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第八十四回 ...

  •   # 第八十四回试文字宝玉惊塾师论婚姻宝钗动芳心

      ## 正文

      话说这日,正是九月初旬,秋高气爽。代儒先生在家塾中宣布,要进行一次考试,以检验学生们这些日子的学习成果。众学生听了,都有些紧张。贾兰早已做好准备,胸有成竹;宝玉却是心中忐忑,这些日子他虽然每日去家塾,可是心思都不在读书上,哪里学到什么东西?

      代儒先生捋着胡须,环视众学生,道:"今日考试,题目是'论仁义'。这是四书五经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科举考试的常见题目。你们各自作文一篇,限两个时辰完成。文章要言之有物,不可空洞无物。要引经据典,要条理清晰,要有自己的见解。"

      说完,代儒先生便让学生们开始作文。众学生都拿起笔来,认真思考。贾兰早已胸有成竹,他这些日子勤奋读书,对四书五经烂熟于心,提笔便写,文思泉涌。其他学生也都认真作文,有的在翻书查找典故,有的在冥思苦想,有的已经开始动笔。

      只有宝玉坐在那里,咬着笔杆,望着窗外,不知如何下笔。窗外秋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几只麻雀在枝头跳跃,叽叽喳喳地叫着。宝玉看着这些,心中想着,这些麻雀多么自由,不用读书,不用考试,不用为功名利禄所累。

      他想起这些日子的经历,想起梦中警幻仙子说的话,想起黛玉病重的样子,想起贾府即将面临的变故。他忽然觉得,那些之乎者也的文章,那些空洞的仁义道德,都是虚伪的。真正的仁义,不是写在书上的,而是在人心中的。

      他想起黛玉,想起她孤苦无依,寄人篱下,父母双亡,却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不肯攀附权贵,不肯委曲求全。她宁可病死,也不愿失去尊严。这是真正的义。

      他想起袭人,想起她虽然是丫鬟,却对自己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她不求名分,不求富贵,只求能够陪伴在自己身边。这是真正的仁。

      他想起贾兰,想起他虽然年幼,却懂得孝顺母亲,勤奋读书。他的母亲李纨守寡多年,贾兰便立志要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这也是真正的仁义。

      他又想起迎春,想起她嫁给孙绍祖后,受尽折磨,却依然忍辱负重,不肯回娘家诉苦,怕给贾府添麻烦。这也是义。

      想到这里,宝玉忽然文思泉涌,提笔便写。他不再拘泥于八股文的格式,不再引经据典,而是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写道:

      "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非礼教所能强加,非功名所能诱导。真仁义者,发自内心,行于日常。如父母之爱子,出于天性,非为名利;如朋友之相交,出于真情,非为利益。世人多言仁义,却少有真行仁义者。何也?盖因世人多为名利所惑,忘却本心。

      孔子曰:'仁者爱人。'何谓爱人?非口头之言,乃实际之行。见人之苦而怜之,见人之难而助之,见人之喜而乐之,此乃真爱人也。然世人多言爱人,却少有真爱人者。何也?盖因世人多为私欲所蔽,忘却他人。

      孟子曰:'义者,宜也。'何谓宜?非礼法之规,乃人心之正。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此乃真义也。然世人多言义,却少有真行义者。何也?盖因世人多为利益所诱,忘却正道。

      故真仁义者,不在口头,而在心中;不在表面,而在实际。若能保持本心,不为名利所惑,不为私欲所蔽,则仁义自在其中矣。"

      宝玉写完,自己读了一遍,觉得颇为满意。这篇文章,虽然不合八股文的格式,却是他真实的想法。他想起警幻仙子说的"真正重要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你心中所爱之人",心中愈发觉得,自己写的这篇文章,才是真正的仁义。

      两个时辰很快过去,代儒先生让学生们交卷。他收了文章,便开始批阅。他先看贾兰的文章,只见贾兰写得规规矩矩,引经据典,条理清晰,不禁点头称赞。他又看其他学生的文章,也都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之处。

      最后,他看到宝玉的文章。他原本以为宝玉这些日子心不在焉,文章必定写得不好。可是看了之后,却是大吃一惊。宝玉的文章,虽然不合八股文的格式,却是言之有物,发自肺腑,颇有见地。尤其是那句"真仁义者,不在口头,而在心中;不在表面,而在实际",更是一针见血,令人深思。

      代儒先生看完,不禁叹道:"宝玉这篇文章,虽然不合格式,却是难得的好文章。他能够跳出书本的束缚,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又道:"不过,若是参加科举考试,这样的文章是不行的。科举考试,要的是八股文,要的是引经据典,要的是中规中矩。宝玉这样的文章,虽然有见地,却是不合规矩,考官是不会取的。"

      说完,代儒先生便让学生们散学。宝玉收拾书包,正要离开,代儒先生却叫住了他,道:"宝玉,你且留下,我有话要对你说。"

      宝玉忙道:"先生有何吩咐?"

