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听闻长安趣事,了解风土人情 ...

  •   清晨的阳光透过仁心堂的窗棂,在地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经过两日休养的春桃,已完全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帮着张婶打扫庭院、整理药材,清脆的笑声在院子里回荡。林薇坐在桌边整理医案,听着春桃的笑声,嘴角也不自觉地扬起——看着身边的人重焕生机,这份简单的温暖,让她在这个异世愈发有了归属感。
      “林薇姐,你快来看!”春桃突然举着一个彩色的纸鸢从门外跑进来。纸鸢上画着一只展翅的雄鹰,色彩鲜艳,做工精巧。“这是昨天赵家村的二牛送我的!他说这是他爹特意为他扎的。长安城最近特别流行放风筝,咱们今天要是不忙,也去城郊的河滩放风筝好不好?”
      林薇放下手中的笔,接过纸鸢仔细端详。纸鸢的骨架由轻薄的竹篾制成,糊着一层坚韧的桑皮纸,雄鹰的翅膀上还涂着亮晶晶的桐油,既能防水,又使色彩更加鲜亮。她忍不住赞叹:“这纸鸢做得真精致,二牛的爹手艺真好。”
      “那是当然!”春桃得意地扬起下巴,“二牛他爹以前在长安城的纸鸢铺做过学徒,扎的纸鸢不仅美观,还飞得高!他还跟我说,长安城每年春天都会举办‘风筝会’,到时候整个曲江池边全是放风筝的人,各种各样的纸鸢满天飞,有龙形的、凤凰形的,还有能发出声音的‘响鸢’,场面可热闹了!”
      “响鸢?”林薇好奇地问道,她只在现代见过普通的风筝,从未听说过能发出声音的。
      春桃连忙解释:“就是在纸鸢的翅膀上系上竹哨,风一吹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像蜜蜂飞一样!去年我跟着村里的人去长安城看风筝会,有个大户人家的公子放了一只三丈长的龙形响鸢,飞得最高,声音也最响,所有人都围着看,可威风了!”她说着,还手舞足蹈地模仿起当时的场景,逗得林薇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时,苏景提着药箱从里屋走出来,看到两人笑得开心,也笑着问道:“什么事这么高兴?老远就听到你们的笑声了。”
      “师父,春桃在说长安城的风筝会呢,听起来可热闹了!”林薇笑着说道,“二牛送了春桃一只纸鸢,我们还想着今天去河滩放风筝呢。”
      苏景点了点头:“长安的风筝会确实是一大盛事,不仅有放风筝,还有斗风筝的游戏——两人的风筝线缠在一起,谁的线先断,谁就输了。不过今年的风筝会已经过了,要等明年春天才有。不过城郊的河滩倒是个放风筝的好地方,今天要是病患不多,你们可以去玩玩,放松一下。”
      春桃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真的吗?太好了!师父,那我今天一定快点把活干完,争取早点去河滩!”
      早饭过后,医馆的病患比往常少了些,大多是来复诊的老病患。有位住在城郊的老妇人,之前因风寒咳嗽来就诊,林薇为她推荐了百合梨粥的食疗方,这次来复诊时,精神好了许多,还特意带来了自己做的枣泥糕,分给大家品尝。
      “苏大夫,林姑娘,真是太谢谢你们了!”老妇人紧握着林薇的手,笑得合不拢嘴,“我依照林姑娘的建议,每天坚持喝百合梨粥,仅仅五天,咳嗽就彻底痊愈了!这枣泥糕是我亲手做的,你们尝尝,聊表心意。”
      林薇接过枣泥糕,轻咬一口,甜而不腻,枣香浓郁,口感软糯。她连忙回应道:“大娘,您太客气了,这枣泥糕真是美味!您身体康复就好,以后若有什么不适,随时来医馆找我们。”
      老妇人点点头,话匣子又打开了:“说起来,再过半个月就是长安的‘中秋灯会’了,届时朱雀大街上将会挂满各式灯笼,有走马灯、宫灯、兔子灯,还有猜灯谜的活动,猜对了还有奖品呢!我每年都会带着孙儿去看,热闹非凡!”
      “中秋灯会?”林薇好奇地问道,她虽知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但对盛唐时期的中秋习俗却知之甚少。
      “是啊!”老妇人兴致勃勃地继续道,“中秋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摆上月饼、石榴、葡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赏月。长安城的大户人家还会在自家院子里搭建赏月台,邀请戏班子来唱戏。最热闹的莫过于朱雀大街,从黄昏时分起,灯笼便一盏盏点亮,直至深夜才熄灭。去年的灯会上,有个巨型灯笼,高达一丈,造型是嫦娥奔月,里面点着蜡烛,照亮了半条街,吸引了无数人围观,挤都挤不进去!”
