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8、第18章:理性堡垒与感性旋风的初次交锋 ...
-
第18章:理性堡垒与感性旋风的初次交锋
第二天下午放学后,苏晓晨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按照林知意发给她的地址,来到了同济大学附近的教职工住宅区。
吴教授的家在一栋安静的老楼里。
林知意用钥匙打开门时,一股混合着旧书、实木和淡淡兰花幽香的气息扑面而来。
客厅被临时改造成了教室。
厚重的遮光窗帘拉开一半,让下午的阳光温和地透进来。
一张宽大的实木书桌摆在中央,上面纤尘不染,只有两把椅子,以及林知意提前摆放好的、分门别类整理好的教材、习题册和一叠空白的草稿纸。
桌角,一盆姿态优雅的墨兰正静静吐露芬芳。
整个空间整洁、安静、充满秩序感,像一座精心打造的理性堡垒,让苏晓晨不自觉地把呼吸都放轻了。
“坐。”
林知意指了指她对面的椅子,声音平稳,没有任何寒暄。
苏晓晨乖乖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像个等待老师训话的小学生。
林知意将一份打印好的A4纸推到她面前。
“这是未来三个月,每周一、三、五、日晚间7点到9点的补习计划总纲,以及今晚的具体执行方案。
包括45分钟数学,35分钟物理,30分钟语文基础知识,以及10分钟总结与疑问解答。
每个模块间有5分钟休息。请严格遵守时间节点。”
她的语气像AI语音导航,接着又补充道:
“另外,这是《补习期间行为规范》,包括但不限于:
禁止提出与当前讲解内容无关的问题;
草稿纸需按区域使用,保持演算过程清晰;
个人物品不得放置在书桌范围内……”
苏晓晨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时间表和条款,眼睛都直了,
心里那点小浪漫、小期待瞬间被这强大的“规则之力”拍扁
。她弱弱地举手:
“学姐……五分钟休息,够上个厕所吗?”
林知意抬眸看了她一眼:
“理论上足够。如果有个体差异,可以申请调整,但需提前报备,并扣除相应学习时间。”
苏晓晨:
“……”
她感觉自己不是来补习的,是来参加某个高精度科研项目的。
补习正式开始。
第一个模块,数学,函数图像与性质。
林知意讲解清晰,逻辑严密,用词精准。
她在白板上画出一条标准的正弦曲线:
“这是y=sin x的图像,注意它的周期性、振幅和……”
她话没说完,苏晓晨眼睛一亮,脱口而出:
“学姐!这个好像我们跳舞里的波浪手!
你看,起范儿—
—起来——落下——再起来,连绵不断,是不是很像?”
她还忍不住用手臂在空中划了一道柔和的波浪。
林知意握着马克笔的手顿住了,她沉默了两秒,用笔敲了敲白板:
“请专注于函数的数学定义与图像特征。它的周期性是2π,振幅为1。”
“哦……”苏晓晨瘪瘪嘴,老实了不到五分钟。
讲到抛物线。
林知意:
“物体平抛运动的轨迹可以近似看作抛物线,其标准方程为……”
苏晓晨又开始发散:
“这个我知道!就像跳舞大跳,噌地跳起来,然后在空中划一道漂亮的弧线,最后稳稳落地!
那个弧线就是抛物线!落地的时候还要控制核心,不然就像这个二次项系数如果变了,轨迹就歪了!”
她一边说,一边比划着起跳和落地的动作,椅子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林知意感觉自己的太阳穴突突地跳了一下。
她深吸一口气,强行维持着平静:
“你的类比……具有启发性。但现在,请先记住a>0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以及顶点坐标公式。”
轮到物理,加速度概念。
苏晓晨试图理解:
“加速度就是速度变化快慢……嗯……就像跳舞转圈,越转越快,那个感觉就是有加速度?
或者被舞伴突然推出去的时候……”
林知意终于忍不住打断了她,语气依旧平稳,但语速稍快:
“苏晓晨同学,建议你暂时将舞蹈与物理隔离。
加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语文基础知识,背诵《滕王阁序》选段。
苏晓晨记不住那些骈四俪六的句子,开始自己编节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哼哼哈嘿—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哼哼哈嘿…
…哎学姐,这样是不是像RAP?会不会好背一点?”
她竟然还小声地、带着点节奏感念了出来。
林知意放下手中的书,揉了揉眉心。
她预想过学生基础差,需要耐心,但她没预想到的是这种…
…无孔不入的、基于完全不同思维体系的干扰。
这比她处理一组噪声巨大的实验数据还要耗费心神。
期间,苏晓晨还有各种小动作:
写着写着题,会偷偷抬眼瞄林知意专注的侧脸,然后自己傻笑一下;
在草稿纸角落画上一只歪歪扭扭的、试图模仿她纹身的小蝴蝶;
每隔十几分钟,就要找借口:
“学姐你渴不渴?”
“学姐要不要休息一下?”
“学姐我这个笔好像不出水了……”
两个小时的补习,在林知意不断地“拉回正轨”和苏晓晨不断地“思维跑马”中艰难推进。
当初制定的计划,连一半都没有完成。
当时钟指向九点时,林知意看着几乎没怎么推进的进度表,
和眼前这个虽然一脸疲惫但眼神依旧亮晶晶、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新奇冒险的女孩,
第一次在非学术领域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感。
“今晚到此结束。”
她合上书,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倦意,
“你的思维活跃度很高,但专注力与目标导向性需要大幅提升。
下次,请尝试将你的……联想能力,暂时收拢到当前的知识点上。”
苏晓晨也像打了场仗,但更多的是一种“学姐好像拿我没办法”的隐秘得意和与学姐单独待了两小时的巨大满足。
她乖乖点头:
“知道了学姐,我下次一定努力管住我的脑子!学姐辛苦了!”
第一次补习,在一种微妙的、双方都未达到预期、却又因为各自坚守的底线:
林知意的责任,苏晓晨的珍惜,而维持着基本和平的氛围中,不算圆满地落幕。
理性堡垒与感性旋风的第一次交锋,谁也未能征服谁,
但无疑,她们都清晰地感受到了对方的存在,以及那截然不同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