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5、孵化器 ...
-
叙事基岩的“深海”压力巨大,无处不在的规则如同水流,既有推动,也有阻滞。
顾悰悬浮在一片相对平静的“水域”,周围是无数代表基础数学逻辑的规则晶体,它们稳定、简洁,散发着永恒不变的几何之美。
这里是世界的算术基石,一加一永远等于二,勾股定理坚不可摧。
他没有急于前往更危险的区域,而是选择在这里“锚定”。
林默的遗产如同沉入水底的宝藏,需要他耐心打捞、细致擦拭。
那些关于权限操作、规则解析、漏洞利用的知识碎片,与他自身“现实锚点”带来的独特视角相互碰撞、融合。
他伸出手,意念如同最精密的刻刀,轻轻“触碰”面前一块代表“圆周率π”的规则晶体。
没有试图改变它,那会立刻引来系统的雷霆打击。他只是“观察”,观察它那无限不循环小数如何在数据层面具象化地流淌,观察它与其他数学规则晶体之间那精妙的连接方式。
他像一个小学生,重新学习这个世界的“1、2、3”。
但他是带着“现实”滤镜的小学生。
在真实宇宙,π是物理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测量与计算的结果。
而在这里,π是一段被编写、被定义、被强制所有叙事单元必须遵守的代码。
他能“看”到这段代码深处,那极其细微的、为了追求“完美”而抹去所有物理世界测量不确定性的人工痕迹。
这种差异,就是漏洞,就是他可以下手的“缝隙”。
几天(或者几个世纪?时间在这里毫无意义)的沉浸式学习后,他开始尝试更复杂的操作。
他找到了一片代表“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的规则区域。
这里的规则相对独立,与更高层级的“主叙事流”连接不那么紧密,是理想的试验场。
他选中了一条描述“物体惯性”的规则链。
其核心逻辑是:“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顾悰的目标不是修改这条规则,那太明显。
他要做的是……注入一个极其微小的、合乎规则的‘例外’。
他调动力量,如同一个微观外科医生,在“除非受到外力作用”这个条件判断的底层,悄无声息地嵌入了一个新的、优先级极低的“子条件”。
这个子条件被设定为:“若该物体被标记为‘观测样本G-734’,且处于无观测状态超过标准时间单位,则其惯性状态可产生基于量子涨落的、符合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的、极其微小的随机偏移。”
这个“例外”极其狡猾:
目标特定:只针对一个虚构的、被他临时定义的“观测样本G-734”。
触发条件苛刻:需要“无观测状态”,避开了系统常规监控。
幅度微小:偏移量级在量子层面,对于宏观世界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理论合理:他借用了真实宇宙的“量子涨落”和“不确定性原理”作为掩护,虽然这个世界并未完全模拟这些微观效应,但作为“未被完全理解的物理现象”存在于底层数据库,使得这个例外在逻辑上并非完全突兀。
完成注入后,他立刻切断了所有联系,将自身隐藏起来,如同从未出现过。
他耐心等待着。
不知过了多久,他感知到一股微弱的、代表系统自检程序的扫描流掠过这片区域。
扫描流注意到了那个新增加的“子条件”,停顿了微不足道的一瞬,似乎在进行逻辑校验。
顾悰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几毫秒后,扫描流继续向前,没有触发任何警报。
成功了!
系统认可了这个微不足道的、看似合理的“规则补丁”!它被纳入了这个虚拟世界的底层逻辑库,成为了官方规则的一部分!
虽然这个“补丁”目前看来毫无用处,但它证明了一条至关重要的可能性:他,顾悰,可以在系统的眼皮底下,合法地、悄无声息地修改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则!
只要他的修改足够精巧,足够符合这个世界的“逻辑自洽”,他就能像病毒一样,将属于“真实”的变量,一点点植入这个虚构躯体的基因之中!
