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2、第62章 零部件的长征(秀秀) ...
-
华东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超净间外,气氛比里面经过层层过滤的空气还要凝重。LPP技术路线的决策激起的振奋尚未完全平息,一记来自远方的闷棍就狠狠砸在了整个项目组的脊梁上。秀秀站在物料管理中心的办公室内,盯着屏幕上那条刺眼的红色警报信息,感觉全身的血液似乎都微微凝固了。
“泽尼特光学(Zenith Optics)正式通知,即日起,暂停向我方供应所有规格的**EUV收集镜备用镜组**及**照明系统核心非球面透镜**,原合同因‘不可抗力’无限期中止履行。”
泽尼特光学,德国一家拥有百年历史、以其超凡工艺和近乎苛刻的质量标准闻名于世的家族企业。他们是全球极少数能够稳定提供满足EUV光刻机要求的超高精度、超高反射率/透射率光学元件的供应商之一。秀秀团队自主研发的EUV光源原型机和后续的光学系统设计,大量关键光学元件的供应都依赖于这家公司。尤其是EUV收集镜,其**多层膜结构**需要在近乎原子的尺度上精确控制数十对硅和钼的交替层,以实现对13.5纳米波长的**布拉格反射**,将激光轰击锡滴产生的、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极紫外光,尽可能高效地收集并导向后续的光学系统。这种镜子的制造,涉及材料科学、表面物理、精密镀膜等一系列尖端技术,门槛极高。
这条供应链的断裂,并非意外。早在数月前,风声已经越来越紧。西方国家对华技术封锁的壁垒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被加高、加固。光刻机,作为封锁清单上的重中之重,其相关的每一个零部件,尤其是像泽尼特光学提供的这种核心中的核心部件,都成了重点关照对象。所谓的“不可抗力”,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外交辞令。
“秀秀总,情况非常严峻。”负责供应链管理的副总,一位姓赵的中年男人,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泽尼特是我们目前能找到的、唯一能在性能和可靠性上完全满足我们现阶段测试要求的供应商。库存的备件最多只能支撑原型机不到两个月的持续运行和必要的设计迭代实验。一旦断供……”他没有说下去,但后果不言而喻。EUV光刻机的研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光源、光学、工件台、量测……各个子系统必须协同推进。光学系统卡壳,意味着整个项目的进度将陷入停滞,甚至可能倒逼已经确定的技术路线做出妥协,比如被迫回头去重新评估那些性能稍逊、但可能更容易获取的替代方案,这无异于自废武功。
“国内替代方案呢?”秀秀的声音保持着冷静,但熟悉她的人能听出那平静之下压抑的波澜。
赵副总苦笑一下,调出另一份报告:“国内几家顶尖的光学研究所和厂家,我们都接触过了。他们在常规光学元件上已经做得很好,但在EUV领域,尤其是这种大尺寸、高精度、特殊膜系的收集镜和照明透镜方面……差距还非常明显。主要是**表面形貌精度(通常要求达到亚纳米级别,即小于一个原子直径)、中频波纹度控制、以及大面积均匀镀膜技术**跟不上。短期內,无法提供可用的替代品。”
办公室内陷入一片死寂。技术上的挑战,可以通过智慧和汗水去攻克,但这种来自外部的、针对基础供应链的精准绞杀,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这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国家间科技实力和产业生态体系的全面博弈。你不仅仅要会设计飞机,你还必须能造出最优秀的发动机,甚至生产发动机所需的最顶尖的特种合金和加工机床。
秀秀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园区内忙碌的景象,运送硅片的无人车在轨道上安静滑行,研发大楼灯火通明。这一切欣欣向荣的背后,是无数个像“泽尼特光学”这样的“工业母机”和“核心部件”在支撑。一个环节的断裂,就可能引发整个体系的崩溃。她想起了墨子常说的“木桶效应”,现在,EUV光刻机这个巨大的木桶,最短的那块板,以一种最残酷的方式暴露了出来。
“启动应急预案,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渠道,全球范围内寻找可能的替代供应商,或者……技术合作的可能。”秀秀下达指令,尽管她知道希望渺茫。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公开市场上几乎不可能找到敢于顶住压力向中国提供此类尖端部件的企业。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如同陷入了一场黑暗中的摸索。通过各种学术关系、行业协会、甚至是一些非官方的渠道,他们联系了欧洲、日本的其他几家有能力制造类似元件的公司,得到的回应无一例外,要么是婉拒,要么是石沉大海。技术封锁的铁幕,比他们想象的更加严密。
焦虑的情绪开始在团队内部蔓延。一些原本就对LPP路线持保留态度的声音又开始悄然出现,认为当初如果选择技术门槛相对低一些的DPP路线,或许对国外核心部件的依赖不会如此之深。秀秀顶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稳定军心,强调技术路线的正确性和不可动摇,另一方面,她自己也几乎不眠不休地投入到应对方案的寻找中。
在几乎山穷水尽之际,她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一条来自墨子的、标记为最高优先级的信息。内容极其简短:
“欧罗巴之隅,隐有微光。‘弦光网络’已锁定目标——‘阿尔忒弥斯光学工作室(Artemis Optik)’。详情及联络通道加密发送。可行。”
“弦光网络”——这是墨子依托其庞大的资本触角和信息渠道,在过去几年里悄然构建的一个隐秘网络。它不直接参与交易,而是专注于信息搜集、趋势分析和……在特定情况下,寻找并连接那些被主流市场忽略或遗落的“珍珠”。这个网络由顶尖的商业情报分析师、前政府智囊、甚至是一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信息掮客组成,其运作高度保密,目标就是为墨子,以及他认可的伙伴(如秀秀和悦儿),提供超越常规视野的决策支持和资源链接。