      春桃也凑过来插话道:“我也去过中秋灯会!去年跟着赵虎哥去的,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灯笼,还猜中了一个灯谜,奖品是一个小兔子灯,我现在还珍藏着呢!灯谜特别有趣,比如‘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林薇姐,你知道答案是什么吗?”
      林薇思索片刻,笑着答道:“是不是‘日’字?画太阳时是圆的,写‘日’字时是方的,冬天白昼短,夏天白昼长。”
      春桃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哇!林薇姐,你太厉害了!我去年想了半天都没猜出来,还是赵虎哥告诉我的!”
      老妇人也笑着说道:“林姑娘真聪明!这灯谜要是猜不出来,可就拿不到奖品了。对了,中秋时节,长安的酒肆还会售卖‘桂花酒’,那是用新鲜桂花酿制的,香气扑鼻,口感甘甜,连女孩子也能小酌一番。我每年都会买上一壶,赏月时品尝,既解腻又舒心。”
      林薇听得入了迷,她从未想过盛唐的中秋节会如此热闹。在现代,中秋节大多是家人团聚,吃月饼、赏月,而在大唐,竟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这让她对即将到来的中秋节充满了期待。
      送走老妇人后,春桃仍兴奋地谈论着中秋灯会的趣事:“林薇姐,到时候咱们一起去长安看灯会怎么样?我带你去品尝长安最有名的‘胡饼’,还有‘酪樱桃’——那是用奶酪拌着新鲜樱桃,甜丝丝的,特别美味!还有‘羊肉羹’,冬天喝一碗,全身都暖和,不过现在是秋天,喝着也很舒服。”
      “胡饼?是像现代的烧饼吗?”林薇好奇地问道。
      春桃摇了摇头:“不一样!长安的胡饼是从西域传来的,饼上撒着芝麻和葱花,有的还会夹着羊肉末,放在炉子里烤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满口生香!城南的‘李记胡饼铺’做得最地道,每天都排着长队,去晚了就买不到了。还有‘酪樱桃’,只有中秋前后才有,因为樱桃是当季的,过了这个季节就没有了,所以特别珍贵。”
      苏景在一旁听着,也补充道:“长安的美食确实不少,除了胡饼、酪樱桃,还有‘汤饼’(类似现代的面条)、‘蒸饼’(类似馒头)、‘毕罗’(一种带馅的点心)。不过长安的物价较高,这些美食也不便宜,胡饼一文钱一个,酪樱桃要十文钱一小碗,普通百姓很少舍得品尝。”
      林薇点了点头,她之前去西市采买时,已经深切感受到了长安物价之高。她不禁怀念起现代的各式美食,但内心更多的是对大唐美食的好奇——她非常想尝尝春桃口中的胡饼、酪樱桃,看看它们与现代美食有何不同。
      下午,医馆的病患渐渐散去,春桃迫不及待地拉着林薇前往城郊的河滩放风筝。河滩上已有不少人,大多是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几位年轻人在比赛放风筝。春桃手持纸鸢,兴奋地跑向河滩中央,林薇紧随其后,看着她熟练地迎风奔跑,手中的线逐渐放出,纸鸢缓缓升空,越飞越高,雄鹰的造型在蓝天之下格外醒目。
      “林薇姐,你看!飞得好高啊!”春桃激动地喊道,手中的线仍在不断放出。
      林薇笑着点头,心中也跟着欢腾起来。她仰望天空中各式各样的纸鸢,有蝴蝶形、兔子形、鱼形,五颜六色,仿佛在空中举办了一场盛会。河滩上的孩子们欢笑嬉戏,大人们聊着天、晒着太阳,一片温馨祥和的景象。
      “林薇姐,你也来试试!”春桃跑过来,将手中的线轴递给林薇,“很好放的,只要迎着风跑,慢慢放线就行。”
      林薇接过线轴,依照春桃的方法,迎风缓缓跑动。手中的线传来轻微的拉力,纸鸢在天空中稳稳飞翔,随着她的动作,逐渐升高。她从未在古代放过风筝,这种新奇的体验让她格外兴奋,忍不住像春桃一样,笑着奔跑起来。
      夕阳西下时,两人才依依不舍地收起纸鸢,准备返回医馆。路上,春桃依旧滔滔不绝地讲述着长安的趣事,从热闹的集市到独特的节日习俗,从街边小吃到著名景点,话题不断。
