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沉默的骸骨 ...

  •   生存庆功宴”的烤肉余味似乎还未完全散去,小组办公室就迎来了新的风暴。这一次,带来的不是直播间的谜团,而是来自地底深处、沉寂了十余年的无声呐喊。

      报警电话是清晨打来的,郊区一个正在施工的湿地公园工地,挖掘机一铲子下去,带出的不是泥土,而是混合在泥泞中的、已经泛黄的人类骸骨。初步判断,埋藏时间超过十年。

      现场迅速被封锁。崔志言带着小组赶到时,泥泞的工地上弥漫着土腥味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陈腐的气息。骸骨已经被法医初步清理,摆放在防水布上,支离破碎,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残酷。
      “女性,年龄在二十到二十五岁之间。身高大约一米六二。埋藏时间,根据土壤环境和骨质变化,初步判断在十二到十五年前。”法医老李戴着口罩,声音沉闷,“颅骨有钝器击打造成的凹陷性骨折,是致命伤。骸骨被发现时,身边只有这个。”
      他递过一个证物袋。里面是一个被泥土几乎浸透、但依稀能看出原本是粉色的、塑料制成的廉价发夹,以及一个锈蚀得几乎无法辨认的铁皮盒子。

      “十年以上……”元旭丹蹲在骸骨旁,眉头紧锁,“这排查范围可就海了去了。”
      顾舟宇已经架起了设备,开始扫描现场地形,试图通过骸骨发现的位置和姿态,重建当年的埋尸场景。
      韩帝恩看着那具小小的、曾经是一个鲜活生命的骸骨,脸上惯有的阳光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肃穆和沉重。他小心翼翼地接过那个铁皮盒子,动作轻柔得像是对待易碎的珍宝。“前辈,这个盒子……或许里面有线索。”

      回到局里,气氛比之前任何一个案子都要凝重。十年以上的陈年旧案,线索稀少,排查难度极大,就像在大海里捞针。
      骸骨被送往法医中心进行更详细的检测,希望能通过同位素分析确定其生前的大致活动区域,甚至复原面部。
      那个锈蚀的铁皮盒子成了最初的希望。技术科花费了很大力气,才在不破坏内部物品的情况下将其打开。里面没有想象中的日记或照片,只有几页被水汽浸染、字迹模糊泛黄的纸张,似乎是从某个本子上撕下来的,上面用一种娟秀的笔迹,写满了类似诗词的句子,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女的哀愁与对远方的向往。落款只有一个字:“芸”。

      “芸?”韩帝恩对着那几页纸,一字一句地辨认着模糊的字迹,“这像是……一个女孩的心事记录。会是死者吗?”
      “笔迹鉴定和纸张年份检测需要时间。”顾舟宇操作着电脑,试图从数据库中匹配名叫“芸”的、十五年前左右的失踪人口记录,但结果如同石沉大海。
      元旭丹负责排查当年这片区域的地理信息和人口档案。“老大,这块地以前是郊区农村,后来规划成公园,动迁过一批住户。人口流动大,原始记录不全,很难查。”

      案件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僵局。面对一具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的骸骨,和几页语焉不详的诗句,调查举步维艰。
      崔志言站在白板前,上面只有寥寥几条信息:女性,20-25岁,骸骨,粉色发夹,铁皮盒,“芸”的诗稿,12-15年前。他的指尖抵着额头,抑郁症带来的虚无感和面对巨大未知的压力交织在一起,让他感觉像是沉入冰冷的海底。他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里的药瓶。

      “前辈,”韩帝恩的声音在一旁响起,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我……我有个想法。这些诗句里,多次提到了‘河岸’、‘柳树’、‘白色的鸟’。虽然很模糊,但会不会是特指某个地方?发现骸骨的湿地公园附近,以前有没有河流或者特定的地标?”
      他递过来一杯温水,眼神清澈,带着一种试图打破僵局的积极。
      崔志言接过水杯,指尖传来的温热让他稍微回神。他看了一眼韩帝恩,年轻人脸上没有了平时的跳脱,只有专注和认真。
      “……查。”他哑声开口,“查那片区域以前的水文地貌,查所有符合‘芸’或者类似名字的、当年失踪的年轻女性,扩大范围,连同周边几个区一起查!”

