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展望未来路,立志扎根长安城 ...

  •   早春的阳光穿透仁心堂庭院中梧桐枝桠,在青石板上洒落细碎的光斑。新植的薄荷与艾草探出嫩绿的新芽,与窗台上那盆妇人赠送的鲜花交相辉映,整个医馆洋溢着温暖而盎然的生机。林薇正立于药柜前,细心地将新到药材分门别类地摆放,指尖轻触贴有“野生天麻”“特级当归”标签的陶罐,耳边传来春桃含笑的吆喝声——“李婶,您要的口罩在这儿呢,还是您惯用的蓝色,我给您包好!”
      这是仁心堂荣获“惠民医馆”称号后的首个春天,医馆的蜕变显而易见:后院的闲置库房已被改造成“药膳体验区”,每日都有百姓前来学习制作艾草糕、百合粥;前堂增设了“健康咨询台”,由阿牛负责解答日常保健疑问;苏景还特意开辟了一方“草药园”,种植着常用的蒲公英、金银花,既便于采摘,也成为了医馆内一道别致的风景。
      “林薇姐,你看!这是咱们上个月的诊疗记录,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三成呢!”春桃捧着一本厚厚的账本跑过来,脸上洋溢着兴奋,“加上药膳和口罩的收入,扣除药材成本后,咱们还攒下了不少钱,足够再雇一个帮工啦!”
      林薇接过账本,指尖轻轻拂过密密麻麻的数字,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她回想起初到盛唐时,自己连辨识草药都要依赖苏景手把手教导,而如今却能独当一面,甚至引领医馆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她抬头望向庭院,只见苏景正带着几位学徒在草药园里详细讲解药材的生长特性,张婶则在灶房门口忙碌地晾晒新制的艾草,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踏实而满足的笑容——这里早已不再只是她临时落脚的地方,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家”。
      “对了,林薇姐,昨天靖安侯府派人传来消息,说老夫人的风湿症状大有好转,想请你下周前往侯府一趟,顺便商讨推广药膳的事宜。”春桃突然想起一条重要信息,连忙补充道,“还有工部的王大人,也派人送来了新的木柴,考虑到咱们医馆冬天熬药和取暖需求较大,特意多送了两车。”
      林薇笑着点头,心中暖流涌动。从最初被质疑“异世来的女子懂什么医术”,到如今获得侯府、官府的认可,赢得百姓的信赖,这一路的艰辛与收获,都化作了此刻心中的坚定。她走到窗边,拿起那枚陪伴自己穿越而来的青铜簪子,阳光照在簪子的缠枝莲纹样上,折射出温润的光芒——这枚簪子曾是她思念现代的寄托,如今却成了她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提醒她不忘初心,也激励她勇敢前行。
      “在想什么呢?”苏景走进来,看到林薇手中的青铜簪子,笑着问道,“是不是又想起现代的家人了?”
      林薇摇摇头,将簪子小心翼翼地收好:“不是,是在想咱们医馆的未来。现在咱们有了‘惠民医馆’的补贴,有了百姓和官府的支持,或许可以做更多的事。比如,咱们可以在城郊多设几个‘义诊点’,让偏远村落的百姓不用跑远路就能看病;还可以编撰一本更详细的《百姓健康手册》,教大家预防常见疾病、处理小外伤;甚至,咱们可以招收更多的学徒,把‘医者仁心’的理念传承下去。”
      苏景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你的想法很好!我也正有此意。之前周老先生还跟我说,他可以帮忙联系国子监的学子,让他们协助抄写健康手册,免费分发给百姓。至于收学徒,我们可以优先考虑那些家境贫困但踏实好学的年轻人,不仅传授他们医术,还要教导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仁心堂的传承得以延续。”
      两人正交谈间,张婶端着刚熬好的百合小米粥走进来,听到他们的对话,笑着说道:“要是收学徒,我可以多准备些饭菜,保证让孩子们吃得饱、学得好!咱们医馆如今日子好过了,也该帮帮那些可怜的孩子,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还能为百姓做些好事。”
      春桃也凑过来说:“我可以教他们辨认草药、制作口罩!之前林薇姐教我的那些知识,我都牢记在心,肯定能教好他们!”
