于执着于“查案”,试图依靠一个小团队的力量去撬动整个盘根错节的旧体系,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反而容易陷入对方最擅长的人情世故和拖延战术中。
真正的破局之道,在于打破刘凯、王启明等人对信息的垄断和对基层的掌控,将大多数沉默的、渴望改变的员工,变成自己的盟友。她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洪水”,而自己,要成为那个疏通河道、引导方向的人。
策略既定,她立刻行动,不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查证,而是转向了更宏大也更基础的布局。
第一步,是打开言路。她设计了一个极其简单的匿名线上意见箱系统,通过公司内部通讯软件推送给每一位员工。公告写得朴实而诚恳:
「‘明珠’的振兴,需要每一位‘明珠人’的智慧。如果您对提升质量、改善效率、优化管理有任何建议或困惑,请直言。您的每一句话都将被认真对待,您的匿名权将得到严格保护。——林薇」
起初,意见箱里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抱怨或试探。但林薇极其重视,哪怕再小的建议,也安排助理整理归类,并挑选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公司的公共信息栏(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公开回应,给出解决时限或合理解释。
渐渐地,看到管理层是动真格的,并且真的有所反馈,一些真正有建设性的意见开始涌现。有人指出某个生产流程可以优化节省工时,有人反映劳保用品质量差影响安全,甚至有人匿名提供了某处设备长期带病运行的隐患……
每一条,林薇都亲自过目,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或调查。很快,几个小的改善措施落地,虽然不起眼,却让员工们真切地感受到:说话真的有用。
第二步,是树立榜样,重拾尊严。她精心筹备了一场小型的表彰会,没有邀请任何高层,就在车间里举行。她亲自为近期在质量把关、技术革新、安全生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员工颁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质量卫士”奖,颁给了李工。
当李工穿着洗得发白却整洁的工装,从林薇手中接过证书和奖金时,他的手有些颤抖,眼眶微微发红。台下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许多老员工感同身受,他们太久没有被看见、被尊重了。
林薇在台上没有讲空泛的大道理,只是真诚地说:“‘明珠制造’的招牌,不是靠哪一个人擦亮的,是靠我们每一个人,一锤一锤敲出来,一刀一刀车出来,一个一个零件检出来的。我们的尊严,不在别人的嘴上,而在我们自己手里的活计上!感谢像李工这样,始终坚守底线、敬畏质量的老师傅们,你们是‘明珠’真正的脊梁!”
这番话,说到了无数基层技术工人的心坎里。台下许多人的眼神变了,从麻木观望,变得有了光亮和温度。
第三步,是赋予参与感。她打破了以往只有管理层闭门决策的惯例,组织了跨部门的专题研讨会,主题围绕“如何提升效率”、“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杜绝质量隐患”等具体问题。她特意邀请了大量一线工程师、熟练技工、甚至班组长参加,与管理人员坐在一起讨论。
最初,这些基层代表有些拘谨,但林薇有意引导,不断追问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痛点。渐渐地,工人们放开了,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给出的建议也极其接地气、可操作性强。许多管理层从未注意到的细节漏洞和浪费点,被纷纷揪了出来。
一场关于“刀具损耗率过高”的讨论中,一位沉默寡言的老师傅怯生生地提出,现在的统一采购的刀具材质不适合加工某种新型合金,导致磨损极快。采购部的经理还在辩解成本问题,林薇直接拍板:“立即成立一个由采购、技术、车间代表组成的小组,重新评估刀具选型,技术需求优先,成本其次!”
决策效率之高,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那位老师傅激动得脸都红了,他没想到自己的话真的能被采纳。
这些举措,像春风化雨,一点点浸润着“明珠制造”干涸板结的土壤。虽然刘凯和王启明等人依旧阴郁地冷眼旁观,偶尔还会暗中使点绊子,但他们发现,气氛已经悄然改变了。
食堂里,开始有员工大胆讨论生产问题;车间里,主动维护设备、互检质量的多了起来;甚至有人开始匿名举报一些小的违规行为。
林薇不再是孤身一人。她通过真诚的尊重和有效的放权,悄然地将自己与大多数渴望厂子变好的员工们联结在了一起。她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也点燃了他们心中几乎熄灭的希望之火。
她甚至发现,之前对她颇为抵触的几位中层管理人员,态度也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当他们发现这位年轻的总部代表并非一味蛮干,而是真的懂业务、尊重专业、且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善时,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
一种新的、积极的气象,开始在这片沉闷已久的厂区里慢慢滋生。
当然,林薇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凝聚人心只是第一步,解决了“人”的问题,才能为接下来更彻底的技术革新和管理重构铺平道路。而刘凯和王启明背后的那条利益链,依然需要借助更强大的“洪水”来冲刷。
但此刻,站在车间里,看着工人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彩,听着他们热烈讨论技术改进的声音,她感到一种比任何商业成功都更踏实、更有力量的成就感。
她仿佛看到,冰冷的机器之间,有一种温暖的、名为“希望”的东西,正在悄然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