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冷宫 ...
-
卫琳琅被禁足的偏殿,虽非真正意义上的冷宫,却也偏僻荒凉,陈设简陋,透着一股被遗忘的腐朽气息。秋雨连绵,湿冷的空气渗入骨髓,但对于早已习惯在更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卫琳琅而言,这算不得什么。
她没有坐以待毙。表面的顺从之下,是她更加活跃的暗中运作。皇帝虽未立刻处置她,但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必然在暗中观察。她要做的,就是展现出足够的“价值”和“可控性”,让那位九五之尊觉得,留下她,比除掉她更有用。
她通过仅有的、还能传递消息的渠道(一个早年埋下、身份极其隐蔽的暗桩),做了两件事:第一,将一封言辞恳切、充满悔过与忠心的“请罪书”呈递御前,书中她再次强调自己的“无知”和对七皇子的“连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边境事务、人心掌控的独特见解,尤其是关于如何利用狄戎内部矛盾,以及如何甄别、驾驭像呼衍灼这类降人的策略,点到即止,却足以引人深思。第二,她让人给三皇子萧景琰送去一个极其隐晦的口信,内容关乎他麾下一位副将可能存在的贪墨线索——这是一个她早已掌握,却一直按而不发的信息。此举既是对萧景琰此前提醒的“回报”,也是向他展示自己的能量与价值,为日后可能的联手埋下伏笔。
做完这一切,她便安静等待。每日里,她或是凭窗远眺,目光似乎穿过重重宫墙,落在不知名的远方;或是对着铜镜,练习着各种表情——悔恨的、坚韧的、凄然的、忠诚的。她要确保,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人,都能展现出最恰到好处的神态。
而七皇子府,则彻底陷入了一片死寂。
萧景珩被罚闭门思过,府门紧闭,谢绝一切来访。往日的欢声笑语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低气压。萧景珩将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哭不闹,也不再见任何人。
他脑海中反复回放着卫琳琅被带走时的背影,回放着她在御前(他通过自己的渠道打听到了部分经过)为他承担一切的“壮烈”。心痛、愧疚、愤怒、还有一种被至亲之人(父皇、兄长)背叛的冰冷,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撕裂。
他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权力的冷酷与无常。曾经的依赖和天真,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可笑。琳琅用她的“牺牲”,给他上了最残酷的一课:在这皇城之中,没有力量,连自己想要保护的人都护不住!
那种想要变强的渴望,从未如此强烈地燃烧起来。不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再是为了获得认可,而是为了……夺回,为了守护,或许,也为了……报复。
他不再读那些风花雪月的诗词,而是让心腹悄悄寻来了兵书、史册、法典。他夜以继日地研读,眼神不再是过去的清澈懵懂,而是沉淀下一种近乎凶狠的专注。他分析着朝堂上每一个势力的动向,揣摩着父皇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深意,推演着边境各种可能的变化。
偶尔,他会走到庭院中,看着那株叶子落尽的海棠树,一站就是很久。他会想起琳琅在树下为他研墨的样子,想起她温柔的笑语。那些回忆如今变成了尖锐的冰棱,刺得他心脏抽痛,却也更加坚定了他前进的决心。
“琳琅,”他对着空寂的庭院低声发誓,声音沙哑却带着铁石般的冷硬,“等着我。我会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再无人能伤害你,强大到……能将你接回来!”
他不知道的是,他这份痛苦的蜕变,正是卫琳琅算计之中,甚至期盼的结果。她需要一把更快、更锋利的刀。
宫中,皇帝看着暗卫送来的关于七皇子近日动向的密报,看着那上面描述的废寝忘食、潜心苦读,再结合卫琳琅那封暗藏机锋的“请罪书”,深邃的眼眸中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光芒。
数日后,一道口谕悄无声息地传到了禁足卫琳琅的偏殿:皇帝偶感风寒,夜间咳嗽不止,听闻卫琳琅略通医理,命其前往侍疾。
这不是赦免,更像是一次新的试探,一次近距离的观察。
卫琳琅接到口谕,平静地叩首领命。她知道,机会来了。她仔细整理了妆容,褪去了所有可能引起戒备的锐利,只留下一种恰到好处的恭顺与憔悴。
当她端着药盏,低眉顺眼地走进皇帝寝宫时,她的每一步都精准地计算着距离和姿态。龙榻上的帝王,目光如炬,审视着这个搅动了风云的女子。
卫琳琅感受到那目光,心中一片冰封的冷静。她缓缓跪下行礼,声音轻柔却清晰:
“奴婢卫琳琅,奉旨前来侍奉陛下。”
新一轮的博弈,在这弥漫着药香的寝宫中,无声展开。而远在宫外的萧景珩,对此一无所知,他只是在黑暗中,拼命磨砺着自己的爪牙,等待着破茧而出的那一天。秋深霜重,两颗心,在各自的轨道上,朝着截然不同的方向,加速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