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你是个怎么样的人? ...

  •   行政楼的录播室内,气氛紧张而肃穆。为了这场高一新生辩论晋级赛,学校特意启用了这间设备专业的教室,摄像机位已经架设好,观众席上坐着零星的评委和等待上场的小组成员。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和一种无形的压力。
      晋级辩论赛的小组被集结在一起,他们坐在椅子上等候发令。此次迎来难度升级,在场评委老师随机给两个小组同一个辩题,并且随机挑选正方辩手,反方辩手。
      拿到辩题的选手,有十分钟的时间利用面前电子屏查阅资料。
      评委席上,除了活动的负责老师,还有一个绝不可能被忽略的存在——谢景梵。
      他坐在评委席靠边的位置,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和笔,神情是一贯的冷冽平淡,他显然对眼前这场唇枪舌战没什么兴趣,他只是来完成一项“记录”的任务。他高大的身躯即便坐着也极具存在感,凛冽的信息素虽然收敛着,但那股无形的压迫感还是隐隐扩散开来,让几个初次参加这种正式比赛的小辩手有些惴惴不安。
      常谷清在入场时就已经看到了他,心脏本能地漏跳了一拍,随即被他用更强的意志力压下。他面无表情地移开视线,不再看向评委席。
      专注,他告诉自己,现在唯一重要的,是赢下这场比赛。
      常谷清所在的小组被分到的辩题是——“网络匿名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他们恰好是正方,需论证“利大于弊”。
      准备时间只有十分钟。
      小组成员迅速围拢,常谷清作为核心,立刻进入状态,语速快而清晰:“匿名性保护隐私,促进言论自由,尤其在敏感话题和社会监督方面作用关键。对方肯定会攻击网络暴力和虚假信息,我们的防守重点是区分‘工具’与‘使用工具的人’,强调法治监管和个体素养的重要性,不能因噎废食……”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条分缕析,快速分配论点,查找电子资料库中的相关案例。其他队员在他的引导下,也很快理清了思路。这十分钟,他们高效得如同一个精密的小型智库。
      比赛正式开始。
      立论环节,常谷清作为正方一辩起身。他站起身,调整了一下面前的麦克风。灯光落在他冷白的脸上,眼睫微垂,再抬起时,里面已是一片清冽的锐光。
      “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观点明确:网络匿名性利大于弊。”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整个录播室,清朗、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与他平时说话稍显清冷的语调不同,此刻他的声音注入了一种为辩论而生的、富有节奏感和说服力的张力。
      “首先,匿名性是隐私权的天然屏障,它保护个体免受不必要的现实干扰和潜在迫害,为弱势群体发声提供了安全空间……其次,它打破了现实身份壁垒,促使观点以本身质量而非发言者身份进行碰撞,更接近理想的公共讨论场域……最后,在舆论监督方面,匿名举报揭开了多少黑幕?这恰恰体现了匿名性在对抗不公时的积极作用……”
      逻辑严密,论据扎实,语言精准。他的立论如同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开篇点题,层层递进,瞬间将正方立场树立得清晰而牢固。
      评委席上,活动负责人老师微微颔首表示赞赏。
      而谢景梵,原本低垂着眼睑在笔记本上随意记录的手,微微顿了一下。
      这个声音……
      很熟悉。
      清冽,干净,带着书卷气的冷静,但又比面试广播站时多了一份不容置喙的锋芒和力度。像一把被精心打磨过的玉尺,衡量着逻辑与真理。
      他抬起头,目光投向发言席上那个身影。
      模糊的面孔,穿着统一的高一校服,身形清瘦挺拔。和他记忆中无数个模糊身影一样,缺乏辨识度。
      但是,这个声音,以及随着发言隐隐传来的、那缕极其清淡的墨香混合冷茶的信息素……
      谢景梵的眉头蹙了起来。
      又是他。
      那个广播站面试的常谷清。
      不对,不止。这个声音和信息素的组合,似乎……更早之前就出现过?在连廊?在办公室?
