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引子
      林深的第三张专辑《重逢的那天》发行首周便破了纪录,专辑中的主打歌《词不达意》已经连续三个月霸占各大音乐排行榜榜首。
      今天是他的全国巡演最终场,八万人的体育场座无虚席。歌迷们挥舞着蓝色荧光棒,如同暗夜里涌动的海洋。舞台中央,林深坐在高脚凳上,一束追光打在他身上,白衬衫袖口随意挽起,露出线条清晰的手腕,他轻轻拨动一下吉他的琴弦,低着头不知在想什么。
      “接下来这首歌,”他调整了一下麦克风的位置,声音有些沙哑,“《词不达意》。”
      台下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很快又归于寂静。前奏响起,林深闭上眼睛,轻轻唱起:
      “言语如舟搁浅在唇边/我的心意藏于字里行间/你读懂了却选择走远/留我在这喧嚣人间...”
      他的歌声里有种说不出的苦涩,却又温柔得让人心碎。没有人知道,这首歌的灵感来源于一个他再熟悉不过的人,一个从未出现在演唱会现场,却一定在某个角落听着这首歌的人。

      第一章
      五年前,林深还在洛杉矶留学,挣扎在音乐的边缘和自我认同的迷茫中。他的音乐风格变来变去,从民谣到摇滚,从电子到R&B,导师说他“才华横溢但方向不明”,唱片公司对他的demo总是摇头。
      那时他和苏珊正在恋爱,两人是南加大的同学,都是艺术专业的留学生。苏珊是个活泼开朗的华裔女孩,性格和林深惊人地相似——都自我、要强,对艺术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我们太像了,”分手那天,苏珊耸耸肩,语气轻松得好像在讨论别人的感情,“像是爱上了另一个自己,新鲜感过了就只剩下疲惫。”
      林深点头,他们甚至没有争吵,只是平静地吃了一顿饭,然后各自收拾留在对方公寓里的东西。他们分手后反而成了更好的朋友,可以毫无压力地分享创作思路,互相点评作品。
      一天他们约着在咖啡馆里讨论着林深最新创作的曲子,林深把乐曲放给苏珊听之后,无力地把头埋在□□,闷闷地说:“还是老问题,我想不到我究竟想表达什么!”
      苏珊掏出手机说:“看来只能请出我的撒手锏了。”苏珊推给林深一个微信号,“我表哥,作曲写词方面都挺厉害的,不过他人在国内,有时差。我会跟他打招呼,你加了他之后请教一下他的意见吧。”
      林深加了对方的微信,微信头像是一只狸花猫好奇地盯着镜头的大头像,很难想象对方的性格究竟怎样。
      不久对方通过了好友验证,没有寒暄,也没有客气,对方直接跟他约了视频。
      第一次视频时林深有些紧张。一段他没听过的电吉他音乐之后,视频被接通了,屏幕那端的出现了一张略显苍白的秀气脸庞。男人戴着细边眼镜,眉眼间略显疲惫,看到视频的另一头林深的脸马上端正了坐姿,主动开口道:“我叫江淮,苏珊跟我说了你的事,”江淮笑了笑,“你先把作品发我听听。”说着打了声招呼就挂了电话。看着黑了的屏幕,林深一阵懵:这位表哥可真是……风风火火……
      林深把自己尝试不同风格的小样打包发过去,没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江淮的长篇回复。他没有客套的恭维,直指林深创作中的问题——“你的音乐风格虽然不同,但是却没有统一的内核。这说明你始终在模仿,缺少自己的表达……”
      林深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了江淮发来的那段长消息。每一个字都像小锤子敲在他心上——“模仿”、“缺少自己的表达”、“技巧堆砌”……这些词尖锐得让他坐立难安。他引以为傲的“多样性”,在江淮眼中变成了缺乏核心的模仿。
      一种混合着羞愧、不服气和急于证明的情绪驱使着他,几乎没怎么犹豫,他就在微信上向江淮发起了视频通话请求。等待接通的几秒钟里,他的心怦怦直跳,气急加紧张让他一阵阵心慌。
      屏幕亮起,江淮的身影出现在画面中。他似乎在书房,背后是顶到天花板的书架,堆满了书。他依旧戴着那副细边眼镜,穿着简单的家居服,眼神清醒而专注。
      “林深?”江淮的声音传来,语气柔软温和,与微信中如尖刀般的犀利截然不同。
      “江老师,”林深深吸一口气,开门见山,语气因为激动而有些急促,“我看了您的消息。谢谢您这么直接。但我……我想不明白。如果那些都不是我的声音,那什么才是?他们都是我呕心沥血的创作,不代表我那代表谁?” 他挥舞着手臂,像是在为自己辩护。
      视频那头,江淮没有立刻反驳,而是微微向后靠向椅背,双手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一个准备深入交谈的姿态。他安静地等林深说完,才缓缓开口,语调平稳:
