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腊汁肉夹馍:肉香锁志的豪情 ...

  •   一、墙根肉香,魂映红光
      盛唐长安的城墙根下,总藏着最地道的烟火气。朱红城墙历经岁月冲刷,砖缝里还留着前朝的痕迹,墙根下的青石板路被行人踩得光滑,两旁错落着小铺 —— 卖胡饼的、煮茶汤的、缝衣裳的,吆喝声与笑声混在一起,顺着风飘出老远。而在这些铺子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记腊汁肉夹馍铺。
      铺子的门脸不大,门口支着一口黑黝黝的大铁锅,锅里咕嘟咕嘟炖着腊汁肉,肉香混着八角、桂皮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每天清晨天不亮,掌柜李老汉就会掀开锅盖,用长勺搅动锅里的肉,油星子溅在锅沿,腾起的热气裹着肉香,总能把附近的食客都引过来。
      陈墨背着装有《味魂录》的包袱,沿着城墙根慢慢走。自记录下樱桃毕罗的食谱后,他又在长安待了数日,总想着再寻一道藏着故事的吃食。怀里的银汤勺安安静静的,却在靠近李记腊汁肉夹馍铺时,突然轻轻颤动起来,勺身泛出一层淡淡的红光,像极了边关落日的颜色,与之前遇到的粉色光晕、奶白色柔光都截然不同。
      “客官,来个肉夹馍不?” 李老汉看见陈墨,笑着招呼,“咱这腊汁肉,炖了整整一夜,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夹在热乎的白吉馍里,一口下去,满嘴香!”
      陈墨点点头,找了个小桌坐下:“来一个,多加肉。”
      没一会儿,李老汉端着一个肉夹馍走了过来。白吉馍烤得金黄,外皮酥脆,中间夹着满满的腊汁肉,肉汁顺着馍的缝隙往下滴,香气扑鼻。陈墨拿起肉夹馍,轻轻咬了一口 —— 馍的酥脆与肉的软糯瞬间在口腔里融合,腊汁肉的咸香里带着一丝花椒的麻、桂皮的辛,还有一股说不出的豪气,像极了他想象中边关将士饮酒吃肉的畅快,让人心里一暖。
      可就在这时,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更亮的红光,陈墨下意识摸出汤勺,勺身映出的画面让他愣住了:那是个穿着铠甲的将士,身材高大,面容刚毅,手里握着一把长剑,正站在边关的城墙上,望着远方的落日。他的身边放着一个油纸包,里面是个肉夹馍,他咬了一口,嘴角露出笑容,眼神却满是坚定,像是在说 “定要守住这长安”。
      “这……” 陈墨刚想细品画面,银汤勺的光芒突然暗了下去,映出的将士身影也消失了,只留下勺身的缠枝莲纹,泛着淡淡的红光余韵。
      李老汉正好端着一碗热汤过来,看见陈墨手里的银汤勺,眼神突然变了,声音带着几分沉重:“客官这勺子…… 能看见些特别的东西吧?”
      “李掌柜何以见得?” 陈墨问道。
      李老汉叹了口气,坐在陈墨对面,给自己倒了杯茶:“不瞒客官说,这腊汁肉的方子,是我家婆娘的阿爹传下来的。婆娘的阿爹,叫赵虎,当年是镇守边关的将士,最爱吃我婆娘做的腊汁肉夹馍。二十年前,边关告急,赵虎奉命出征,临走前,我婆娘给他装了满满一包袱肉夹馍,说等他回来,再给他炖肉吃。可谁知道,他这一去,就再也没回来 —— 后来传来消息,他在战场上战死了,临死前还在念叨‘要守住长安的肉香’。”
      陈墨心里一沉,握着银汤勺的手紧了紧:“赵虎将军的魂魄……”
      李老汉点了点头,眼神望向锅里的腊汁肉:“婆娘说,赵虎走后,她每次炖腊汁肉,都觉得锅里的肉香里多了股豪气,像是赵虎还在身边。有几次夜里,我还看见锅里的肉自己动了动,像是有人在搅动。老人们都说,是赵虎的魂魄没散,缠在腊汁肉里,他还在守着长安,守着他最爱的肉香。”
      陈墨低头看着手里的肉夹馍,那股豪气似乎更明显了,带着赵虎将军对长安的牵挂、对家国的坚守。他想起银汤勺里赵虎望着落日的眼神,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又敬又叹:“赵虎将军的墓,在边关吗?”
