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 18 章 ...

  •   苏老先生在“拾光小馆”安定下来后,带来了一件看似不起眼,却饱含深情的旧物——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裹、页脚磨损严重的笔记本。他郑重地将它交到林舟手中,眼神里带着追忆与托付。

      “这是念晴她妈妈留下的,”苏老先生的声音有些低沉,“她一辈子围着灶台转,没什么文化,就喜欢把觉得好的、家里人爱吃的方子,一笔一划记下来。这里头,或许有些老味道,你看看能不能用上。”

      林舟双手接过笔记本,感觉分量沉甸甸的。她小心翼翼地翻开,泛黄的纸页上,是娟秀却略显稚拙的字迹,用的是最普通的蓝黑墨水。记录的方式很朴实,没有精确到克的计量,多是“盐适量”、“酱油少许”、“一把葱花”这样的描述,旁边还偶尔画着简易的图示,比如怎么给鱼打花刀,怎么捏出馄饨的元宝形状。

      这是一位母亲用爱与经验写就的食谱,记录着一个家庭曾经有过的烟火气和舌尖上的记忆。

      林舟被深深触动了。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更是小曦外婆留下的、连接着小曦过去的一份珍贵遗产。她决定,要让这些尘封的味道,在“拾光小馆”里重新活过来。

      她首先尝试的是一道看起来最简单的“外婆版葱油拌面”。笔记上写着:“小葱一把,切细段,油温热,下葱白,煸至微黄,下葱绿,关火,靠余温逼出全部香气。酱油、糖、一点点猪油,兑成料汁。面条煮熟,过凉水,沥干,淋料汁,浇葱油,拌匀。”

      步骤简单,但林舟第一次做出来,总觉得差了点意思。葱油够香,酱汁比例也调整了好几次,但就是没有笔记旁边那行小字描述的“念晴和小曦(指小曦妈妈小时候)最爱这一口,吃起来呼噜呼噜”的那种感觉。

      她对着笔记苦思冥想,又尝试了几次,依旧不得其法。

      这天晚上,苏老先生看着林舟对着那碗试验品葱油面若有所思的样子,走了过来。他看了看面,又看了看笔记,沉吟片刻,说道:“小曦外婆做这个,喜欢用本地小香葱,比大棚的葱味道冲,也更香。还有,她最后喜欢撒一点点碾碎的油炸花生米,吃起来更香,有嚼头。”

      林舟恍然大悟!细节,就是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构成了记忆里独一无二的味道。她立刻按照苏老先生的提示,重新制作。

      当新的葱油拌面端上桌时,连在旁边玩积木的小林曦都被吸引了过来,小鼻子用力吸了吸:“好香呀!”

      苏老先生尝了一口,细细咀嚼着,眼眶微微泛红,良久才点点头,声音有些哽咽:“是……是这个味儿。她外婆做的,就是这个味儿。”

      小林曦也扒着桌子,眼巴巴地看着。林舟给他挑了一小碗。小家伙学着大人的样子,用筷子笨拙地拌了拌,然后吸溜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妈妈,这个面面好吃!”

      看着这一老一少满足的表情,林舟知道,她成功了。她不仅复原了一道菜,更是在某种程度上,连接起了小曦与他素未谋面、却血脉相连的外婆。

      自此,林舟开始有计划地尝试笔记本上的其他菜式。一道“家常红烧肉”,外婆的笔记旁边写着“小曦(妈妈)喜欢用汤汁拌饭,能吃两大碗”。林舟在炖煮时,特意多留了些浓郁鲜香的汤汁。当一位带着挑食孩子的年轻妈妈点这道菜时,林舟特意推荐用汤汁拌饭,那孩子竟然破天荒地吃了满满一碗,让那位妈妈惊喜不已。

      还有一道“雪菜豆瓣酥”,笔记旁标注“开胃,配粥极好”。林舟将它作为免费小菜提供给点粥品的客人,大受好评,甚至有客人专门为了这口小菜来喝粥。

      这些带着时光印记、充满家常味道的菜品,仿佛为“拾光小馆”注入了一股沉稳而亲切的灵魂。客人们说不清哪里特别,只觉得这里的菜,除了好吃,还多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贴心”和“回忆感”。

      苏老先生看着这些熟悉的菜肴重新出现在菜单上,看着客人们品尝时满足的表情,看着小曦吃着那碗有着外婆味道的葱油面时开心的样子,脸上总是露出欣慰而宁静的笑容。他仿佛看到,老伴那份对家人、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这本笔记和林舟的双手,在这个新的家里,得到了延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