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9、用谢礼助贫患,仁心善举暖长安 ...
-
清晨的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仁心堂后院的空地上。几名工匠正忙碌地丈量尺寸,准备搭建新的学徒宿舍和药材仓库。锯木声、敲打声与学徒们诵读草药口诀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充满生机的晨曲。林薇站在一旁,手中紧握着扩建图纸,不时与工匠交流细节,眼中闪烁着期待之光——这是用萧景琰所赠金银启动的首个项目,也是她践行承诺、回馈百姓的第一步。
“林姑娘,按照这个尺寸,宿舍能容纳十位学徒,仓库的药材储备量也能增加三倍,预计月底前就能完工。”工匠头拿着图纸,向林薇详细解释道,“只是后院的那片草药园需要稍微调整一下位置,您看是否可行?”
林薇望向那片生机勃勃的草药园,园中栽满了薄荷、金银花等常用草药,这里是学徒们日常学习辨识草药的场所。她稍作思索,说道:“没问题,我们尽量保留长势良好的草药,将它们移栽到前院的空地上,这样既不影响扩建,也能让患者在就诊时感受到草药的清香。”
工匠头点头答应,随即安排手下工人开始准备移栽草药。此时,春桃提着一个装满铜钱的布袋子急匆匆走来,脸上洋溢着几分兴奋:“林薇姐,这是您让我去采购义诊点物资后剩下的钱,我还按照您的吩咐,买了些粗粮和常用的药膏,准备分发给贫困患者。”
林薇接过布袋子,轻轻掂了掂,满意地说道:“做得好!城郊那三个义诊点的物资都准备好了吗?今天可是我们第一次正式开展义诊,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放心吧,林薇姐!”春桃信心满满地拍着胸脯保证,“每张诊桌、每条坐凳都已摆放得整整齐齐,药材也按类别分好,装在木箱里。小石头和小雅已经带着学徒们提前去布置了,就等您过去呢!”
林薇点头,转身对苏景说道:“师父,医馆这边就拜托您了。我去城郊看看义诊点的情况,中午之前回来。”
苏景微笑着摆手道:“你去吧,这里有我和张婶照看,不会出问题的。记得多带些热水,今天天气炎热,别让学徒和患者中暑了。”
林薇应了一声,提起装满药膏和粗粮的篮子,与大牛一同向城郊出发。大牛力大无穷,主动承担了搬运物资的重任,一路上还不住地念叨:“林姑娘,您说今天会有很多百姓来参加义诊吗?我听说城西的王大爷、李奶奶都在等着呢,他们平时都舍不得花钱看病,这次可真是福音啊!”
“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林薇笑容满面地说道,“我们设立义诊点,旨在帮助那些贫困的百姓,让他们能够免费就医、用药。今后每周将固定两天进行义诊,我们要让更多人感受到仁心堂的关怀。”
说话间,两人已抵达城郊的第一个义诊点——李家庄村口的大槐树下。远远望去,槐树下早已聚集了众多百姓,小石头和小雅正忙碌地引导大家有序排队,并为患者测量体温。见到林薇走来,百姓们纷纷热情地打招呼:“林姑娘来啦!”“这下咱们看病可真是方便多了!”
林薇笑容满面地回应,迅速走到诊桌前。首位就诊的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她拄着拐杖,咳嗽连连,脸色显得格外苍白。林薇连忙上前扶她坐下,细心地为她诊脉:“老奶奶,您这是风寒侵入肺部引起的咳嗽。我给您开一副止咳的草药,再赠送一盒润肺药膏,每天涂抹在胸口,坚持几天症状就会有所缓解。”
在书写药方的同时,林薇不忘叮嘱道:“您年岁已高,务必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这里有一些粗粮,您平时可以用来熬粥,有助于滋补身体。”
老奶奶接过药方、药膏和粗粮,激动得热泪盈眶:“林姑娘,真是太谢谢你了!我这咳嗽拖了好几天,舍不得花钱看病,没想到你不仅免费为我诊治,还送我粮食,你真是活菩萨啊!”
林薇连忙安慰道:“老奶奶您别客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以后要是身体不适,就来义诊点找我们,我们一直都在。”
接下来的几个时辰,林薇和学徒们忙得不可开交。有的患者身患多年的老毛病,因无钱医治只能硬扛;有的患者家境贫困,孩子生病也不敢去医馆。林薇耐心地为每一位患者诊脉、开方,学徒们则协助抓药、发放药膏和粗粮,整个义诊点洋溢着浓浓的温情。
临近中午,一位中年男子怀抱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急匆匆赶来。孩子嘴唇干裂,呼吸微弱。男子跪倒在地,哀求道:“林姑娘,求求你救救我的孩子!他已经三天没进食了,还发着高烧,我实在是走投无路,才来求你!”