这次成功的“黑客”行为,像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他。他开始更加大胆,也更加谨慎地规划下一次行动。
他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物理规则。他将目光投向了更复杂、也更核心的领域——因果逻辑。
在这个世界里,因果链是“主叙事流”维持叙事稳定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A必然导致B,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至少在剧本里是如此)。
他要做的,就是在这看似坚不可摧的因果链上,制造一些微不足道的“不确定性”。
他找到了一条关于“努力与回报”的简化因果规则(常用于激励类叙事模板):“持续性的、符合社会预期的努力行为,将有极大概率触发‘阶段性成功’事件。”
顾悰再次出手。
他注入的“例外”是:“若努力主体意识中,‘努力’与‘回报’的关联信念强度低于阈值X,且其努力行为带有超过阈值Y的‘被迫’或‘无意义’感知,则触发‘阶段性成功’事件的概率将出现基于主体潜意识波动的、非线性的衰减。”
这个“补丁”更加隐蔽,也更加恶毒。
它没有否定努力,而是引入了“主体心理状态”这个新的变量。它将一部分决定权,从僵化的外部叙事规则,悄悄还给了个体那微弱的主观意识!
他想象着,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一个被生活压垮、内心早已不再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的叙事单元,或许会因为这条被他修改的规则,而获得一丝喘息之机,或者至少,其内心的真实感受得到了规则层面的一丝丝、微不足道的“印证”。
这不再是破坏,而是赋能。赋予那些被压抑的个体意识,一点点撬动自身命运的、极其微小的杠杆。
他乐此不疲地游弋在基岩的浅层与中层,寻找着可以下手的规则节点。
他给“随机数生成算法”注入了更接近真实混沌的“种子”;他在“情感模拟引擎”的反馈回路里,埋下了对“虚假情感”进行微弱抵制的“抗体”;他甚至尝试对“时间流逝”的均匀性规则,进行了一丝几乎无法察觉的、模拟相对论效应的“弹性化”调整……
他的动作越来越熟练,植入的“例外”越来越精妙,覆盖的规则领域也越来越广。
他像一只辛勤的工蚁,悄无声息地在这个庞大系统的根基处,挖掘着无数条细小的、通向“真实”的隧道。
他体内那新生的力量,在这种高强度的、精细化的操作中,变得越发凝练和如臂使指。
他甚至开始尝试,不仅仅是被动地利用已有的规则框架注入“例外”,而是尝试着,在那些规则覆盖不到的、极其微小的“缝隙”里,凭空定义一些完全由他的“现实”之力构成的、暂时性的局部规则。
比如,在他周身一米范围内,短暂地定义一个“信息绝对屏蔽区”,连系统的基础扫描都无法穿透。
或者,模拟出一个短暂的、“逻辑悖论”空间,任何试图用系统规则解析它的行为都会陷入死循环。
这些由他定义的“规则”还很脆弱,范围极小,持续时间极短,消耗巨大。但这意味着,他正在从一个“规则黑客”,向着一个微型的、“区域性的规则制定者”进化!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寻找逃离的坐标。
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危险的计划,在他心中逐渐成型——
如果……他无法直接找到通往真实宇宙的稳定通道。
那么,他是否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的内部,利用他篡改和定义的规则,逐步地、一片区域一片区域地……
将虚假的牢笼,改造、同化成……通往真实的“桥梁”本身?
将这个吞噬真实的“叙事奇点”,逆转为一个孕育真实的……
“孵化器”?
这个念头如此疯狂,却又带着某种令人战栗的吸引力。
他抬起头,虽然看不到天空,但他的意识仿佛已经穿透了层层基岩,看到了那个被虚假星空笼罩的世界。
那里,有亿万意识等待唤醒。
那里,有他未曾完成的承诺。
他将目光投向基岩的更深处,那里隐藏着这个世界最核心、最危险的规则,也隐藏着系统最严密的防御。
下一次“手术”,目标将是……
“主叙事流”的……边缘逻辑。
风险将以指数级提升。
但他已无所畏惧。
规则黑客的征途,迈向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