      有了方向,小组再次行动起来。顾舟宇调动了历史地理信息档案,元旭丹开始联系当年负责那片区域的派出所老民警,试图从他们的记忆里挖掘线索。韩帝恩则一头扎进了那几页诗句里,反复研读,试图从中找到哪怕一丝一毫的地域或人物特征。

      几天后,转机出现了。
      法医中心那边传来了新的消息:通过更精密的技术,从骸骨的牙齿釉质中提取到了同位素信息,显示死者生前长期生活在本市的城东工业区一带,这与发现骸骨的城西湿地公园相距甚远。
      同时,顾舟宇在交叉比对全市十五年前左右的失踪人口档案时,发现了一个高度吻合的记录:林晓芸,女,22岁,本市城东区人,于十四年前报案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报案人是她的母亲,档案里附有一张模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女孩笑容羞涩,梳着马尾辫,别着一个……粉色的塑料发夹。

      “林晓芸!芸!”韩帝恩几乎跳了起来,指着档案照片上的发夹,激动地对崔志言说,“前辈!发夹!对上了!还有名字!”
      找到了身份,就像是黑暗的隧道里终于射进了一缕光。
      小组立刻联系了林晓芸的母亲。那是一位饱经风霜、眼神浑浊的老人,住在城东一片待拆迁的老旧楼房里。当崔志言和韩帝恩拿出那个被封在证物袋里的粉色发夹时,老人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颤抖着手抚摸着袋子,泣不成声:“是……是小芸的……是她十八岁生日时,我给她买的……”

      从老人口中,他们得知了林晓芸的一些情况:性格内向,喜欢看书写作,高中毕业后在城东的一家纺织厂工作。失踪前一段时间,她似乎心情很好,曾隐约向母亲提起过“遇到了一个懂她的人”,但具体是谁,老人并不清楚。失踪后,家人和警方寻找了很久,最终一无所获。

      “懂她的人?”回程的车上,韩帝恩思索着,“是恋人吗?会不会和那些诗句有关?诗句里充满了对理解和共鸣的渴望。”
      崔志言闭着眼睛,脑海中却飞速整合着信息:城东区的女孩,死在城西区,埋尸湿地公园。跨越了半个城市。是随机作案,还是有意抛尸?那个“懂她的人”,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新的调查方向确立:重点排查林晓芸当年在城东纺织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她失踪前接触过的、可能与她有情感纠葛的男性。同时,也要调查当年湿地公园周边的人员情况。
      然而,时隔十四年,纺织厂早已倒闭,人员流散,当年的工友、邻居记忆模糊,调查起来困难重重。线索仿佛分散成了无数细小的溪流,需要他们一条条去梳理、溯源。

      晚上,小组办公室里,四人对着林晓芸那张模糊的照片和寥寥无几的信息,气氛再次沉闷。
      元旭丹叹了口气:“十四年啊,多少物是人非。这案子,比前两个难啃多了。”
      顾舟宇默默调出了城东区当年的地图和工厂分布图。
      韩帝恩则反复看着林晓芸母亲提供的、仅有的几张林晓芸的生活照,试图从那些静止的画面里,读懂那个消失在青春年华里的女孩。
      “她一定很渴望被理解吧……”他轻声说,像是在问自己,又像是在问那照片中定格的笑容。

      崔志言没有说话,他只是看着白板上林晓芸的照片,眼神深邃。这个跨越了漫长时空的案件,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过去的罪恶,也开始隐隐反射出他内心某些不愿触及的角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