      李老汉点点头:“当年赵虎战死,朝廷把他的尸骨运了回来,葬在边关的忠烈墓里。婆娘每年都会带着肉夹馍去看他,说要让他尝尝,长安的肉香还在。”
      “我想去看看赵虎将军的墓。” 陈墨的眼神很坚定,“赵虎将军的魂魄缠在腊汁肉里,定是想再看看长安的安稳,我想带一份肉夹馍去,告诉他,长安很好,边关也很好。”
      李老汉愣了愣,随即眼眶红了:“好,好啊!我这就给你装几个刚炖好的腊汁肉,再烤几个热乎的白吉馍,你带着去,让赵虎也尝尝,咱这肉香,一直没断过。”
      二、边关送馍,魂释壮志
      第二天清晨,陈墨背着装有腊汁肉和白吉馍的包袱,骑着一匹租来的马,朝着边关的方向出发。从长安到边关,路途遥远,一路上要经过平原、山地,走了整整三天,才终于看到边关的城墙。
      边关的城墙比长安的更厚重,墙面上还留着战争的痕迹,城墙上的将士们穿着铠甲,手持兵器,眼神警惕地望着远方。陈墨牵着马,来到城门口,向守卫的将士说明来意:“我是从长安来的,想给赵虎将军的墓送些肉夹馍。”
      守卫的将士听到 “赵虎将军” 的名字,眼神变得恭敬起来:“赵将军是我们的英雄,当年若不是他拼死抵抗,边关早就被敌军攻破了。你跟我来,我带你去忠烈墓。”
      忠烈墓在边关城墙的不远处,一排排墓碑整齐地立在那里,每个墓碑上都刻着将士的名字。赵虎将军的墓碑很显眼,上面刻着 “忠烈将军赵虎之墓”,碑前还放着一些野花,显然是有人经常来祭拜。
      陈墨放下包袱,从里面拿出腊汁肉和白吉馍,找了块干净的石头,把白吉馍掰开,夹上满满的腊汁肉,做成一个肉夹馍,放在赵虎将军的墓碑前。他又拿出几个肉夹馍,一一摆在碑前,轻声说:“赵将军,我从长安来,给您带了您最爱吃的腊汁肉夹馍。李掌柜说,这肉香,二十年来一直没断过;长安的百姓也说,有您这样的将士守护,长安一直很安稳。现在边关也很好,将士们都在好好守卫,您可以放心了。”
      就在这时,怀里的银汤勺突然泛起明亮的红光,勺身映出的画面让陈墨愣住了:赵虎将军穿着铠甲,站在墓碑前,手里拿着一个肉夹馍,咬了一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望向长安的方向,眼神里满是释然,像是完成了心愿。
      “多谢你,把长安的肉香带来了。” 赵虎将军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豪迈,“我守了一辈子边关,就是想让长安的百姓能安稳地吃上一口热乎饭,现在看到长安好好的,肉香还在,我就放心了。”
      陈墨看着赵虎将军的身影,心里满是敬意:“赵将军,您的壮志,长安的百姓都记在心里,您的守护,也一直都在。”
      赵虎将军笑了笑,转身望向边关的城墙,眼神坚定:“我该走了,以后,就由年轻的将士们守护这边关、这长安吧。” 说完,他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像晨雾一样,慢慢消散在阳光下。
      银汤勺的光芒暗了下去,恢复了原本的模样。陈墨看着墓碑前的肉夹馍,心里满是平静 —— 赵虎将军的壮志终于得以释怀,他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当天下午,陈墨骑着马,慢慢返回长安。一路上,他脑海里总想着赵虎将军的身影,想着他对长安的守护,想着他对肉夹馍的牵挂。他知道,这道腊汁肉夹馍,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赵虎将军家国情怀的载体,是长安百姓对将士的感激。
      三、记录食谱,传承豪气
      回到长安时,已是傍晚。陈墨直接来到李记腊汁肉夹馍铺,李老汉看见他,赶紧迎了上去:“客官,怎么样?赵虎他…… 他还好吗?”
