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六十年代后妈文炮灰11 ...
-
十二月的北方,寒风凛冽。
高考考场外,苏禾裹紧了棉大衣,站在翘首以待的人群中,目光始终注视着考场出口。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们如潮水般涌出。
昭宁走在人群中,脸色有些苍白,但眼睛却格外明亮。
“妈。”
她快步走过来,握住苏禾冰凉的手:“不是跟您说了,在家等着我就行,天这么冷,您站在这儿冻坏了吧?”
苏禾没有急着问考得如何,只把捂在怀里的热水袋塞进女儿手里:“没事,走,回家喝热汤。”
接下来的日子,昭宁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又像是悬着一颗心等待判决。
“妈,要是考不上怎么办?”夜深人静时,昭宁偶尔会这样问。
苏禾总是温柔地拍拍她的手:“考不上就继续复习,明年再考。你还年轻,有的是机会。”
话虽这么说,苏禾心里却是有数的。昭宁的基础扎实,复习得又充分,考上大学是十拿九稳的事。
寒冬过去,春天来临。一九七八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二月底积雪已开始消融,柳树抽芽。
这天下午,苏禾正在供销社盘账,忽然听见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苏会计,苏会计在吗?”
门卫杨大爷的声音透着前所未有的激动,“快,快回家。你家来贵客了。”
苏禾心头一跳,赶忙放下手中的账本,跟主任请了假,骑上自行车就往家赶。
还没到巷口,就看见一群邻居围在她家门口,个个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色。
唐玲站在最前面,看见苏禾就大声喊道:“禾禾,快,京外的老师亲自来给咱昭宁送通知书来了,宁宁考上京外了。”
苏禾的心怦怦直跳,她停好自行车,拨开人群走进院子。
只见院子里站着两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昭宁正站在他们面前,手里捧着一个大信封,眼圈红红的。
“这位就是宋昭宁同学的母亲,苏禾同志吧?”
其中一位戴眼镜的老师热情地迎上来,“我们是京外的,特地来给宋昭宁同学送录取通知书的。”
另一位老师补充道:“宋昭宁同学在这次高考中取得了极其优异的成绩。
除了语文作文象征性扣了两分,其他科目全部满分。这可是全国独一份的好成绩啊!”
围观的邻居们发出一片惊呼。
“全部满分?我的老天爷。”
“昭宁这孩子太厉害了!”
“苏会计,你培养了个文曲星啊。”
苏禾强压下心头的激动,礼貌地将两位老师请进屋里喝茶。
原来,昭宁的成绩太过突出,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京外的领导更是决定,由外语学院的副院长和招生办主任亲自送来录取通知书,以示重视。
当然他们也是怕其他学校,尤其是青大和京大这两所学校跟他们抢学生。
“宋昭宁同学报考的是我们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副院长笑着说:“我们看了她的外语试卷,不仅语法准确,阅读理解深刻。
作文更是写出了地道的英伦风格。这样的语言天赋,实在难得。”
昭宁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妈妈从小就让我听英语广播,还托人从外地带英文原版书给我看。”
这自然是苏禾从系统空间里拿出来的,只是找了个合理的借口。
送走京外的老师后,小院里顿时炸开了锅。
邻居们纷纷上前道贺,这个塞两个鸡蛋,那个送一斤红糖,比过年还要热闹。
唐玲更是高兴得直抹眼泪:“我就知道昭宁这孩子有出息,卫东要是知道了,该多高兴啊!”