      代儒先生道:"你今日这篇文章,写得很好。我看得出来,你是用心写的,不是敷衍了事。这说明你这些日子,虽然看似心不在焉,其实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这是好事。"

      宝玉道:"多谢先生夸奖。"

      代儒先生又道:"不过,我要提醒你,科举考试,不是考你的见地,而是考你的格式。你若是想考取功名,就要学会写八股文,学会引经据典,学会中规中矩。你这样的文章,虽然有见地,却是不合规矩,考官是不会取的。"

      宝玉道:"学生明白了。"

      代儒先生道:"你回去吧。记住我的话,若是想考取功名,就要学会写八股文。"

      宝玉应了一声,便告辞出来。他心中却是想着,自己真的要考取功名吗?那些八股文,那些之乎者也,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他回到家中,正要回怡红院,却被人叫住,说贾政在书房中等他。宝玉心中一紧,不知父亲找他有何事。他来到书房,却见贾政正坐在书案前,手中拿着一张纸,正是他今日写的文章。

      原来,代儒先生今日考试后,觉得宝玉的文章很特别,便派人送到贾府,让贾政过目。贾政看了宝玉的文章,也是大吃一惊。他原本以为宝玉不学无术,文章必定写得不好。可是看了之后,却发现宝玉的文章,虽然不合八股文的格式,却是颇有见地,发自肺腑。

      贾政看完,心中五味杂陈。他一方面欣慰宝玉能够写出这样有见地的文章,说明宝玉并非不学无术,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担心宝玉不肯好好读书,不肯按照八股文的格式写文章,将来考不取功名。他想了想,便让人把宝玉叫来。

      宝玉来到书房,见了贾政,忙上前见礼,道:"父亲叫儿子来,有何吩咐?"

      贾政抬起头,看着宝玉,道:"你今日在家塾考试,代儒先生把你的文章给我看了。"

      宝玉心中一紧,不知父亲是要夸奖还是训斥。他低着头,不敢看贾政的眼睛。

      贾政道:"你这篇文章,写得不错。我看得出来,你是用心写的。这说明你这些日子,虽然看似不用功,其实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这是好事。"

      宝玉听了,心中稍安,抬起头来,道:"多谢父亲夸奖。儿子这些日子,确实在思考一些事情。"

      贾政道:"你在思考什么?"

      宝玉道:"儿子在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仁义。那些书上写的仁义,都是空洞的道理。真正的仁义,应该是发自内心的,是实际行动的。"

      贾政听了,点了点头,道:"你说的不错。不过,我要提醒你,科举考试,不是考你的见地,而是考你的格式。你这样的文章,虽然有见地,却是不合八股文的规矩,考官是不会取的。你若是想考取功名,就要学会写八股文,学会引经据典,学会中规中矩。"

      宝玉道:"父亲,儿子有个疑问。若是八股文都是空洞的道理,那考取功名又有什么意义呢?"

      贾政听了,脸色一沉,道:"你这是什么话?科举考试是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你若是不参加科举,如何能够为国效力?如何能够光宗耀祖?"

      宝玉道:"儿子只是觉得,若是为国效力,不一定要通过科举。若是光宗耀祖,也不一定要考取功名。"

      贾政道:"那你说,不通过科举,如何为国效力?不考取功名,如何光宗耀祖?"

      宝玉道:"儿子也不知道。儿子只是觉得,真正重要的,不是功名利禄,而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贾政听了,叹了口气,道:"你这些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你要记住,你是贾府的子孙,你有责任光宗耀祖。你若是不考取功名,如何对得起祖宗?"

      宝玉道:"儿子明白了。"

      贾政道:"你回去吧。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功名,也好光宗耀祖。不要再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了。"

      宝玉应了一声,便告辞出来。他心中却是想着,自己真的要考取功名吗?那些八股文,那些之乎者也,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且说这边,薛姨妈来到王夫人房中。时值下午,王夫人正在房中念佛。见薛姨妈来了,忙起身相迎,道:"姐姐怎么有空来?快请坐。"

      薛姨妈坐下,两人寒暄了几句,说了些家常话。薛姨妈便道:"我今日来,是有件事要和妹妹商量。"

      王夫人道:"姐姐有什么事,尽管说。我们姐妹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薛姨妈道:"是关于宝钗的婚事。宝钗今年也十六岁了,该说亲了。我想来想去,觉得宝玉是最合适的人选。妹妹你看如何?"

