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给鼓以声,给人以名 ...

  •   回到鼓寨,他们的工作正式启动——为祖鼓建立一份完整的“声音档案”。

      白天,他们在藏鼓的山洞里反复试音,记录祖鼓在不同湿度、温度下的细微变化;夜晚,他们在灯下整理笔记,为每一种鼓点标注其历史来源和含义。

      沈清和惊讶于阿黎的严谨,他像一位一丝不苟的学者,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一天傍晚,阿黎的母亲背着草药来到寨里。她没有讲大道理,只是看着他们,轻声说:

      “喜欢一个人,不是把他拴在身边,而是让他走得更远。”

      这句话,像一缕春风,吹散了两人心中最后的隔阂。

      档案工作完成后,他们为祖鼓举行了一个小型的“命名仪式”。

      “叫它‘听风’吧。”沈清和思索后说,“它听过太多人的故事,也听过太多次山谷的回声。”

      “好,从今天起,它的名字就叫‘听风’。”阿黎点头。

      仪式结束后,他们坐在鼓楼前,终于把话说开了。

      “我不想再分别了。”沈清和看着阿黎,“我会申请延长项目,把学校的事情远程处理。我想留在这儿,和你在一起。”

      阿黎握住他的手,眼中满是坚定:“我也不想再等了。我们一起,把‘听风’做成一个家。”

      第二天,他们就开始行动。用旧粮仓改造成工作室,阿黎做木工,沈清和安装调试设备。

      为了让更多孩子了解鼓文化,他们还在寨里办了“小小鼓手班”。阿黎教姿势和节拍,沈清和则用投影和互动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认识鼓谱。

      傍晚,他们会在院子里做饭,分享一天的收获。阿黎的母亲偶尔会来,带来草药和家常话。

      一天,阿黎认真地问:“清和,你确定要留下来吗?城市里有你的同学、老师……”

      “我确定。”沈清和打断他,“我想和你一起,把这条路走下去。”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新的挑战和希望。

      阿黎负责社区工作,走访老人,记录口述史;沈清和则完善数字平台,设计新的互动方式。

      一天,他们为一位即将离世的老人录制了一段“告别鼓”。老人说:“鼓点记住了,人就不算真正离开。”

      夜里,他们会在院子里并肩坐着,听风穿过竹林。

      “以后,”阿黎看着沈清和,“我们只在同一条路上,各自打自己的节拍,但永远朝着同一个方向。”

      “好。”沈清和微笑着回应,“我们在一起,不再分别。”

      他们对视一笑,在心里默默许下了共同的未来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