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7、第 37 章 ...

  •   腊月二十八的空气里,已经能嗅到爆竹硫磺和炖肉香气混合的年味儿。方知有家的厨房,更是被这股暖融融的烟火气填满。
      方母系着围裙,站在灶台前指挥若定。她瞥了一眼旁边两个系着围裙、显得有些笨拙的男人,眉头习惯性地想蹙起,最终却只是化作一声听不出喜怒的“哼”。
      “水少了!面硬得能砸核桃!”她拍开金胜昔和面的手,自己舀了勺水加进去,“用点巧劲,别使傻力气!”
      金胜昔也不恼,从善如流地学着,额角甚至沁出了细汗。他学东西极快,没多久,擀面杖在他手里就听话起来,虽然擀出的饺子皮还大小不一,厚薄不均,但速度已然不慢。
      方知有则安静地在一旁调馅,按照母亲的指点,顺着一个方向搅拌,加入恰到好处的葱姜末。他手指修长,动作细致,包出的饺子个个肚大边窄,形如元宝,稳稳地立在盖帘上。
      方父背着手踱到厨房门口,沉默地看着这一幕。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惯常严肃的表情。他的目光在儿子专注的侧脸和那个在娱乐圈见惯风浪、此刻却心甘情愿被困在这方寸厨房学着和面擀皮的男人身上停留片刻,什么都没说,又默默走开了。但那沉默里,不再有冰冷的审视,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观察与默认。
      年夜饭的餐桌,是前所未有的丰盛。除了方母拿手的红烧肘子、清蒸鲈鱼,还多了几道金胜昔露手的、带着北方风味的菜肴,以及他特意带过来的陈年花雕。
      开饭前,方父照例要说几句。他端起小小的酒杯,目光扫过餐桌旁的每一个人——精神不错的母亲,眉眼间少了些许尖锐的妻子,神色平和的儿子,最后,在金胜昔身上停顿了一瞬。
      “……过年了,”他的声音依旧不高,带着老一辈人特有的沉稳,“别的都是虚的,就盼着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词句,最终,目光落回方知有脸上,声音放缓了些,“……新的一年,都顺顺利利的。”
      这句话平常无比,但在此时此刻,从方父口中说出,并包含了金胜昔在内,意义便非同一般。那是一种极其克制,却不容错认的接纳信号。
      方母没说话,只是拿起公筷,给老太太夹了块最嫩的鱼腹,然后,动作略显生硬地,也给金胜昔碗里夹了一个他亲手包的、卖相不算好的饺子。
      “尝尝,看熟了没,别是夹生馅。”她语气依旧带着点习惯性的挑剔,但那动作本身,已是一种破冰。
      金胜昔夹起那个饺子,小心地咬了一口。猪肉白菜馅,咸淡适中,汁水丰盈,带着朴素的、家的味道。他抬起头,对上方母来不及完全移开的目光,露出一个真诚的、毫无阴霾的笑容:“熟了,阿姨,味道很好。”
      方知有在桌下,轻轻握了握他的手。指尖温暖,带着安心的力量。
      电视里喧嚣的春晚成了背景音,窗外远处传来零星的、挑战禁令的鞭炮声。一家人围坐在暖黄的灯光下,吃着,聊着。奶奶精神很好,笑呵呵地听着金胜昔说些北京和录制节目时的趣事,偶尔插几句绍兴老底子的年俗。气氛是前所未有的松弛与融洽。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主持人带领全场倒计时,窗外终于爆发出密集而欢快的鞭炮声,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次第绽开,将玻璃窗映得五彩斑斓。
      “新年快乐!”奶奶笑着,声音洪亮。
      “新年快乐。”方父方母也说道,目光温和。
      “新年快乐!”方知有和金胜昔相视而笑,在桌下紧紧握住了彼此的手。
      所有的坚持、等待、挣扎与和解,仿佛都融入了这辞旧迎新的喧闹与光亮里,沉淀为心底一块温润坚实的基石。

      年后,初四。离别的时刻终究到来。
      绍兴北站,人流依旧熙攘。但这一次,来送行的不止方知有一人。方父方母也来了。
      方母将一个沉甸甸的环保袋塞到金胜昔手里,里面是她自己做的腊肠、酱鸭、真空包装的梅干菜烧肉,还有几包沈师傅的扯白糖。
      “路上吃,到了北京……一个人,记得按时吃饭。”她顿了顿,目光扫过自己儿子,又添了一句,声音低了些,“以后,互相照应着点。”
