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第一滴血 ...

  •   深冬的第一场雪悄然覆盖了皇城的琉璃瓦,将森严的宫殿装点出一丝纯净的假象。藏书阁内,炭盆发出细微的噼啪声,勉强驱散着寒意。

      宇文渊裹着一件略显陈厚的墨色大氅,坐在惯常的位置上,面前摊开的却不是书卷,而是一份关于今冬京城炭敬发放的例行奏报。他的指尖在“内帑拨银五千两,购上等银骨炭三千斤,分发各宫”一行字上轻轻敲击,节奏缓慢而稳定。

      清玉玲正在整理一批新送来的地方志。她能感觉到,少年皇帝今日的沉默与往常不同,并非全神贯注于阅读,更像是在等待着什么,或者说,在酝酿着什么。

      终于,他合上了奏报,抬起眼,目光穿过袅袅的炭火烟气,落在清玉玲身上。那目光里,少了几分试探,多了几分沉静的决断。

      “清玉。”他唤道,声音比炭火更暖不了几分,“朕记得,你提过《漕运通考》中,记载了去岁各地贡炭的品类、价目与运输损耗。”

      “是。”清玉玲放下手中的书册,平静回应,“北地霜松炭价廉而烟重,江南竹炭价昂而耐燃,西山银骨炭……”

      “朕知道。”宇文渊打断她,他不需要重复知识,他需要的是应用。“据朕所知,去岁西山炭窑遭了雪灾,产出不足往年六成。而今年拨付采买炭敬的银两,却与丰年无异。”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看着清玉玲。这不是提问,而是一种陈述,一种基于她之前提供的“客观信息”所推导出的矛盾。

      清玉玲接收到了这个信息。在她看来,目标提出了一个基于事实的逻辑疑点,现在她需要提供验证或解决这个疑点的方法。

      “核实之法有二。”她如同一个精准的数据库,给出选项,“一,查阅内务府炭敬入库记录与实际分发签收单,比对数量。二,暗访西山炭窑或京城几家皇商,询今年实际采购价与总量。”

      她顿了顿,补充了关键一点,语气依旧毫无波澜:“冯谨之侄,掌管内务府采买司。”

      小零:【宿主精准提供了调查路径与关键嫌疑对象。她没有建议目标如何做,只是铺开了棋盘,指出了棋子。现在,看样本如何落子。】

      宇文渊的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了然。冯谨,摄政王最忠实的鹰犬。这不仅仅是一桩贪墨,更是他撬动这块铁板的第一处可能的缝隙。

      他没有立刻行动,而是陷入了更深的沉默。接下来的几天,他依旧按时来藏书阁,却很少看书,更多时候是望着窗外的雪景,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着什么。

      清玉玲能感知到他内心的风暴——愤怒、犹豫、对风险的权衡、以及一丝……初次握住权力匕首时的战栗。他在评估,动用这第一次反击,需要付出什么,又能得到什么。

      终于,在一个雪后初霁的午后,宇文渊看似随意地将一本《山海异闻录》放回书架,在掠过清玉玲身边时,以极低的声音,留下了一句简短的话:

      “朕记得,翰林院有位编修,姓柳,似乎……与河东柳氏有些渊源。”

      话音未落,他已若无其事地走向门口。

      清玉玲站在原地,手中拿着一卷《地方物产志》。她明白,这不是闲聊。他选择了她提供的第二条路径——借力。他不能亲自去查,也不能动用身边任何可能被监视的力量。那位与枢密使柳氏同姓、或许还沾亲带故、却又职位低微到足以被忽视的翰林编修,成了他选中的刀。

      【样本做出了选择。】小零的声音带着分析后的平静,【他放弃了直接对峙,选择了更迂回、更隐蔽的方式。他开始运用权术,利用人际关系中的潜在矛盾。记录:权力意识初步觉醒,行为模式向‘策略性’转变。】

      清玉玲没有去接触那位柳编修。那不在她的“帮助”范畴内,她只提供信息与路径。她只是如同往常一样,整理着书架,仿佛那句低语从未存在过。

      然而,权力的齿轮,已经因她提供的“纯粹”信息和她所观测的样本的选择,而悄然转动了第一下。冰雪之下,暗流开始涌动。这第一滴血,将由谁来流出,又将染红谁的阶前雪?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