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城市无风铃 ...
-
沈清和把台灯调到最暗,房间里只剩下屏幕上跳动的光标。
他把那份项目报告翻来覆去地改,却总觉得哪里不对。他索性把文档关了,去书架上抽出一本专业书。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像极了鼓寨夜里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可越是安静,心里那片空白就越清晰。
周末,室友拉他去打球。球场上人声鼎沸,汗水、球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篮球入网的清脆声,一切都熟悉而热烈。
他机械地跑位、接球、投篮,动作依旧标准,可心思却像隔着一层薄玻璃。他忽然发现,自己在传球时会下意识地寻找一个总是站在最稳妥位置的身影——那个总能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身侧的人。
晚上回到寝室,他洗完澡,坐在书桌前发呆。手机屏幕亮起,是导师发来的邮件,提醒他下周的组会要提前准备。
他回复了“收到”,又打开相册,翻到一张没有任何人的照片——那是鼓寨清晨的鼓楼,薄雾缭绕,飞檐下挂着的风铃在微风中轻轻作响。
他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直到手机自动息屏。他才发现,自己竟然在不自觉地模仿某种呼吸的节奏——那是在鼓寨时,听着阿黎平稳的呼吸声养成的习惯。
周一的组会上,沈清和做了一个关于“民俗符号与数据模型”的小型汇报。他把鼓寨的一些仪式流程抽象成了符号系统,结合统计模型做了一个简单的推演。
汇报结束时,导师罕见地露出了赞许的目光:“思路很好。把鼓寨的东西整理成可复用的方法论,这会是你论文的一大亮点。”
掌声响起时,沈清和却忽然有些恍惚。他想到,这些方法论的背后,是那些在清晨的鼓声里、在雾气缭绕的山路上、在一次次相互扶持中被他悄悄记住的细节。
会后,导师把他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份研究计划:“这是一个和博物馆合作的数字民俗项目,我想让你负责其中的交互原型。你在鼓寨的经验,会很有用。”
“谢谢老师。”他接过计划书,心里涌起一股踏实感。他忽然明白,把那些记忆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样上课、开会、写代码、跑数据。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不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隙。
可空下来的那一小块,总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冒出来。
路过图书馆的台阶,他会想起阿黎曾经站在鼓楼的石阶上等他,阳光从背后照过来,把对方的影子拉得很长。
在食堂吃到一道酸甜口的菜,他会想起阿黎用野果熬的果酱,酸得人眯眼,甜得人心里发暖。
晚上回到寝室,他会下意识地把窗帘拉严,仿佛这样就能挡住城市的噪音,让房间像鼓寨的木屋那样安静。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小雨。雨声细密,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整座城市罩住。
他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心里那片空白忽然变得清晰起来。他想起了很多细节——阿黎递给他红糖时不经意的微笑,走山路时总把他护在内侧的习惯,在危险面前挡在他身前的背影……
这些细节像一颗颗小石子,悄无声息地沉到他心里,慢慢把那片空白填满。可填满之后,又像是留下了一道浅浅的痕,提醒着他曾经有过的温度。
他把被子往上拉了拉,闭上眼。雨还在下,城市的灯光透过窗帘的缝隙落在天花板上,晃来晃去。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逃避什么,而是在学着与这份空落相处。
也许,等他把这段经历整理成论文,把这个项目做好,再回到那个群山环抱的地方时,他会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而现在,他只需要把手头的每一件小事做好,让自己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窗外的雨渐渐停了,天边泛起了一丝微光。新的一天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