      “林薇姐,你知道吗?长安的‘西市’是最繁华的地方,聚集了许多西域来的商人,出售的商品都是我们未曾见过的,比如西域的地毯、香料、珠宝,还有会说话的鹦鹉。上次我跟着赵虎哥去西市,看到一个西域商人卖的‘琉璃盏’,晶莹剔透,宛如水晶,非常漂亮,只是价格昂贵,要一百文钱一个,我们肯定是买不起的。”
      “还有长安的‘曲江池’,春天时节,岸边桃花盛开,景色尤为迷人,众多文人墨客纷纷前往那里吟诗作赋、畅饮美酒。夏日里,人们还能在池中泛舟,品尝新鲜莲子。然而,曲江池畔的酒楼价格不菲,普通百姓往往只能在岸边观赏。”
      林薇专注地聆听着,不时提出问题,春桃则耐心地逐一解答。她发现,通过春桃的讲述,自己对长安的了解愈发深入,对这个繁华且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也愈发喜爱。尽管偶尔会思念现代的家人和朋友,但在这个时代,有了苏景、春桃、张婶这样的亲人,有了仁心堂这样的家,她已不再感到孤单。
      回到医馆时,张婶已备好晚餐,桌上摆着三菜一汤:炒青菜、炖豆腐、炒鸡蛋,还有一碗清香的冬瓜汤,虽然菜肴简单,却洋溢着家的温馨。
      “你们回来了!快去洗手吃饭吧,今天特地多做了一个炒鸡蛋,给你们补补。”张婶笑容满面地说道,一边将碗筷摆放整齐。
      四人围坐在餐桌前,边享用晚餐边闲聊。苏景谈及自己年轻时在长安的往事:“我年轻时曾在长安的‘太医院’当学徒,那时常去朱雀大街游玩,那里商铺林立,热闹非凡。每年中秋灯会,太医院的同事们都会相约赏灯、猜灯谜、品饮桂花酒,如今回想起来,仿佛就在昨日。”
      “师父,您在太医院当学徒时,是不是见过许多达官显贵?”春桃好奇地问道。
      苏景笑着摇了摇头:“我当时只是个小徒弟,鲜少有机会见到大官。不过,太医院的老御医们学识渊博,传授了我许多医术,我如今治疗疾病的方法,大多源自那时的所学。后来因家中变故,才离开长安,回到城郊开设了仁心堂。”
      林薇听得入了迷,她没想到苏景还有在太医院当学徒的经历,难怪他的医术如此高明。她忍不住问道:“师父,太医院里是不是有很多珍贵的药材?比如人参、鹿茸之类的。”
      “是啊!太医院的药材都是上等的,很多都是各地进贡来的,普通人根本见不到。”苏景点了点头,“不过,药材的好坏,关键还在于如何使用。有时候,普通的草药用得好,也能治好疑难杂症。就像你之前用蒲公英、马齿苋治疗外伤,效果就很好,这些都是常见的草药,却比一些贵重药材更对症。”
      林薇点了点头,她明白苏景的意思——医术的高低,不在于使用多么贵重的药材,而在于能否准确判断病情,对症治疗。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晚饭过后,林薇坐在庭院里的石凳上,仰望着天上的月亮。月亮渐渐升起,圆润如银盘,洒下柔和的月光。她想起了老妇人提到的中秋灯会,想起了春桃说的胡饼、酪樱桃,心中充满了期待。她从怀里掏出青铜簪子,轻轻抚摸着簪子上的花纹,心中默念:“爸妈,你们看,我在这个时代过得很好,有很多关心我的人,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等着我去体验。你们放心,我一定会好好活下去,不辜负你们的期望。”
      春桃端着一碗温水走过来,递给林薇:“林薇姐,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想家了?”
      林薇接过温水,笑着摇了摇头:“没有,我在想半个月后的中秋灯会,咱们一起去长安,你一定要带我去吃胡饼和酪樱桃。”
      春桃兴奋地说道:“没问题!到时候我还带你去猜灯谜,争取赢一个小兔子灯给你!对了,我还要教你做灯笼,咱们可以自己做一个灯笼,到时候带着去灯会,肯定特别有意思!”
      林薇笑着点头:“好啊!我还从来没做过灯笼,正好向你学习。”
      两人坐在石凳上,聊着中秋灯会的计划,聊着长安的趣事,月光洒在她们身上,温暖而美好。林薇知道,她已经渐渐融入了这个时代,融入了长安的生活。虽然未来还有很多未知,但她有信心,在这个繁华的盛唐,在仁心堂这个温暖的家里,她一定会过得越来越好,体验更多有趣的事,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医者梦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