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新起点 ...
-
林舟笑着接过摊主递来的另一个番茄,递给沈亦臻:“阿姨家的番茄我们常买,都是凌晨从郊区大棚摘的,早上六点就到早市了,比超市里的新鲜不少。”摊主阿姨闻言,手里的秤杆晃了晃,声音里满是自豪:“我们跟沈先生他们的冷链也合作过!去年冬天把番茄运到东北,客户说收到时还带着棚里的温度,比当地的冻番茄好吃多了。”
索菲亚听得眼睛发亮,掏出手机对着番茄和摊位拍了张照,说要发给妈妈看:“等我学会了冷链技术,先帮妈妈把菲律宾的芒果运到上海,再试试把这里的番茄运到马尼拉——我妈妈总说,马尼拉的超市里,外地蔬菜要么不新鲜,要么贵得吓人。”她一边说,一边跟着林舟往前走,目光被拐角处的一家咖啡店吸引住了。
那家店的玻璃门上贴着一张海报,上面印着卢旺达的咖啡园,阿加莎蹲在咖啡树下的身影格外显眼,旁边还写着一行字:“来自基加利的晨光,48小时直达上海”。索菲亚猛地停下脚步,指尖指着海报,声音都有些发颤:“那是……阿加莎阿姨的咖啡园!”
咖啡店老板正好在门口整理咖啡豆,听见动静转过身,看到索菲亚手里的卢旺达国旗贴纸,立刻笑了:“姑娘是从卢旺达来的?这咖啡是沈先生他们引进的,上周刚上的新货,每天都卖断货。”他引着三人走进店里,空气中飘着和基加利同款的咖啡香,只是多了几分奶泡的绵密气息。
“我们特意保留了卢旺达咖啡的微酸口感,只加少量奶泡,让客人能尝到咖啡豆本身的蜜香,”老板一边磨豆一边说,蒸汽咖啡机发出“滋滋”的声响,很快就萃取出一杯深棕色的浓缩咖啡,“有个老顾客说,喝这咖啡的时候,总想起去年去卢旺达旅游时,在火山脚下喝的那杯手冲——这大概就是你们说的‘新鲜的记忆’吧。”
索菲亚接过老板递来的咖啡,浅啜一口,眼眶突然热了。这味道和阿加莎在小院里煮的咖啡几乎一样,只是少了点乳木果油的温润,多了点城市里的烟火气。她想起离开卢旺达那天,阿加莎把一包咖啡豆塞进她手里,说“希望上海的人能尝到基加利的味道”,现在这个愿望,就这么真切地摆在了眼前。
“我们和上海二十多家咖啡店都签了合作,”沈亦臻看着索菲亚泛红的眼眶,轻声解释,“每个月从卢旺达运两批咖啡豆过来,一批做手冲,一批做意式浓缩。下个月还会在店里举办‘卢旺达咖啡品鉴会’,到时候会视频连线阿加莎,让她跟客人讲讲咖啡园的故事。”
索菲亚掏出手机,飞快地给阿加莎发了条消息,附上咖啡店的照片和手里的咖啡杯:“阿加莎阿姨肯定会很高兴的,她总说,丈夫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知道卢旺达咖啡的好。”消息刚发出去,阿加莎就秒回了一个视频请求,屏幕里立刻跳出她带着笑容的脸,身后的咖啡园在阳光下闪着光。
“索菲亚!那是上海的咖啡店吗?”阿加莎的声音透过手机传来,带着点激动的颤抖,“我看到海报了,那是我们的咖啡树!”姆巴拉也凑到镜头前,举着那张画满上海元素的画纸,大声喊:“阿姨!我把上海的学校画上去了!还有会飞的汽车,载着咖啡飞到了咖啡店!”