昭宁考上京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整个街道。
街道办还特意送来了“金榜题名”的锦旗,挂在苏禾家堂屋的正中央。
接下来的日子,苏禾开始为昭宁准备上学的行装。
被褥要新的,衣服要多做几身,生活用品要备齐。
虽然京大就在本市,但昭宁选择住校,她想要完全沉浸在大学生的氛围中。
一九七八年三月,京大开学了。
苏禾送昭宁到学校报到。
走在古朴典雅的校园里,看着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苏禾恍惚间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大学生活,那已经是几辈子以前的事了。
“妈,您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
昭宁挽着苏禾的手臂,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外国语学院的学习氛围浓厚而开放。
服用了益智丹,过目不忘的昭宁如鱼得水,除了英语专业的课程外,她还选修了倭语、法语和德语等小语种。
“既然有语言天赋,就要好好利用。”
她对苏禾是这样解释的:“现在国家正在改革开放,需要大量外语人才。
多掌握一门外语,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份贡献。”
苏禾很欣慰女儿有这样的觉悟。
她能做的,就是不时通过系统商城,给昭宁提供一些这个时代难得一见的外文原版书籍和录音资料,帮助她更好地学习。
昭宁的学习能力在外国语学院是出了名的。
大一时,她的各科成绩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
更难得的是,她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而是广泛阅读外文报刊和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
大一下学期,昭宁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了一个“华夏与世界”读书会。
每周五晚上,他们聚在教室里,热烈讨论国际形势、中外文化差异、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语言的学习者,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昭宁在读书会上这样说道。
这个读书会很快在校园里小有名气,连外语学院的教授们都时常来参加讨论。
大二上学期,昭宁在读书会讨论的基础上,撰写了一篇题为《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新时期外语人才的使命》的论文。
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述深刻,被外语学院的院长看到后,亲自推荐给了《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
三个月后,论文发表了。
当昭宁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刊和稿费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第一时间跑到邮局给在单位上班的苏禾打了电话。
“妈,我的论文发表了,在国家级期刊上。”电话那头,昭宁的声音激动得发抖。
苏禾握着话筒,也跟着激动地眼眶湿润了:“妈就知道,你一定能行。”
这篇论文的发表,让昭宁在京师大学声名鹊起。
很多教授都认识了这个不仅成绩优异,还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外语学院才女。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昭宁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她参加了学校的演讲比赛,获得了英语组第一名。
担任了外国专家讲座的翻译,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还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与国外大学的交流活动。
每一次进步,她都第一时间与苏禾分享。
而苏禾永远是女儿最坚实的后盾,无论是精神上的支持,还是物质上的保障。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一九八二年夏天,昭宁即将毕业。
由于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昭宁被学校推荐到外交部参加选拔考试。
经过层层筛选,她最终被外交部录用,分配到了亚洲司工作。
得知这个消息时,苏禾既骄傲又不舍。
“外交部的工作可能会很辛苦,还要经常出国。”
苏禾抚摸着女儿的头发:“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昭宁坚定地点头:“妈,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能够代表国家从事外交工作,是我的荣耀。而且,”
她俏皮地眨眨眼:“我现在可是会多门外语呢,不用多可惜。”
入职外交部后,昭宁很快展现出了出色的外交天赋。
她不仅外语流利,对对象国的文化习俗也有深入了解。
在对外交往中总能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
工作第一年,昭宁就参与了华夏与邻国的边界谈判准备工作。
她负责搜集整理外文资料,翻译重要文件,还提出了几个很有见地的建议,得到了司领导的表扬。
“昭宁这孩子,天生就是干外交的料。”
亚洲司司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这样评价她。
一九八五年,昭宁被派往华夏驻高卢鸡大使馆工作,担任三等秘书。
这是她第一次长期驻外。
在高卢鸡的三年里,昭宁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和文化素养,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她参与组织了多次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她还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欧洲政治经济形势,为国内提供了多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
由于工作出色,昭宁在驻法期间被破格晋升为二等秘书。
一九八八年,昭宁任期届满回国,在亚洲司日本处工作。
此时的华夏,改革开放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昭宁凭借对倭语言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在中倭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九九二年,昭宁再次驻外,这次是前往华夏驻日耳曼大使馆,担任一等秘书。
两年后,因工作成绩突出,她被任命为驻德公使,成为外交部最年轻的女性公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