秀秀立刻点开附件的加密文件。里面是关于“阿尔忒弥斯光学工作室”的详细资料。这是一家位于瑞士德语区一个偏僻小镇上的小型光学工作室,由一位名叫埃尔温·穆勒的老派光学大师创立。工作室规模很小,只有不到二十名员工,但个个都是精于手工打磨和特殊镀膜的工匠。他们不追求大规模量产,只承接一些极其特殊、对精度要求近乎变态的定制化光学元件订单,在某个极其狭窄的领域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文件显示,穆勒大师年轻时曾在泽尼特光学工作过,后来因理念不合(据说他厌恶工业化生产对极致工艺的妥协)而离开,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然而,近年来,随着自动化生产和数字化检测成为主流,这种依赖于匠人手工和经验的小型工作室生存日益艰难。加上穆勒大师年事已高,且没有找到合适的继承人,“阿尔忒弥斯”正面临着严重的财务危机,濒临破产边缘。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规模小、业务 niche (小众),它尚未进入那些主导技术封锁的官方机构的“雷达”范围。
墨子的信息后面附注了关键分析:“穆勒大师技术毋庸置疑,其手工修正光学元件中频误差的能力堪称一绝,或可弥补我们在该领域的短板。其工作室设备虽旧,但保养极佳,核心镀膜机经特殊改造,性能独特。当前其财务困境是最大突破口,亦是唯一机会。建议:不以直接采购形式,以防后续监控。可以‘技术合作研发’或‘定向赞助古老工艺保护’名义,通过多层离岸架构进行秘密注资,实际要求其为我方定向研发和生产所需光学元件。‘弦光资本’可提供全套方案及资金支持。”
秀秀的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这束“微光”,在几乎完全的黑暗中,显得如此珍贵而脆弱。这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供应商,更是一条绕过封锁的隐秘小径,一个将濒临失传的极致工艺为己所用的机会。
她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召集了核心团队和法务、财务专家,依据墨子提供的方案,开始制定与“阿尔忒弥斯”接触和合作的详细计划。整个过程必须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而隐秘,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导致这唯一的希望破灭,甚至给穆勒大师和他的工作室带来麻烦。
沟通在多层加密信道中进行,由“弦光网络”的专业人士负责牵线。起初,性格固执、对商业化抱有戒心的穆勒大师并不感兴趣。但当秀秀团队的技术代表,以一种极其专业的态度,向他请教几个关于EUV光学系统像差校正和特殊膜系设计的、极其深入的技术问题时,大师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对方并非普通的采购商,而是真正懂行、尊重技术的同行。
随后,墨子方面提出的合作方案,也最大限度地尊重了穆勒大师的独立性和对工艺的追求。方案强调这是对“濒危光学工艺”的赞助性保护与合作研发,资金用于升级工作室的部分检测设备和支持其“自由探索”,而作为回报,“阿尔忒弥斯”需要将其探索的“成果”——一些特定规格的光学元件——提供给赞助方用于“学术研究”。丰厚的资金注入,不仅能够挽救工作室的命运,也能让他毕生钻研的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这个条件最终打动了他。
经过数轮紧张而秘密的磋商,协议最终以一家注册在开曼群岛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与“阿尔忒弥斯光学工作室”签订技术合作备忘录的形式达成。第一批用于EUV光源原型机的收集镜和照明透镜的图纸和要求,被加密传输了过去。
一个月后,第一批由“阿尔忒弥斯”手工打造、经过严格检测的光学元件,通过复杂的物流链条,伪装成普通工业样品,安全送达了HCIC的实验室。
当秀秀和团队成员在超净室内,打开那特制的、充满德文标识的包装箱,看到那静静躺在防震材料中、表面光洁得如同黑色天鹅绒、在特定角度下泛着奇异彩光的镜片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经过初步检测,其表面精度、膜层质量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泽尼特的产品,尤其是中频误差的控制,达到了令人惊叹的水平,这得益于穆勒大师那双被誉为“上帝之手”的精密修琢。
“燃眉之急,解了……”赵副总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秀秀伸出手指,极其轻柔地拂过那冰冷的镜面,仿佛能感受到远在瑞士小镇上,那位老匠人倾注其中的心血与灵魂。她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仅是获得了关键的零部件,更是一次在逆境中,依靠智慧、资本和对技术本质的尊重,成功实现的产业链突围。墨子构建的“弦光网络”,在这次危机中展现了其超越金融的战略价值。
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依赖单一的秘密渠道是危险的,必须加快国内替代方案的研发。但“阿尔忒弥斯”的存在,为他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证明了即使在最严密的封锁下,依然存在着缝隙和微光。
她回到办公室,给墨子发去了一条简短的信息:
“镜已收到,光路可续。谢谢。”
很快,墨子的回复来了,同样简短:
“微光虽微,终汇成河。继续前进。”
秀秀关闭通讯器,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夕阳的余晖为园区镀上了一层金色。零部件的长征,这第一道封锁线,他们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闯了过去。前路必然还有更多的关隘和险阻,但此刻,她心中的信念更加坚定——无论多么艰难,这条通往光刻机巅峰的路,他们必将用自己的方式,走下去,走通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