      王夫人听了,心中一动。她早就有意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只是一直没有明说。如今薛姨妈主动提起,正合她意。她故作沉吟,道:"姐姐说的是。宝钗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知根知底。而且宝钗贤惠懂事,是个好孩子。若是能成这门亲事,我也放心。"

      薛姨妈道:"我也是这么想的。宝钗虽然是女儿家,可是她懂事明理,知书达理,将来一定能帮助宝玉。而且,宝钗有金锁,宝玉有玉,正是金玉良缘。这是天意。"

      王夫人道:"姐姐说的是。我早就听说,宝钗的金锁上刻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的玉上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是一对。这是天作之合。而且,当年有个癞头和尚说过,宝玉的玉要配金的,才能长命百岁。这不正是说的宝钗吗?"

      薛姨妈道:"正是。我也听说过这个说法。所以我一直觉得,宝钗和宝玉是天生一对。而且,我们两家是亲戚,知根知底,这门亲事若是成了,也是亲上加亲。"

      王夫人道:"姐姐说的是。我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事还要和老太太商量。老太太疼宝玉,这门亲事,还要老太太点头才行。"

      薛姨妈道:"那是自然。老太太是长辈,这事自然要老太太做主。不过,我想老太太也是喜欢宝钗的。宝钗这孩子,懂事明理,老太太一向夸奖她。"

      王夫人道:"是啊。老太太确实喜欢宝钗。不过,老太太也疼林丫头。我担心,若是提起这事,老太太会顾虑林丫头的感受。"

      薛姨妈道:"林丫头虽然也是个好孩子,可是她身体不好,又是个多愁善感的性子。若是宝玉娶了她,将来怕是要操心。而且,林丫头没有父母,也没有什么家业,这门亲事,怕是不太合适。"

      王夫人道:"姐姐说的是。我也是这么想的。林丫头虽然是我妹妹的女儿,可是婚姻大事,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宝钗贤惠懂事,又有家业,这门亲事,才是最合适的。"

      薛姨妈道:"正是。我想,我们不如趁早定下这门亲事,也好让宝钗有个着落。而且,宝玉也该成家了,有了宝钗照顾,我们也放心。"

      王夫人道:"姐姐说的是。不过,这事还要从长计议。我们先私下商量好了,再找个合适的时机,和老太太说。"

      薛姨妈道:"那是自然。我们先商量好了,再去和老太太说。"

      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便定下了要促成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她们商量好了,要先观察老太太的态度,再找个合适的时机提起这事。

      这话被在外面伺候的丫鬟听到了,便传了出去。不一会儿,整个贾府都知道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在商议宝玉和宝钗的婚事。

      这话被在外面伺候的丫鬟听到了,便传了出去。不一会儿,整个贾府都知道了王夫人和薛姨妈在商议宝玉和宝钗的婚事。这消息传得很快,连大观园里的姑娘们都听说了。

      宝钗在蘅芜苑中,听到这个消息,心中五味杂陈。她一方面欢喜,因为她对宝玉确实有情,从小一起长大,她早就对宝玉有了情意;另一方面又担忧,因为她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若是强行促成这门亲事,宝玉会愿意吗?黛玉又会如何?她会不会因此而病得更重?

      她坐在房中,想了很久。她想起自己这些年在贾府的生活,想起宝玉对她的态度。宝玉对她虽然客气,却总是有些疏远,不像对黛玉那样亲密无间。她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自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姐姐而已。

      可是,母亲和王夫人已经在商议这门亲事了。若是这门亲事真的成了,她该如何面对宝玉?又该如何面对黛玉?

      她想了想,便决定去潇湘馆看看黛玉。她想知道,黛玉是否听到了这个消息,又是如何想的。她也想告诉黛玉,这事不是她主动要求的,是母亲和王夫人商议的。

      宝钗来到潇湘馆,却见黛玉正斜靠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手中拿着一方帕子,上面隐隐有些血迹。紫鹃在旁边伺候着,见宝钗来了,忙起身见礼,道:"宝姑娘来了。"

      黛玉见是宝钗,勉强一笑,道:"宝姐姐来了。快请坐。"

      宝钗上前,在榻边坐下,道:"林妹妹,你的病可好些了?我看你脸色不太好。"

      黛玉道:"还是老样子。这些日子,咳嗽得厉害,总是不见好。宝姐姐今日怎么有空来看我?"

      宝钗道:"我听说你病了,特地来看看你。你这病,可看过大夫了?"

      黛玉道:"看过了。大夫说是肺痨,要好好调养。可是我这身子,怕是调养不好了。"

      宝钗道:"林妹妹,你别这样说。你还年轻,好好调养,一定能好的。"

      黛玉苦笑道:"多谢宝姐姐关心。不过,我自己的身子,我自己知道。"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气氛有些尴尬。宝钗想了想,还是决定把话说开。她道:"林妹妹,你可听说了一件事?"

