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代码炼狱 ...
-
黑色的移动硬盘如同灼热的炭块,被锁进书房抽屉最深处。然而物理隔绝无法阻止其中蕴含的信息在脑海中持续发酵。那份名为“逆向蓝桥”的源代码与开发日记,尤其是那段写在最初的注释,如同无法驱散的幽灵,在她试图重建的平静生活里投下冗长的阴影。
理智在警告:顾云深是骗子,是操纵者,他的任何话语——哪怕是看似真诚的初始注释——都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谎言。那句"代码之外的意外",或许只是自我感动的修饰,是为了让卑劣行径显得浪漫的粉饰。
但理智的堤坝,拦不住好奇心与病态探究欲的暗流。
几天后的深夜,抽屉再次被打开。硬盘在台灯下泛着冷光,如同潘多拉魔盒散发着诱惑。像被催眠般,它再次连接上电脑。
这一次,目光投向那些纯粹的、冰冷的代码本身。
/core_algorithm/ 目录下,"逆向蓝桥"匹配引擎的核心代码静静陈列。与之前侵入系统时看到的、经过无数次优化迭代后的高效冷酷版本不同,这里的代码原始、臃肿,甚至透着笨拙。
作为资深程序员,能清晰看出代码演进的轨迹:
v0.1版本(带着那段著名注释)匹配逻辑简单粗暴,目标是绕过蓝桥随机算法建立单向连接。代码充满试探和容错处理,透露出编写者的不确定。注释带着自嘲:"这里可能有个bug,但希望它永远不会被触发。" "上帝保佑,这堆屎山代码能运行起来。"
v0.5、v0.8...代码日益精炼高效。引入复杂加密通信、隐蔽数据传输协议、强大反追踪机制。注释变得简洁技术化,个人情绪表达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技术参数。
接近最终版本(v1.2+),代码已极致高效,也极致非人化。逻辑链条清晰如解剖刀,每个函数只为最高效达成目的而存在,没有冗余,没有..."人性"痕迹。注释只剩基本功能说明,仿佛由无感情AI编写。
这代码演进史,恰似顾云深在这场骗局中的心路历程——
从最初的笨拙、紧张、带着对技术与目标的迷茫("奇迹还是怪物?"),到中期技术精进自信,再到后期完全沉浸技术掌控,变得越来越冰冷,越来越不像"人",更像维持骗局的高效机器。
仿佛能看到,那个曾因代码运行成功手舞足蹈、因棘手bug焦头烂额的活生生程序员,如何一步步被自己的创造物异化,最终变成躲在数据背后精密操控情感的"饲养员"。
目光转向 /persona_modeling/ 目录。这是整个系统最核心、也最令人不适的部分。
代码详细记录着"苏念"人格模型的构建过程:
从基于公开社交数据的粗糙画像(喜好音乐、常读书籍、关注话题),到后期引入更私密、非法获取数据(购物记录、浏览历史、乃至通过后门获取的实时情绪生理指标)进行深度优化。
看到模型如何根据每次反馈(微笑、皱眉、话语情绪词)调整参数,预测下一句话,计算最能引起共鸣的回应。
这就像数字化的、缓慢精确的"灵魂雕刻"过程。而雕刻蓝本,就是她自己。
看着这些代码,仿佛被放在解剖台上,每一寸肌肤、每次心跳、每个转瞬即逝的念头,都被转化为冰冷数据点,录入、分析、归类,用于...更好地"饲养"。
强烈的生理性不适涌上心头,几乎作呕。
但在这令人窒息的数据洪流中,偶尔捕捉到...不和谐的"噪音":
某些模型参数调整代码旁,出现极其简短、几乎被技术注释淹没的个人标记:
//模型建议降低幽默频率,但...她笑起来很好看。暂不调整。(v0.7)
//目标提及童年创伤。模型推荐标准共情话术。实际回应:...(此处代码被修改过,似乎原本写了更长非标准的话,又被划掉)(v0.9)
//!!!她梦到我了!模型匹配度+0.5%。个人:...(后面一串乱码,像快速敲击又删除的痕迹)(v1.1)
这些细微、几乎可忽略的"噪音",像顾云深严格按照"饲养手册"操作时,偶尔不受控制的手指颤动。揭示在日益冰冷的技术系统内部,作为"人"的顾云深并未完全消失。他依然会被笑容触动,会在脆弱时产生超越模型的回应冲动,会在得知被梦到时出现代码无法记录的瞬间慌乱。
这些发现没有带来丝毫温暖,反而更加...毛骨悚然。
这意味着他并非无知无觉的AI。他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清楚知道真实情感与虚假表演的区别。他是在"清醒"地作恶,并且偶尔,还会被自己的"作品""感动"或"困扰"。
这比纯粹邪恶更让人感到深入骨髓的寒意。
最后,点开 /legacy/ 文件夹,再次凝视 first_encounter_comment.js。
【我用算法寻找你,但爱上你,是代码之外唯一的意外。】
在浏览全部代码,看透这场骗局从笨拙萌芽到精密运转再到冰冷异化的全过程后,回看这句话,心情复杂到极点。
这句话写于v0.1版本,写于一切尚未失控的起点。
它像埋在庞大扭曲系统最底层的、未经雕琢的原始水晶。虽然包裹它的是后来滋生的肮脏淤泥和冰冷金属,但这颗水晶本身,在那一刻,或许...是真实的?
它代表了顾云深最初那个并不光彩、却带着笨拙真实感的动机——用技术靠近让他心动的人。以及,他对自己可能产生的、无法用技术解释情感的...近乎预言的坦承。
"代码之外的意外"...
他预见到自己可能会"爱"上这个由他数据和算法定义的"她"。
但他或许没预见到,这场"意外"会将他和试图靠近的人都拖入何等毁灭性深渊。
关掉所有代码文件,拔下硬盘。
靠在椅背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疲惫,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灵魂层面的。
看到了"代码之心"。
它并非全然冰冷,其中夹杂着创造者的体温、犹豫、甚至片刻的真实悸动。
但正是这残存的人性碎片,与庞大精密的欺骗系统结合,才构成最极致、也最令人绝望的残酷。
顾云深不是简单骗子。
他是技术天才,情感上的矮子,在自己编织的陷阱中同时扮演上帝与囚徒的、复杂可悲的集合体。
这份"代码之心"没有带来原谅,甚至没有减轻丝毫恨意。
但它让人...更完整地理解了他。
也让人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技术与人□□织时,可能孕育出何等光怪陆离、又危险致命的怪物。
将硬盘重新锁进抽屉。
这一次,感觉像亲手合上了记录某个疯狂科学家一生罪孽与矛盾的、沉重黑暗的实验日志。
代码之心,已然阅尽。
剩下的,是如何带着这份过于沉重复杂的"理解",继续自己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