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沉默的锋芒 ...


  •   学期末的学术论坛,是计算机学院一年一度的盛事。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学院的教授、业界嘉宾以及各年级的佼佼者齐聚一堂。周予安作为陆止安指导的低年级学生,其关于“实时系统资源动态调度优化”的阶段性成果,被安排在一个重要的分会场进行报告。

      这是周予安第一次在如此正式的学术场合亮相。他穿着陆止安提前为他准备好的、略显宽大的深色西装,安静地坐在台下等候。掌心早已消肿,但深紫色的淤痕尚未完全褪去,隐藏在熨帖的袖口之下,偶尔随着他无意识蜷缩手指的动作,带来一阵细微的刺痛,提醒着他不久前发生的一切。

      陆止安坐在他旁边,神情一如既往的冷峻,目光平静地扫视着会场,仿佛只是参加一场再普通不过的会议。

      轮到周予安上台时,他深吸了一口气,稳步走向演讲台。聚光灯打在他身上,台下是无数双审视的眼睛。他能感觉到自己心跳加速,但奇怪的是,内心却异常平静,甚至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冰冷。他不再像以前那样,会因为紧张而眼神飘忽,或者因为一点小失误而慌乱。

      他打开PPT,开始陈述。声音清晰,语速平稳,逻辑严谨得如同他写出的代码。他没有多余的废话,没有刻意的渲染,只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层层递进地阐述自己的模型架构、核心算法以及初步的实验数据。当涉及到那个曾让他崩溃的关键证明时,他讲解得尤其透彻,甚至指出了几种可能的优化方向,思路之清晰、见解之独到,让台下几位资深教授都微微颔首。

      整个报告过程,他几乎没有看稿,目光偶尔与台下的陆止安相遇。陆止安的眼神依旧深邃平静,看不出任何赞许或否定,只是专注地听着,仿佛在评估一件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报告结束,进入提问环节。几位高年级研究生和一位年轻的副教授提出了几个相当尖锐的问题,涉及算法的边界情况、复杂度和实际应用的局限性。若是以前的周予安,可能会被问住,或者急于辩解。

      但此刻,他只是略微停顿,目光扫过提问者,然后不卑不亢地、条理清晰地逐一回应。他不仅解释了现有设计的考量,还坦诚地指出了当前工作的局限,并提出了后续可能的改进思路。他的回答,没有一丝浮躁,也没有半点怯懦,冷静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纯粹的技术讨论。

      那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扎实的技术功底,让会场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几位教授低声交换着赞许的眼神。

      周予安在掌声中微微鞠躬,表情依旧平静,甚至可以说有些淡漠。他走下台,回到陆止安身边的座位,安静地坐下,仿佛刚才在台上闪耀锋芒的并不是他。

      陆止安侧过头,看了他一眼。那目光很短暂,却比之前任何一次审视都更深沉。他没有说话,只是极轻地、几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然后,便重新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演讲者。

      整个过程中,周予安没有流露出任何得意或兴奋。他只是默默地坐着,感受着掌心那隐隐的刺痛,以及内心那片死水般的平静。他知道,这份沉稳,这份锋芒,是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是陆止安用近乎残酷的规训,将那个浮躁、脆弱、渴望认可的周予安彻底打碎后,重塑出来的产物。

      他不再需要外界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他的价值,被陆止安用最冷酷的方式,定义在了对规则的绝对服从和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之上。

      论坛结束后,有几位教授和同学主动过来与周予安交流,言语中不乏欣赏和招揽之意。周予安礼貌地回应着,态度得体,却带着一种疏离感。当有人试探性地问起他是否参与其他项目时,他只是简单地回答:“目前专注于师兄指导的课题。”

      陆止安站在不远处,看着周予安游刃有余却又壁垒分明地应对着各方试探,眼神深处掠过一丝极淡的、难以捕捉的情绪。是满意?是掌控?还是别的什么?

      回实验室的路上,两人依旧沉默。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走到实验室楼下,陆止安终于开口,声音平淡无波:“报告的逻辑链第三部分,关于异常处理的推演,可以更严谨。”

      “是,师兄。”周予安低声应道,没有任何异议。

      新的规则已经内化。他不再反抗,甚至不再思考对错。他只是沿着陆止安设定的轨迹,沉默地前行。而那份在论坛上初露的、冰冷的锋芒,或许,正是陆止安所期望看到的,一件合格“作品”应有的光泽。

      只是,这光泽之下,是涅槃重生,还是彻底沉寂?无人知晓。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