      黛玉道:"什么事?"她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似乎猜到了宝钗要说什么。

      宝钗道:"我母亲和太太在商议我和宝兄弟的婚事。"

      黛玉听了,脸色一变,手中的帕子都掉在了地上。她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勉强一笑,道:"是吗?那恭喜宝姐姐了。宝姐姐和宝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又是金玉良缘,这门亲事,真是天作之合。"

      宝钗道:"林妹妹,你别误会。这事是我母亲和太太商议的,我并不知情。我也是今日才听说的。而且,我也不知道宝兄弟是否愿意。"

      黛玉道:"宝姐姐何必和我说这些?你和宝兄弟的婚事,是你们的事,与我何干?我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哪有资格过问这些事?"

      宝钗道:"林妹妹,我知道你心中有宝兄弟。我今日来,就是想告诉你,这事是我母亲和太太商议的,不是我主动要求的。而且,我也知道宝兄弟心中只有你。"

      黛玉听了,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她哽咽道:"宝姐姐,你何必说这些?你是太太的外甥女,又是金玉良缘,这门亲事,迟早要成的。我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父母双亡,又没有什么家业,又能如何?太太一向不喜欢我,她怎么会让宝兄弟娶我?"

      宝钗道:"林妹妹,你不要这样说。我知道宝兄弟心中只有你。就算这门亲事成了,他心中也只有你。"

      黛玉道:"那又如何?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兄弟就算心中有我,又能如何?他能违抗太太的命令吗?他能不娶你吗?"

      宝钗道:"林妹妹,我今日来,就是想告诉你,我不会强求这门亲事。若是宝兄弟不愿意,我也不会勉强。我不想因为这门亲事,伤害了你,也伤害了宝兄弟。"

      黛玉道:"宝姐姐,你何必说这些?这事不是你我能做主的。太太和你母亲已经商议好了,这门亲事,怕是要成的。我只希望,宝姐姐将来能够善待宝兄弟,不要让他为难。"

      宝钗道:"林妹妹,你……"

      黛玉道:"宝姐姐,你不用说了。我明白的。我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没有资格和你争。你是太太的外甥女,又是金玉良缘,这门亲事,本来就是你的。我只希望,宝姐姐将来能够善待宝兄弟。"

      宝钗听了,心中也是难过。她知道,黛玉这是在认命了。她想安慰黛玉,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两人又沉默了一会儿,宝钗便告辞出来。她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不知道这门亲事,将来会如何。她知道,若是这门亲事真的成了,宝玉心中也只有黛玉,自己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妻子而已。可是,这事不是她能做主的,是母亲和王夫人商议的。

      黛玉送走宝钗,便躺在榻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想起自己这些年在贾府的生活,想起自己和宝玉的情谊,想起宝玉对她的好,心中愈发悲痛。她知道,这门亲事若是成了,她和宝玉就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

      紫鹃见了,忙上前安慰道:"姑娘,你别难过。这事还没定呢,说不定不会成。老太太疼姑娘,说不定老太太不会同意。"

      黛玉道:"紫鹃,你不懂。太太一向不喜欢我,她一心想让宝兄弟娶宝姐姐。宝姐姐是她的外甥女,又是金玉良缘,太太怎么会不同意?至于老太太,她虽然疼我,可是婚姻大事,还是要太太做主。老太太就算不同意,也拗不过太太。"

      紫鹃道:"就算成了,二爷心中也只有姑娘。姑娘不要太难过,伤了身子。"

      黛玉道:"那又如何?他娶的是宝姐姐,不是我。他就算心中有我,我们也不能在一起了。我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哪有资格和宝姐姐争?"

      说着,黛玉又咳嗽了几声,咳得撕心裂肺。那帕子上又添了些血迹,鲜红刺眼。紫鹃见了,吓了一跳,忙倒了杯水递给她,道:"姑娘,你别激动,小心身子。"

      黛玉喝了水,咳嗽稍止。她望着窗外,只见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她心中想着,自己的命运,真的就这样了吗?她想起当年父母双亡,自己孤苦无依,来到贾府寄人篱下。这些年,她一直小心翼翼,生怕得罪了人。可是到头来,她还是什么都得不到。

      她想起宝玉,想起他对她的好,想起他们一起读书,一起赏花,一起吟诗的日子。那些美好的时光,如今都成了回忆。她知道,这门亲事若是成了,那些美好的时光,就再也回不来了。

      她躺在榻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她想起《葬花吟》中的诗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觉得,自己就像那落花一样,终将凋零,无人知晓。

      正是:

      家塾文章惊塾师,金玉良缘动芳心。
      宝钗探病情复杂,黛玉闻言泪满襟。
      婚姻大事非儿戏,父母之命重千金。
      可怜有情难成眷,只恨无缘共此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