林薇连忙扶起男子,将孩子抱到阴凉处,迅速为孩子诊脉。孩子的脉象微弱,体温偏高,显然是长期营养不良加上风寒感染所致。“大哥,你别慌,孩子还有救。”林薇一边安慰男子,一边吩咐大牛去附近的农户家借热水,准备为孩子喂药,“我会给孩子开一副清热解毒的草药,再用温水将药化开喂他。等他退烧后,再慢慢为他补充营养。”
男子感激地连连道谢,目光落在林薇小心翼翼地为孩子喂药的情景上,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不久,孩子的呼吸逐渐平稳,脸色也恢复了一丝血色。林薇随后取出一些粗粮和一罐奶粉(这是她运用现代知识制作的简易奶粉,成分包括炒熟的黄豆和小米磨成的粉末),递给男子:“这奶粉你回去后用温水冲给孩子喝,再煮些小米粥,帮助孩子慢慢恢复体力。如果孩子还有任何不适,随时来医馆找我。”
男子接过物品,再次跪下磕头,声音哽咽:“林姑娘,您的大恩大德,我终身难忘!今后您若有需要帮忙之处,尽管开口,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林薇急忙将他扶起,轻声说道:“大哥,快起来吧,只要你好好照顾孩子,便是对我最大的感激。”
时至中午,义诊点的患者逐渐稀少。林薇与学徒们匆匆吃了些干粮,随即马不停蹄地前往另外两个义诊点查看情况。每个义诊点都秩序井然,百姓们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见到林薇到来,他们纷纷围拢过来,热情地分享用药后的好转体验。
“林姑娘,用了你给的药膏后,我的腿疼减轻了许多,现在都能下地干活了!”一位老农激动地说着,还特意走了几步,展示给林薇看。
“林姑娘,我家孩子喝了您的药,已经不咳嗽了,也能正常进食了,真是万分感谢您!”一位妇人怀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欣慰。
林薇聆听着大家的反馈,心中涌动着阵阵温暖。她深知,这些看似微小的善举,却能为贫困百姓带去希望的曙光,这正是她接受谢礼、不懈践行承诺的深远意义。
回到医馆时,已是黄昏时分。苏景正坐在前堂,专注地整理着药材,见林薇归来,便笑着问道:“看你满脸喜悦,义诊点那边的情况想必十分顺利吧?”
“是啊师父!”林薇一边洗手,一边兴奋地分享道,“许多贫困百姓都得到了免费诊治和帮助,他们都非常感激。我们用萧景琰的谢礼来做这些事,真是太有意义了!”
苏景点头赞同:“你做得很对。医者不仅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更要心怀百姓,尽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对了,今天下午有位患有严重风湿的老妇人来就诊,家境极为贫困。我已经给她开了药,还让张婶留她吃了晚饭。你明天再为她复诊一下,看看是否需要调整药方。”
林薇连忙点头:“好的,我明天一早就去看她。对了师父,扩建医馆的资金还充足吗?如果不够,我们可以再从谢礼中拿出一部分。”
“够了够了。” 苏景笑着说道,“你之前拿出的金银,不仅足够扩建医馆和开设义诊点,还能剩下一部分。我想着,咱们可以在医馆门口设立一个‘救助箱’,专门帮助那些特别贫困的患者,为他们提供免费的药材和粮食。”
林薇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咱们明天就把‘救助箱’设立起来,再贴一张告示,让百姓们知道,只要有需要,都可以来申请帮助。”
第二天一早,仁心堂门口便多了一个红色的木箱,上面赫然贴着“救助箱”三个大字,旁边的告示上详细列出了申请帮助的条件和流程。百姓们看到后,纷纷称赞仁心堂的善举,有的甚至主动捐出少量铜钱,希望能为贫困患者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位富商路过医馆,看到“救助箱”和告示,心中深受触动。他走进医馆,找到林薇,说道:“林姑娘,我听闻你用靖安侯的谢礼帮助贫困百姓,还开设了义诊点,此举实在令人敬佩。我也想为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捐赠一些钱财和粮食,希望能惠及更多人。”
林薇闻言,心中一喜,连忙道谢:“多谢先生的慷慨善举!有了您的鼎力相助,我们能够帮助更多贫困患者,让更多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富商笑着回应:“这些都是我份内之事。你们医者悬壶济世,我身为商人,也理应为百姓做些实事。今后我会定期前来捐钱捐物,希望能与你们携手,为长安的百姓谋福祉。”
随着“救助箱”的设立和富商的慷慨捐赠,仁心堂的善举迅速传遍了长安城。越来越多的人受到感召,有的慷慨解囊,有的主动前来医馆帮忙,甚至还有一些文人雅士挥毫泼墨,撰文赞扬仁心堂的“仁心善举”,使得“医者仁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几天后,林薇带领学徒们前往城郊,回访此前义诊过的患者。那位深受严重风湿困扰的老妇人,在仁心堂免费药材的精心治疗下,如今已能自如行走;那位怀抱孩子求医的中年男子,其孩子也已完全康复,他特意在医馆门口种下一棵槐树,希望为医馆遮风挡雨。
目睹这一切,林薇心中涌起无限感慨。她回想起当初接受萧景琰谢礼时的那份犹豫,如今却深感庆幸,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抉择。这些谢礼并未成为她追逐名利的工具,反而化作助益百姓、温暖长安的力量,这正是对“医者仁心”最深刻的诠释。
回到医馆时,夕阳已然西沉。林薇立于庭院之中,目光所及是正在扩建的宿舍与仓库,门口的“救助箱”,以及学徒们忙碌的身影,内心充盈着坚定与决心。她深知,用谢礼帮助贫困患者仅是起点,未来她将继续坚守初心,凭借自身的医术与实际行动,为长安百姓带来更多的健康与温情,让“仁心堂”这个名字,永远成为百姓心中坚实的依靠。
苏景走到林薇身边,递过一杯热茶:“辛苦了一天,喝杯茶歇歇吧。你用谢礼做的这些事,不仅帮助了贫困百姓,也让仁心堂的名声更加响亮,更重要的是,让更多人领悟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
林薇接过热茶,轻抿一口,温暖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一天的疲惫。她望着苏景,微笑着说道:“师父,这都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成果。未来,我们还要继续践行善举,让更多人感受到长安的温情,不辜负萧景琰的信任,也不辜负百姓们的期望。”
夕阳的余晖洒在仁心堂的牌匾上,“仁心堂”三个大字在余晖中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医者的初心与坚守。林薇深知,只要她和苏景、学徒们携手努力,仁心堂的善举便会薪火相传,温暖长安的每一个角落,让“医者仁心”的种子,在大唐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