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空房间的风 ...

  •   清晨的闹钟还没响,沈清和就醒了。

      城市的风从窗缝里钻进来,吹动桌上的书页。他伸手按住那本民俗符号学,指尖却停在了一个夹着的书签上——那是一片薄薄的竹叶,是他在鼓寨时随手夹进去的。

      他没有把叶子拿出来,只是轻轻合上了书。

      手机屏幕亮起,是导师发来的消息:“博物馆那边催原型,今天下午三点线上沟通。”

      “收到。”他回复,又打开备忘录,列了一个长长的待办清单。

      把一天的时间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像把心里的空白也分成了可控的格子。

      午后,他坐在电脑前,和博物馆的对接人开了视频会议。他把“数字民俗”的交互原型一页页展示出来,讲起符号系统的映射、信息架构的分层、用户动线的设计,语气专业而平静。

      对方频频点头:“思路很清晰。我们希望在仪式演示页里,增强一点‘临场感’。”

      “临场感”三个字,像一颗石子,轻轻落在他心里。

      他想起了回灯节的鼓声、雾骨井边的低语、戏台后白幕上的纸影。那些“临场”的瞬间,是他此刻无法复现的。

      “可以做一个声景层,”他冷静地说,“把环境音和交□□绑定,用风声、铃声、鼓点来引导视线。”

      会议结束时,他收到了导师的信息:“表现不错。”

      他看着这四个字,忽然有些想笑。

      他想起了很久以前,第一次做出一个完整的项目,导师也是这样回复他的。那时他觉得世界是一条直线,只要往前跑就好。

      而现在,他知道世界不是直线,是一张网。每一个节点,都可能牵出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

      傍晚,他去图书馆还书。路过新书架时,一本关于“民俗与心理”的新书吸引了他的注意。

      他随手翻了几页,看到一段话:“人对‘家’的依恋,并不总是地理意义上的,有时是一种声音、一种气味、一种共同经历过的仪式。”

      他合上书,指尖在封面上停了停。

      他把书借回了寝室,坐在书桌前,灯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在用理性去梳理感性,用项目去安放记忆。

      这也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不是全部。

      夜深了,室友打游戏的声音渐渐停了。他把电脑合上,走到阳台。城市的风比白天更凉,吹在脸上有一丝轻微的刺痛。

      他从口袋里摸出那个香囊,放在鼻尖轻轻闻了闻。草药的气味很淡,却稳。他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一直把它带在身边——它像一个隐形的锚,把他从某种失控的边缘拉回来。

      他回到书桌前,打开一个新的文档,标题栏里输入:“从鼓寨到模型:民俗符号的数字化转译”。

      他开始写,把那些在鼓寨的清晨、午后、夜里看到的细节,一条条抽象成定义、命题、推论。

      写到一半,他停了下来,在页脚加了一行小字:“致谢:感谢在山中的每一次同行。”

      他没有写名字,也没有写具体的事件。像是把某个柔软的部分,轻轻藏在了坚硬的外壳里。

      窗外的风又起了,吹动窗帘。空房间里,风的声音很轻,却一直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