      这句话,几乎耗尽了她此刻所能表达的全部温情与认可。
      金胜昔双手接过,那份量让他心头一暖,也一沉。“谢谢阿姨,您放心,我会的。”
      方父站在一旁,看着金胜昔,沉默了几秒,才开口道:“工作……好好干。”他顿了顿,补充了两个字,“常来。”
      不是“常回来”,是“常来”。一词之差,微妙地界定了金胜昔作为“客人”或者说“家人之外的重要存在”的身份,同时也明确地表达了欢迎。
      “哎,一定,叔叔阿姨,你们保重身体。”金胜昔郑重地承诺。
      广播响起,催促着北上的旅客检票进站。
      方知有和金胜昔落在最后,走向检票口。
      “我那边,《归处》第二季的策划已经启动了,绍兴会是重要的取材地,沈师傅、老周的工厂,甚至你奶奶的小院,我都想做成系列。”金胜昔看着方知有,语气平常得像在讨论工作,眼底却藏着只有对方能懂的缱绻,“以后怕是要经常来‘打扰’你了,方编研员,到时候可要当好我的本地顾问。”
      他将不舍与牵挂,巧妙地编织进了共同未来的蓝图里。
      方知有怎么会不懂。他嘴角微扬,点了点头:“嗯,资料我可以提前帮你整理。”他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回应着,“而且,我们地方志办公室和北京的几个档案馆、研究所有合作项目,下半年可能也需要我去交流几次。”
      他们平静地交换着彼此未来的行程规划,不是在诉苦,而是在共同绘制一幅跨越南北的、充满交点的地图。暂时的分离,不是为了疏远,而是为了在各自的世界里扎根更深,然后带着更丰硕的成果,在下一个交点更好地拥抱。
      “异地恋……”金胜昔忽然挑眉,带着点他特有的、混不吝的调侃,“听起来挺时髦的,适合我们这种搞文化工作的,美其名曰:保持距离,产生美。”
      方知有被他逗笑,眼底那点离愁彻底散去,化为清澈的暖意。
      “嗯,就当是……另一种形式的田野调查,研究对象是时间和距离对感情浓度的变量影响。”
      他们将现实的阻碍,轻松地解构成了一个需要共同探索的新课题。信任与默契,是他们最强大的仪器。
      已经走到了检票口边缘。
      “照顾好自己。”方知有轻声说,千言万语,汇成最朴素的叮嘱。
      “你也是。”金胜昔深深看他一眼,仿佛要将此刻他的模样刻在心里,“我们北京、绍兴两头跑,辛苦是辛苦点,但谁让我找到了‘归处’,又舍不得‘路上’的风景呢。”
      他这话一语双关。“归处”是内心的安定,也是绍兴这个家,是方知有;“路上”是事业的征途,是北京那个更大的舞台,也是他们共同成长的旅程。而他,决心要在这“归处”与“路上”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
      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在人流穿梭的站台,金胜昔只是抬手,极其自然地替方知有拂去了肩上一点看不见的灰尘,动作轻柔而熟稔。然后,他拎起行李,刷票,转身汇入人流,背影挺拔,没有回头。
      方知有站在原地,看着那班北上的列车消失在轨道的尽头。他摸出手机,屏保是两人在乌篷船雨中,金胜昔抓拍的他的侧影,背景是朦胧的水乡,眼神是前所未有的宁静。他笑了笑,指尖轻轻拂过屏幕。
      他转身,走向父母。“爸,妈,我们回去吧。”
      回到那个充满书墨香气的小宿舍,阳台上的长寿花经历了一个冬天,依然顽强地绽放着。方知有拿起小喷壶,细细地浇了水。然后,他打开电脑,登录了一个云端协作文档。文档是金胜昔创建的,标题是:
      《归处》第二季策划案——【南北书】。
      他在文档的角落,看到了金胜昔刚刚留下的一行批注:
      “桥梁已动工,材料:信任,设计:未来。施工方:金胜昔&方知有。”
      方知有微微一笑,在下面回复:
      “收到。本地顾问已就位,随时提供技术支持。——方知有”
      与此同时,飞驰的列车上,金胜昔看着屏幕上跳出的回复,唇角弯起,将笔记本电脑稍稍合拢,目光投向窗外不断向后飞掠的、覆盖着残雪的广袤原野。
      心有了归处,便再无惧路途遥远。他们的故事,关于扎根与守望,关于在各自的经纬线上编织共同未来的新篇章,正随着车轮的节奏,沉稳而有力地,向前铺展。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