      “别急,我们慢慢聊。你发给我的那首‘民谣’小样,前奏那段吉他分解和弦,和John Smith的某首歌中的旋律非常相似。还有那首电子乐,drop部分的音色和节奏型,几乎就是现在柏林地下俱乐部最流行的那种模式的复刻……”
      随着江淮一一列举出实例,林深愣住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原来自己在无意中模仿了这么多不同的风格,而江淮竟然能指出所有的来源。他的脸颊有些发烫,后悔自己的冲动。
      看到林深的表情,江淮知道林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语气缓和了一些,但依旧切中要害:“林深,模仿是学习的必经阶段,这没有错。但问题在于,你只是在模仿‘风格’的外壳,却没有注入你自己的灵魂。你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裁缝,能用各种布料做出各种流行款式的衣服,每一件衣服穿在模特身上都好看,却都不真正属于你——因为那里面没有你的体温,没有你的故事。”
      这个比喻像一道光,瞬间照亮了林深心中的迷雾。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发现自己无言以对。他每次创作时,总是在想“这首歌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我想通过这首歌表达什么”。
      江淮似乎透过屏幕看到了他的茫然,他切换了电脑窗口,点开了林深发来的一个文件:“来,我们听一段。就听你自称‘最有感觉’的那首慢板的钢琴前奏。”
      熟悉的旋律从江淮那边的音箱隐约传来。江淮按了暂停键。
      “这段旋律,技术上是完整的,情绪是‘悲伤’的,但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悲伤。告诉我,林深,你写这一段的时候,心里具体在想什么?是什么事情、什么画面、哪种具体的情绪触动了你?是某一天洛杉矶的夕阳让你感到孤独?还是某次和家里人通话后的乡愁?或者是读到某句话后的悸动?我要听到的是这个,而不是一个符合‘悲伤情歌’模板的旋律。”
      林深彻底沉默了。他写那段的时候,好像只是在想“这里需要一段悲伤的钢琴引子”,他调动的是听过的无数首悲伤歌曲的数据库,而不是自己内心的情感仓库。
      看着林深陷入沉思甚至有些受挫的样子,江淮的语气彻底柔和下来,带上了引导的意味:“你的技术底子很好,乐感也非常出色,这是很大的优势。但现在,你需要做的是‘向内看’。先忘掉所有的风格标签,忘掉你想成为谁。闭上眼睛,问问你自己:你最想用音乐诉说什么?你有什么非表达不可的、独属于林深的故事和情绪?”
      江淮顿了顿,补充了一个具体的建议:“或许,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拿个本子,或者用手机备忘录,不要想着写歌,就只是记录。记录你今天看到的一片奇怪的云,记录你和苏珊吵架后那种烦躁又无奈的心情,记录你在异国超市里看到老干妈时那一瞬间的亲切感……记录那些最细微、最真实,甚至可能有点尴尬的感受。然后,再从这些真实的感受出发,去寻找匹配的声音。”
      视频通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大部分时间是江淮在说,林深在听。但这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精准的“诊断”和“开方”。江淮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结合林深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指出哪里是模仿的痕迹,哪里隐约露出了林深自己的苗头,却又被急于求成地掩盖了过去。
      通话结束时,林深之前的激动和不服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感,以及一种将今天感悟付诸实际的急切。
      “江老师……谢谢您。”林深这句话说得无比诚恳,“我……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屏幕那端,江淮露出了一个很浅但真诚的笑容:“不客气。很高兴你能接受我这么直接的意见。慢慢来,创作是长跑,不是冲刺。有任何想法,随时可以找我聊。”
      挂断视频,林深坐在公寓的地板上,看着窗外洛杉矶的夜景,久久没有动弹。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他那些被批评得“体无完肤”的demo文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