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2、第 52 章 ...

  •   “基石基金会”的成立仪式,没有选择在奢华喧嚣的酒店宴会厅,而是定在了“晏科技”总部大厦内一间通透明亮、充满现代设计感的多功能厅。这里更像是进行前沿科技研讨的场所,而非传统的慈善晚宴场地。这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清晰的信号——这个基金会,与科技、创新、未来紧密相连。
      仪式当天,现场布置得简洁而庄重。巨大的LED屏幕上,缓缓播放着经过精心剪辑的短片,画面中交替闪现着实验室里专注的研究人员、田间地头渴望知识的孩童、以及像陈禹那样在简陋环境中坚持创新的年轻面孔。背景音乐低沉而充满力量,烘托出一种肃穆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受邀前来的嘉宾并不多,但分量十足。有学术界德高望重的泰斗,有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家,有长期关注教育公平和社会创新的资深媒体人,还有几位与“灯塔资本”理念相契合、关注长期价值投资的有限合伙人(LP)。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觥筹交错,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设计精良、内容详实的基金会章程和首批拟资助项目介绍。
      沈墨站在后台休息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逐渐聚集的车辆和人群。他今天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深蓝色西装,没有打领带,衬衫领口随意地解开一颗扣子,少了几分商业场合的凌厉,多了几分属于基金会发起人的沉稳与亲和。他的左臂活动已基本无碍,只是偶尔在阴雨天会有些许酸胀,提醒着那段并不遥远的过去。
      顾晏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他今天也难得地换下了一贯的冷峻黑色系,选择了一套质感高级的炭灰色西装,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他看着沈墨平静的侧脸,低声问:“紧张吗?”
      沈墨微微摇头,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没有。只是觉得……很踏实。”
      这种踏实,源于内心价值的确认,源于对所做之事意义的坚信。与在商场上运筹帷幄、击败对手带来的刺激与成就感不同,这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心灵满足。
      时间到了。两人相视点头,一同走向前台。
      当沈墨和顾晏并肩出现在演讲台时,台下响起了礼貌而持久的掌声。灯光聚焦在他们身上,台下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于此。这些目光中,有好奇,有审视,有期待,也有善意的祝福。
      顾晏作为“灯塔资本”的另一位核心发起人和基金会的重要支持者,首先做了简短的开幕致辞。他的发言一如既往的简洁有力,阐述了“灯塔资本”与“基石基金会”相辅相成的理念,强调了资本在追求合理回报的同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可能。他没有过多渲染情怀,而是用冷静的逻辑和坚定的语气,为基金会定下了务实、专业的基调。
      “……我们相信,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攫取了多少,而在于创造了多少,点亮了多少。”顾晏最后说道,目光扫过全场,与沈墨的眼神短暂交汇,传递着无声的支持与默契,“现在,有请‘基石基金会’的发起人及理事长,沈墨先生,为大家详细阐述基金会的愿景与规划。”
      掌声再次响起。沈墨走到台前中央,调整了一下话筒的高度。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清澈而坚定地望向台下。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下午好。”沈墨的声音透过高质量的音响系统,清晰地传遍会场,平稳而有力,“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前来见证‘基石基金会’的诞生。”
      他没有急于展开具体规划,而是用一种近乎叙述的平和语气,讲述了一个故事。
      “几个月前,我和顾晏参加了一场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一个名叫陈禹的年轻人,和他的团队‘青禾’。”沈墨的目光投向台下某个方向,陈禹和他的团队成员穿着略显拘谨但干净整洁的西装,坐在那里,神情激动而专注。
      “他们的项目,是关于低成本、分布式的污水处理技术。演示文稿做得很朴素,技术听起来也不够‘性感’,团队背景更是毫无光环。”沈墨的语气里没有贬低,只有客观的描述,“当时,很多评委质疑其商业价值。但当我们问到,如果项目失败了怎么办时,陈禹回答说:‘我们就回去继续改进,哪怕只能先在一个村子里用起来,那也是好的。’”
      会场里一片安静,所有人都被这个故事吸引。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沈墨的声音里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情感波动,“因为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种除了信念和双手,一无所有,却依然想要挣脱束缚、创造价值的决心。”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语气变得更加郑重: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陈禹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拥有卓越的天赋、坚韧的意志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渴望,但他们往往被困于资源的匮乏、出身的限制和机会的不均。他们的潜力,可能就在日复一日的生存挣扎中,被悄然磨灭。”
      “而‘基石基金会’想要做的,就是在他们人生最关键、却也最艰难的起步阶段,成为那块能够让他们借力、垫脚的‘基石’。”
      接着,沈墨开始详细阐述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和首批重点方向。他的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
      资助方向:基金会将重点关注三个领域:
      1.