      望着眼前热气腾腾的粥,听着大家真挚的话语,林薇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深知,自己从未孤军奋战,苏景的指引、张婶的照料、春桃的陪伴,以及无数百姓的支持,都让她在盛唐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她端起一碗百合小米粥,轻轻啜饮一口,清甜的滋味在口中弥漫,仿佛带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当天下午,林薇带着春桃前往城郊的赵家村。这里不仅是她首次参与义诊的地点,更是她初次深刻体会到百姓淳朴与热情的地方。如今再次造访,村里的变化令人瞩目:许多村民家中都悬挂着仁心堂的口罩,孩子们见到她会主动问好,老人们则亲切地拉着她的手,娓娓道来自己近期的健康状况。
      “林姑娘,你教我们制作的艾草糕,我每天都给我家老伴儿吃,她的风湿症状明显好转,现在都能自己做饭了!”赵虎的父亲紧握着林薇的手,激动地说,“还有你传授的‘洗手要用开水煮’,村里的孩子们因此很少再患痢疾,真是感激不尽啊!”
      林薇微笑着回应:“大爷,这些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今后我们将在村里设立一个‘义诊点’,每月两次前来,方便大家就近就医。此外,我们还会发放健康手册,指导大家如何预防疾病。”
      百姓们听了,无不欢欣鼓舞,纷纷拍手叫好。一位怀抱孩子的妇人走上前,来到林薇面前,递上一个亲手绣制的布偶:“林姑娘,这是我特意为你绣的布偶,感谢你救了我的孩子,还传授我们诸多实用的知识。若你不嫌弃,请务必收下。”
      林薇接过布偶,只见布偶脸上绣着灿烂的笑容,身上穿着小巧的布衫,上面还绣有“仁心”二字。她紧紧拥抱着布偶,内心涌动着深深的感动——这不仅仅是一个布偶,更是百姓对她的认可,对仁心堂的深厚信赖。
      夕阳西下时分,林薇与春桃踏上返回医馆的路途。途中,春桃满含好奇地问道:“林薇姐,你以后还会想回到现代吗?”
      林薇沉默了片刻,随后郑重地答道:“我当然会想念现代的家人和恩师,但我更愿意留在长安城,留在仁心堂。这里有需要我的百姓,有我深爱的人,有我渴望完成的事业。我希望将现代的医学知识与古代医术相融合,惠及更多民众;我期望将仁心堂经营得更加出色,让‘医者仁心’的理念在大唐广为流传;我渴望在这里扎根,用我的双手,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多的健康与希望。”
      春桃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能感受到林薇语气中的坚定。她笑着说:“那我就一直陪着林薇姐,咱们一起把仁心堂办得越来越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仁心堂的好!”
      回到医馆时,天色已渐暗。庭院里的灯光被点亮,温暖的光芒照亮了“仁心堂”和“惠民医馆”两块牌匾,也照亮了医馆里忙碌的身影——阿牛在整理草药,张婶在准备晚饭,苏景在修改健康手册的初稿。林薇站在门口,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幸福和坚定。
      她走到书桌前,拿起笔,在一张崭新的纸上写下:“扎根长安,传承仁心;以医济世,以爱暖人。”这十六个字,既是她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仁心堂未来的展望。
      月光如水,洒落在纸上,映照出那十六个工整而有力的字迹,同时也点亮了林薇眼中的希望之光。她心中明白,未来的道路漫长且充满未知,新的挑战与困难或许接踵而至。然而,只要身边有苏景、春桃、张婶的坚定陪伴,有广大百姓的鼎力支持,更有那“医者仁心”的执着初心,她便怀有无比的信心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她坚信,仁心堂定能在盛唐的沃土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仁心”的种子,在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深深扎根、茁壮成长、绚丽绽放,守护更多人的生命与健康。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