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第十一章】
      程瑾随着郑明穿过一道廊庑,方才外部曹局的喧嚣人声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周遭瞬间安静下来。脚下是打磨光滑的青石板,两侧是排列整齐的木窗,偶有身着深绿、浅绯官袍的身影捧着文书卷宗沉默地匆匆而过,见到郑明,也只是微微颔首示意,目光在程瑾这个生面孔上短暂停留一瞬,便又移开。
      “程补阙,”郑明声音不高,恰好能让程瑾听清,语调平直,不带什么感情,“省中规矩,行止需静,非公务不得交头接耳。甲库重地,尤需谨慎。”
      “是,多谢郑录事提点。”程瑾低声应道,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被这肃穆的环境所吸引。这里的气息与外面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墨锭和淡淡防蛀药草的混合气味,沉静中自有一种掌控朝廷枢机的威严。
      郑明不再多言,引着她来到一处独立的院落前,门楣上悬着“甲库”二字的匾额,两侧有低阶的守卫肃立。验过郑明的凭证,守卫放行。
      库内比想象中更为幽深,一排排高大的木架整齐排列,直抵屋顶,架上分门别类地插满了卷轴、册页,每一摞都挂着小小的木牌,以端正的楷书写明内容与年份。几名身着青色官袍的令史、书令史正安静地踩着梯子,或搬运,或查找,动作轻捷,几乎不发出声响。
      “程补阙初来,按侍中吩咐,需先通读去岁至今的诏敕存档与重要奏抄。”郑明走到一架标注着“明启元年敕书”的木架前,取下一厚摞装订成册的文档,“便从这里开始吧。阅时需留意几个关节:诏敕由何部门奏请,中书省草拟时有无增删,陛下朱批是何意见,我门下省审核时有无封驳或签注意见,最终颁行时又是何种措辞。此中细微差别,皆是学问。”
      他将文档放在靠窗一处空置的案几上:“此乃近三月敕书副本,程补阙可在此静心翻阅。库中文档不得携出,不得污损,不得私自抄录。阅毕放回原处即可。若有疑问……”他顿了顿,“可先自行思索,若实在不解,可来问我。我通常在廊下西首第二间值房。”
      “有劳郑录事。”程瑾再次躬身。
      郑明点了点头,不再多言,转身离去,留下程瑾一人在这浩瀚的文书海洋中。
      她深吸一口气,在案几后跪坐下来,调整了一下呼吸,才郑重地翻开第一册文档。
      起初,映入眼帘的只是密密麻麻的工楷字迹,各种官署名称、官职、地名、律令术语扑面而来,令人头晕目眩。她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阅读。
      方一展卷,她便察觉奏疏写作自有法度,其精要在于格范之中尽陈其事、极尽其理。她注意到每份文书都遵循着严谨的格式:开头必是“臣某言”或“某某官臣某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的固定程式;继而以“臣闻”“伏惟”等语破题,引出论述;正文则层次分明,论据扎实;最后以“谨陈以闻”“伏候敕旨”作结,并署明官职姓名。这套规范既彰显礼制,更确保政务运转的清晰高效。
      然而,比这固定格式更引她深思的,是朱墨笔迹在不同衙署间的流转往复。她自幼所读的《通典》之中,皆明载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之权责,各有所司,互为配合与牵制。此刻,那些刻板的条文,正随着眼前一份份敕书奏抄上的批注与印鉴,变得鲜活起来。
      她看到一份关于调整河东道盐价的敕书草稿。
      中书舍人的初拟行文慷慨激昂,力陈旧制之弊。
      而到了中书侍郎审核的那一页,旁边用细笔批注:“盐价事关民生,骤变恐引动荡,宜添‘令户部遣使巡按,视各州情况分等第徐徐图之’等字句。”语气变得谨慎务实。
      最终皇帝在“可”字旁边,又朱批追加了一句:“仍须严防奸商借机囤积,巡察使当负其责。”
      她又翻到一份关于某宗室郡王请求增加封户的奏请。
      中书省直接拟了驳回的敕稿,理由是“祖制不可逾”。
      但这份敕稿,门下省作批:“驳回固是正理,然其请增之由,乃因去岁封地水灾,租调减收,府库不充。若全然不顾,恐失亲亲之道。拟请于常例赏赐外,另拨粮帛赈济,以示体恤。”
      后面竟有皇帝的批复:“善。依此意改拟。”
      程瑾心中一动,这看似简单的驳回背后,竟有如此周全的考量。门下省不仅是“封驳”,更是“补阙”,在否定不当请求的同时,提供了更妥善的解决方案。
      她也看到了被彻底“封还”的案例。
      那是一份关于在关中地区广征民夫兴修水利的敕书,规模宏大,言辞迫切。
      但在门下省的审核意见上,给事中罗列了三条强有力的反对理由:
      一是当前正值春耕,征发民夫必误农时;
      二是库帑是否足以支撑如此大役,未见度支司核算;
      三是工程利弊,未见工部详细勘验图说。
      最后直言:“三事未明,恐成劳民伤财之举,臣不敢署敕,谨以封还。”
      后面没有皇帝的批复,只有中书省收到封还文书后的签收记录。
      这份轰轰烈烈的敕书,就此戛然而止。
      程瑾看得手心微微出汗。她真切地感受到,在这无声的文书往来中,蕴含着何等巨大的力量。一笔一划,都可能决定着万千百姓的福祉,影响着国家的安稳。
      她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继续翻阅。除了诏敕,她也开始看一些重要的“奏抄”。
      那是地方州府或中央各部上呈皇帝、并需经门下省审核的汇报。
      她看到某州刺史汇报剿匪成功的奏抄,门下省在审核其请功名单时,细的斩心地发现其中一名队正获数目与兵部存档的常规记录有细微出入,便批注:“请核此人前后功绩,勿使冒滥,亦勿使遗漏。”
      一份去岁冬日汴州关于漕运阻滞的急报后面,附着给事中拟定的处理意见:“请速遣能吏前往督导,并令沿途州县协力疏浚,限旬日内报结果。”
      不知过了多久,库房内光线渐暗,一名书令史悄无声息地过来点燃了墙角的油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