      科技创新萌芽:主要支持像“青禾”这样,处于早期概念验证或原型开发阶段,具有社会价值或技术颠覆性潜力,但难以获得传统风险投资青睐的个人或微型团队。资助形式包括不计回报的启动资金、设备支持和技术导师配对。
      2.
      3.
      教育公平助推: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支持那些在基础科学、工程技术、人文社科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潜质,但因经济原因求学困难的优秀学生,覆盖从高中到博士的各个阶段。
      4.
      5.
      弱势群体赋能:关注偏远地区教育、特殊儿童发展、困境女性创业等领域,通过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和资源链接,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改变自身命运的能力。
      6.
      运作模式:基金会将采取“资金支持 + 深度赋能”的模式。
      ?
      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主要为沈墨和顾晏的个人捐赠、“灯塔资本”部分超额收益的划拨,以及向社会公开募集的善款。所有资金流向将完全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深度赋能:不仅仅是给钱。基金会将依托“晏科技”的研发平台、“逆光资本”的行业网络,以及邀请的各领域顶尖专家,为受助者提供持续的导师指导、技术咨询、资源对接和能力建设支持。形成一个“筛选 - 资助 - 赋能 - 追踪”的完整闭环。
      ?
      沈墨的讲述,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呼吁,只有扎实的规划、清晰的路径和沉甸甸的责任感。他展示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施舍者形象,而是一个愿意俯下身、成为“基石”的同行者与赋能者。
      “……我们深知,基金会的力量是有限的,无法解决所有问题。”沈墨最后总结道,他的目光再次变得深远,“但我们相信,每一颗被点燃的火种,都有机会形成燎原之势。每一个被改变的个体命运,汇聚起来,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实力量。”
      “‘基石基金会’,愿意成为那第一块石头,那第一簇火苗。我们在此,诚挚地邀请在座的各位,以及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一起成为‘基石’,一起点亮更多可能。”
      他的话音落下,会场内陷入了片刻的寂静,随即,爆发出热烈而真诚的掌声!这掌声,不仅仅是对一个慈善项目成立的祝贺,更是对沈墨所描绘的愿景、所展现的格局与担当的由衷认可与敬意。
      顾晏走上前,与沈墨并肩站立,两人一同向台下鞠躬致意。灯光下,他们的身影坚定而耀眼。
      在随后的环节中,沈墨和顾晏共同为首批受助者代表颁发了资助证书。当陈禹从沈墨手中接过那份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证书时,这个朴实的年轻人再次红了眼眶,他紧紧握住沈墨的手,声音哽咽却无比坚定:“沈老师,顾总,我们一定……一定不会辜负这份信任!”
      沈墨看着他,看着其他几位同样激动而充满希望的受助者面孔,心中那股踏实感愈发充盈。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将个人财富与商业成功,转化为更广阔的社会价值,助力更多潜力的绽放——这,是他挣脱“配角”剧本后,对自我价值最极致的实现,也是他与顾晏共同选择的、意义深远的未来。
      基金会的诞生,如同在现实的土壤中,埋下了一颗充满无限可能的种子。而沈墨知道,他和顾晏,将用毕生的精力,去守护它的成长,见证它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所有发布小说全文都已存稿完毕,放心阅读~如果可以点个收藏给新手小小鼓励~mua多多评论,给新人一点建议~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