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药膳袅袅,暖离殇 ...
-
晨光透过厨房的玻璃窗,在料理台上投下温暖的光斑。宋幕繁下楼时,发现秦至衡正站在灶台前,对着一本泛黄的手写笔记仔细称量各种干草药。
“早,”他抬头微笑,手中的小秤微微晃动,“今天做药膳。长白山的冬天,需要食物来温暖身体。”
厨房里弥漫着奇异的香气——草药的清苦混合着食材的醇厚。宋幕繁注意到料理台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新鲜的菌菇、晾干的野菜、甚至还有一小捆珍贵的野山参。
“这是药膳食谱,”秦至衡轻抚笔记页面,“食物是最好的药物。”
准备工作细致而繁琐。宋幕繁也加入工作行列,秦至衡先教她辨认各种草药:刺五加能增强免疫,黄芪可补气,当归善调气血...每味药材都有独特的性味和功效。
“配比要精准,”他示范着如何用传统的小秤称量,“多一分少一分都会影响效果。”
宋幕繁学着他的动作,发现秦至衡在烹饪时异常专注,呼吸反而比平时平稳。只有偶尔抬手擦拭额角时,才会泄露一丝疲惫。
第一道是参鸡汤。秦至衡熟练地将各种药材塞入鸡腹,动作流畅如舞蹈。
“都说药膳最重要的是心意。”他将鸡放入砂锅,注入山泉水,“要想着吃的人的健康,这样药效才会好。”
炖煮需要时间。趁着空隙,秦至衡开始准备第二道——茯苓饼。他将茯苓粉、山药粉和蜂蜜混合,手法轻柔而准确。
面团需要醒发。秦至衡靠在料理台边休息,呼吸略显急促。宋幕繁及时递来温水,注意到他指尖沾着的面粉微微颤抖。
“要不要休息一下?”她关切地问。
秦至衡摇头:“美食最忌中断。就像人生,总要坚持到火候足够。”
中午时分,第一道菜出锅。参鸡汤色泽金黄,药香与肉香完美融合。秦至衡先盛了一小碗递给宋幕繁:
“尝尝看,第一口要给最需要温暖的人。”
汤味醇厚,带着药材特有的回甘。宋幕繁连喝了几口,感觉一股暖意从胃部扩散至全身。
“很好喝,”她真诚地赞叹,“比北京的任何药膳都美味。”
秦至衡的眼睛亮起来:“因为这里的食材最新鲜,而且...”他轻轻按了按胸口,“做的人最懂需要的温暖。”
饭后,秦至衡的精神明显好转。他开始教授更复杂的药膳——天麻鱼头汤。处理鱼头时,他的手法熟练得令人惊讶。
“生病后学的,”他似看出她的疑惑,“不能上山打猎,就在厨房里寻找价值。”
下午,林姨送来新采摘的野菜。看到两人的作品,她啧啧称奇:“秦老板把这手绝活都教了?这可是他的看家本领。”
从林姨口中,宋幕繁得知这些药膳配方是秦至衡母亲家族世代相传的秘方,原本只传女不传男。
“他说服了他母亲,”林姨压低声音,“说时代变了,重要的是传承的心,不是性别。”
黄昏时分,最后一道药膳完成。秦至衡却突然咳嗽起来,这次来得又急又猛,不得不立即用药。宋幕繁帮他顺气,发现他的额头滚烫。
“你在发烧!”她惊呼。
秦至衡勉强微笑:“老毛病了,每次变天都会这样。”
宋幕繁果断地扶他回房休息,然后回到厨房。对照着笔记,她独自尝试熬制退烧的草药茶。过程比她想象的复杂,火候稍大就会影响药效。
当她把药茶端到秦至衡房间时,他惊讶地睁大眼睛:“你怎么...”
“尝尝看,”她有些紧张,“按你教的方法做的。”
秦至衡小口品尝,眼中闪过惊喜:“火候把握得很好。我第一次做的时候,都把药煎糊了。”
夜深了,秦至衡的烧渐渐退去。他坚持要教最后一道药膳——安神粥。
“长白山的冬夜很长,好睡眠很重要,安神要先安心。”他在粥里加入枣仁、百合和茯苓。
粥在砂锅里咕嘟作响,香气弥漫整个民宿。宋幕繁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在学习烹饪,更是在接受一种生活智慧的传承。
午夜时分,粥熬好了。两人坐在厨房的小桌旁,安静地喝粥。窗外风雪再起,室内却温暖安宁。
“谢谢你今天的陪伴,”秦至衡轻声说。
宋幕繁看着手中温热的粥碗:“应该是我说谢谢。你教会我的不只是药膳,更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态度。”
就寝前,她在房间发现一本手抄的食谱笔记,扉页上写着:
“给懂得药食同源的人——愿温暖常伴”
而在厨房,秦至衡在母亲的食谱背面添上新的一行:
“今天,母亲的智慧有了新的传承人。在她专注的眼神中,我看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那是属于家的温度。”
月光透过雪影,照在两个房间的窗台。药香袅袅中,一种超越师徒的情感正在悄然生长。宋幕繁不知道的是,这些药膳配方是一个母亲留给儿子最珍贵的遗产,而现在,他正在将它们传递给另一个重要的人。
而秦至衡站在窗前,望着纷飞的雪花,轻声自语:“母亲,如果您在天有灵,请保佑这份温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