      几个模糊的、穿着校服的影子在他脑海里试图重叠,但面容依旧是一片混沌。唯有这个声音和这缕信息素,像黑暗中唯一的光标,清晰地指向同一个目标。
      他低头,在他的笔记本上另起一页写了“常谷清”这个名字,在名字后面画了一个小小的问号,然后又备注了“声音”、“信息素”。
      比赛继续进行。
      自由辩论环节,战场愈发激烈。
      反方二辩抓住网络暴力现象猛烈攻击:“请问对方辩友,当匿名成为施暴者的保护伞,导致一个个鲜活生命消逝时,你们还能心安理地谈论它的‘利’吗?”
      这个问题尖锐而充满情绪,直指核心。
      常谷清这方的二辩稍显迟疑,应对有些仓促。
      就在这时,常谷清从容不迫地接过了话头,他没有被对方的情绪带偏,眼神锐利如刀,语速平稳却带着强大的穿透力:
      “对方辩友,您的悲悯情怀令人动容,但请勿混淆概念。杀死人的,从来不是匿名性这把‘刀’,而是持刀行凶的‘人’,以及未能及时制止悲剧的‘社会监管体系’。我方从未否认匿名性可能被滥用,但这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完善的是法律、是技术监管、是公民媒介素养,而不是因噎废食,废除一个本身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工具。请问,因为菜刀能伤人,我们就要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吗?”
      他的反驳逻辑清晰,类比犀利,瞬间将对方营造的情绪化氛围拉回了理性辩论的轨道。那句“茹毛饮血”的反问,更是带着他特有的、冷静的毒舌风格,引得观众席上传来几声低低的惊叹和轻笑。
      谢景梵看着那个在辩论场上光芒四射、言辞犀利的Omega学弟,手中的笔无意识地在纸上停顿了。
      这个常谷清……和他之前模糊印象里那个在连廊抱着书似乎有些无措、在办公室走廊叫住他问路、在广播站面试时沉稳应答的形象,似乎有些……对不上号。
      此刻的他,像一把出了鞘的剑,寒光凛冽,锋芒毕露。那种敏锐的思维、快速的反应、以及精准打击对方逻辑弱点的能力,让谢景梵感到一种……类似于解开一道精妙物理难题时的纯粹欣赏。
      他甚至能感觉到,对方在激烈辩论时,那墨香冷茶的信息素似乎也带上了一丝微苦的锐气,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和辨识度。
      这很有趣。谢景梵想。
      一个信息素如此清冷沉静的人,竟然拥有这样犀利的语言逻辑和临场爆发力。这种反差,打破了他之前对“Omega辩手”可能过于感性或柔和的刻板预期。
      比赛结束的铃声响起。常谷清所在的小组凭借扎实的立论和他在自由辩论中几次关键性的力挽狂澜,再次成功晋级下一轮。
      常谷清微微松了口气,和队友们简单击掌庆祝后,便低头整理自己的东西,依旧刻意回避着评委席的方向。他能感觉到背后有一道存在感极强的目光,但他不想去确认,也不想再产生任何不必要的期待和情绪波动。
      谢景梵看着那个迅速收拾好东西、似乎想要尽快离开的模糊身影,手指轻轻敲了敲笔记本上那个带着问号的名字。
      常谷清。
      他记住了这个名字,记住了这个声音,也再次确认了这缕独特的信息素。
      但他依然无法将这个名字和一张清晰的面孔对应起来。
      他看着那抹清瘦的背影消失在录播室门口,心底那种“似乎总是遇到同一个人,但又无法确定”的困惑感,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因为对方在这次辩论赛中展现出的、与他之前零碎印象略有不同的锋芒,而变得更加具体和……耐人寻味起来。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景梵第一次,对一个“模糊”的同类,产生了一丝超出常规识别需求之外的、纯粹出于逻辑好奇的探究欲。虽然这探究欲,目前还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并且被他归因于“信息素与能力反差的罕见性分析”。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