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扎根 ...
-
夏至过后,莲花村迎来了最湿热难耐的伏天。知了在树上声嘶力竭地鸣叫,连风都带着一股黏腻的热气。村委办公室里那台老吊扇有气无力地转着,吹出来的风也是热的。
赵春生穿着汗衫短裤,正和几个村干部围着一张摊开在旧课桌上的图纸争论不休。图纸上画的是村里打算新建的文化活动站,位置选在村小学旁边的一块空地上。想法是好的,可一涉及到具体方案和有限的预算,分歧就来了。
“屋顶必须用水泥预制板!瓦片不结实,夏天漏雨冬天漏风!”会计老周指着图纸,唾沫横飞。
“预制板多贵!还得请专门的施工队!咱村这点钱,够干啥?”负责基建的王大勇梗着脖子反对,“用木梁青瓦,咱自己人就能干,省下的钱还能多买点图书桌椅!”
“自己干?质量谁保证?到时候塌了咋办?”
“咋就能塌了?我爹那辈盖的房子,现在不也好好的!”
眼看争论要升级,赵春生皱着眉头,用铅笔敲了敲桌子:“都别吵吵!光说便宜不行,光说结实也不行,得找个兼顾的法子。”他盯着图纸,额上的汗珠滚下来,滴在图纸边缘,洇开一小团湿痕。他虽然是支书,但对建筑确实不太在行,一时也拿不出两全其美的主意。
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李慕白端着个搪瓷盆走进来,盆里是切好的、用井水镇过的西瓜,红瓤黑籽,冒着丝丝凉气。
“天太热,大家吃点西瓜歇会儿吧。”他把盆子放在桌子空处,目光自然地扫过摊开的图纸和争得面红耳赤的几人。
几个干部看到西瓜,暂时偃旗息鼓,纷纷道谢拿起西瓜啃起来。赵春生也拿起一块,咬了一口,冰凉的汁水滑入喉咙,暂时驱散了些许烦躁。
李慕白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赵春生旁边,低头看着那张画得有些粗糙的图纸,轻声问:“是文化活动站的图纸?”
“嗯,”赵春生咽下嘴里的西瓜,叹了口气,“正为屋顶的事发愁呢。”
李慕白推了推眼镜,看得更仔细了些。他指着图纸上标注的跨度,又问了问预算,沉吟片刻,说:“我大学时选修过一点建筑构造。如果用轻钢龙骨做框架,上面覆水泥纤维瓦,会不会是个折中的方案?轻钢龙骨比木梁防火防腐,自重轻,施工难度也不算太大,价格应该比水泥预制板便宜不少。水泥纤维瓦的耐久性也比普通陶瓦好。”
他的声音不高,语气平和,像在课堂上讲解一道习题,却让争吵的双方都安静了下来。王大勇眨巴着眼:“轻钢龙骨?那是啥玩意儿?”
李慕白拿起桌上的铅笔,在图纸空白处简单画了个结构示意图,又耐心解释了一下材料和施工要点。
会计老周凑过来看,嘀咕着:“听着是比木头靠谱……价钱我得去打听打听。”
赵春生看着李慕白专注讲解的侧脸,看着他笔下清晰勾勒出的结构,心里的焦躁奇迹般地平复了。他忽然发现,李慕白带给莲花村的,远不止是孩子们的知识,还有这种悄无声息、却能在关键处提供支撑的力量。他不懂的领域,李慕白懂;他解决不了的难题,李慕白或许就能给出新的思路。
“我看慕白老师这法子可行,”赵春生一锤定音,“老王,你明天就去镇上建材市场问问轻钢龙骨和水泥瓦的价钱。老周,你核算一下看看预算够不够。”
事情有了转机,气氛顿时轻松起来。大家吃完西瓜,又讨论了些细节,便各自散去忙了。
办公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赵春生拿起最后一块西瓜递给李慕白:“你也吃。”
李慕白接过,小口吃着。赵春生看着他,忽然说:“幸亏有你在。”
李慕白抬头,对上他带着笑意的目光,微微一愣,随即也笑了:“我也就能动动嘴皮子。”
“动嘴皮子管用就行。”赵春生语气笃定,“你这脑子,比我们这些大老粗好使多了。”
傍晚,暴雨骤至,豆大的雨点砸在瓦片上噼啪作响。两人挤在村委办公室的屋檐下,看着雨水在院子里汇成小溪。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腥味和雨水的清凉。
“等文化活动站盖好了,冬天就能在里面搞活动,不用怕刮风下雨了。”赵春生看着雨幕说。
“嗯,”李慕白点头,“还可以弄个小小的图书室,孩子们放学也有个去处。”
“到时候,门口那块牌子,还得你来写。”赵春生侧头看他,眼里带着光,“就写‘莲花村文化站’,字要大,要亮堂。”
雨渐渐小了,天边出现一道淡淡的彩虹。赵春生伸出手,接了几滴屋檐下滴落的雨水,冰凉的触感让他精神一振。他转过身,看着身边这个清瘦却坚韧的人,心里被一种饱满的踏实感充盈着。
他曾以为,李慕白就像天边皎洁的月亮,美好却遥远。可现在他知道了,这个人愿意为他,也为莲花村,俯下身来,将根须深深扎进这片曾经陌生的土地里。而他赵春生,就是这片土地最坚实的部分。
雨停了,蛙声四起。夜色温柔地笼罩着村庄,也笼罩着屋檐下并肩而立的两个身影。他们的根,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紧紧缠绕,再也分不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