      “赵将军很好,” 陈墨笑着说,“他吃了您做的肉夹馍,说很开心,还说看到长安安稳,他就放心了。现在他的魂魄已经释怀,不会再缠在腊汁肉里了。”
      李老汉的眼泪掉了下来,哽咽着说:“好,好啊!二十年了,他终于可以放心了。我这就去炖肉,让客人们也尝尝,这带着安心的肉香。”
      陈墨坐在铺子里,看着李老汉掀开锅盖,搅动锅里的腊汁肉。这次的肉香,没有了之前的豪气,却多了几分安稳,像边关的阳光,温暖而坚定。他拿起一个刚做好的肉夹馍,咬了一口 —— 腊汁肉的咸香里满是踏实,让人吃了心里暖暖的,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壮烈,只剩满满的安心。
      当天晚上,陈墨在客栈里,拿出《味魂录》,开始记录腊汁肉夹馍的食谱。他借着油灯的微光,一笔一划地写着,将李老汉做腊汁肉夹馍的步骤,还有赵虎将军的故事,都细细记录下来.
      写完步骤,陈墨看着布帛,脑海中浮现出赵虎将军站在边关城墙上吃肉夹馍的身影,还有李老汉炖肉时的专注。他顿了顿,在步骤下方添上一段小字:
      “此肉夹馍初藏将士壮志,腊汁咸香中含豪迈,食之若见边关落日;今释情怀于忠烈墓前,香里满是安稳,似长安晨光。赵虎将军以血肉守家国,以肉香寄乡愁,将一生壮志,都融于这卤汁与白吉馍之中。今记此谱,不仅为传制馍之法,更为传一份赤诚:世间美食,可藏乡愁,可载壮志,可让平凡吃食,成家国情怀之寄托。愿尝此馍者,皆能忆起:长安城墙根下曾有将士,以肉香为念,守一方安稳;亦愿此后做馍者,皆能在卤汁中藏入敬意,让寻常肉夹馍,也成纪念英雄之礼。”
      落款处,陈墨写下 “盛唐长安城墙根下,陈墨记于李记腊汁肉夹馍铺”,而后又想起李老汉说的话 —— 赵虎将军当年最爱把卤汁浇在白吉馍里,说这样更入味。他又在注解旁添了一行小字:“赵将军偏爱:将卤汁少许浇入馍中,风味更浓,更显豪迈。”
      写完,陈墨小心翼翼地将《味魂录》叠好,放入包袱中。窗外的月光洒在桌上,与油灯的微光交织,温柔得像长安的夜色。他摸了摸怀里的银汤勺,勺身微凉,却仿佛还留着边关红光的温度 —— 那是赵虎将军释然的笑容,是这段故事最珍贵的印记。
      次日清晨,陈墨带着记录好的食谱,再次来到李记腊汁肉夹馍铺。李老汉正在给客人装肉夹馍,见陈墨进来,赶紧迎上去:“客官,你来得正好!今天的肉夹馍卖得格外好,客人们都说,这肉香里满是安心,吃着心里踏实。”
      陈墨笑着点头,拿出《味魂录》,翻开关于腊汁肉夹馍的那一页,递给李老汉:“李掌柜,这是我记录的腊汁肉夹馍食谱,里面还加了赵将军偏爱的吃法,您看看,要是有不对的地方,还请指正。”
      李老汉接过布帛,仔细读着,眼泪又掉了下来:“没错,没错!这就是我家婆娘阿爹当年爱吃的味道,尤其是浇卤汁的吃法,一点都不差。陈公子,谢谢你,把赵虎的故事和这手艺都记了下来,这份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李掌柜不必客气。” 陈墨说,“赵将军的壮志,还有这腊汁肉夹馍的手艺,都该被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长安不仅有繁华,还有这样一位英雄,用生命守护着百姓的安稳,守护着这人间烟火。”
      李老汉把食谱还给陈墨,又递给他一个刚做好的肉夹馍:“拿着路上吃,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想吃肉夹馍了,就回长安来,我给你做。”
      陈墨接过肉夹馍,咬了一口,腊汁肉的咸香与白吉馍的酥脆在口腔里散开,满是安心的味道。他谢过李老汉,转身走出铺子,沿着城墙根慢慢离开。怀里的《味魂录》又厚了一页,银汤勺贴着布帛,仿佛在轻轻呼应 —— 他知道,这道腊汁肉夹馍,不是旅程的终点,往后还有更多藏着故事的吃食,等着他去遇见,去记录,去传递那些跨越时光的心意与情怀。
      走在长安的晨光里,陈墨抬头望向厚重的城墙,心里满是敬意。他知道,正是因为有赵虎这样的英雄,长安的烟火才得以延续,百姓的安稳才得以守护。而他的《味魂录》,也会带着这些故事,带着这些人间烟火,继续记录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最动人的情感与最珍贵的记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