索菲亚把手机对准咖啡店的海报和咖啡杯,慢慢移动镜头:“您看,您的咖啡在这里很受欢迎,老板说每天都卖断货。沈先生还说,下个月要办品鉴会,到时候您可以跟上海的客人聊天。”阿加莎看着屏幕里的一切,眼泪慢慢流了下来,却笑着说:“真好,真好啊……我丈夫要是能看到,肯定会比我还高兴。”
挂了视频,索菲亚的心情还没平复,手里的咖啡杯都有些发烫。林舟递过一张纸巾,说:“下午我们去冷链仓库,带你看看阿加莎这批咖啡的分拣过程——正好今天有一批要发往北京和广州,你可以跟着工作人员学怎么记录温度和湿度数据。”
下午的冷链仓库里,橙色的机械臂正有条不紊地分拣咖啡豆。工作人员穿着蓝色的无菌服,手里拿着温度记录仪,每半小时就会记录一次仓库的温度。索菲亚跟着一位姓张的工程师,认真地学习操作记录仪:“仓库的温度要保持在15℃,湿度60%,这样咖啡豆才能保存三个月以上,还不影响口感。”张工程师一边说,一边教她怎么校准仪器,“如果温度超过18℃,咖啡豆就会出油,影响风味;湿度过高,又容易发霉,所以每个数据都不能马虎。”
索菲亚拿着记录仪,仔细地记录下每一个数据,笔尖在本子上划过的声音,和机械臂的运转声交织在一起。她看着咖啡豆被装进真空包装袋,再放入印有溯源码的纸箱,突然明白沈亦臻说的“时间魔法”是什么——不是真的让时间停止,而是用技术把新鲜锁在某个瞬间,让千里之外的人,也能尝到产地的味道。
傍晚时分,第一批发往北京的咖啡豆被装上冷链车。沈亦臻让司机打开车厢,邀请索菲亚进去看看:“车厢里有实时温度监控,会把数据同步到我们的后台,要是温度有波动,系统会立刻报警。从上海到北京,大概需要12小时,明天早上就能到北京的仓库,中午就能出现在咖啡店的菜单上。”
索菲亚走进车厢,一股凉意扑面而来,和外面的闷热形成鲜明对比。她摸了摸旁边的纸箱,能感觉到里面的咖啡豆还带着点干燥的质感,和在基加利咖啡园里摸到的几乎一样。“太神奇了,”她轻声说,“从卢旺达到上海,再到北京,跨越了这么远的距离,新鲜却一点都没少。”
离开仓库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上海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把夜空照得格外热闹。林舟提议去外滩走走,说那里能看到上海最美的夜景。三人沿着黄浦江往前走,江面上的游船闪着彩色的灯光,对岸的东方明珠塔直插云霄,和基加利夜晚的星空是完全不同的风景。
“你看,”沈亦臻指着江面上的一艘游船,船身上印着“新鲜山海”四个大字,“那是我们和旅游公司合作的游船,里面有个小型生鲜展台,展示的都是通过冷链从各地运来的新鲜食材——有卢旺达的咖啡,有云南的蓝莓,还有新疆的葡萄。”
索菲亚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游船的窗户里透出暖黄的光,隐约能看到里面摆放的水果和咖啡豆。她突然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新鲜容器”,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味道,而冷链技术,就是连接这些味道的桥梁——它让卢旺达的晨光,能落在上海的咖啡杯里;让云南的蓝莓,能甜到东北的餐桌上;也让她和妈妈的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明天我想再去早市看看,”索菲亚看着外滩的夜景,轻声说,“我想多拍些照片,多了解些这里的新鲜食材,等回到马尼拉,就能跟妈妈详细说说怎么合作了。”林舟和沈亦臻对视一眼,笑着点头:“没问题,明天我们早点起,带你去吃上海的生煎包,配着阿加莎的咖啡,肯定很美味。”
晚风拂过黄浦江面,带着点江水的湿润气息。索菲亚手里握着从咖啡店带回来的咖啡豆包装袋,指尖摩挲着上面的“卢旺达”字样,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这趟上海之行,不仅是她学习冷链技术的开始,更是连接菲律宾、卢旺达和中国的新起点。就像阿加莎说的,新鲜能跨越山海,而梦想,也能跟着新鲜一起,飞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