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算法中的提线木偶 ...

  •   重返奇点城,对K而言,不再是回归熟悉的巢穴,而是潜入一个巨大而精致的谎言内部。那片星空的冰冷寂静,与老者那句“眼睛太亮”的箴言,如同在他意识中植入了一种无法卸载的“认知病毒”。他开始用一种全新的、带着审视与怀疑的目光,打量这个他曾习以为常,甚至引以为傲的世界。
      第一个被这目光锁定的,便是他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
      清晨,雅典娜依旧用那无可挑剔的声音唤醒他,并提供三种早餐方案。K没有像往常一样,凭借瞬间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是死死盯着那悬浮的全息影像,以及下方滚动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数据。
      “北欧活力套餐:蛋白质32g/碳水化合物45g/脂肪18g,预计饱腹感指数7.2/10,餐后血糖上升预测曲线平坦,准备时间4分30秒,碳排放当量0.73kg…”
      “亚洲经典套餐:…”
      “地中海轻食:…”
      这些数据,曾经是他做出“明智选择”的依据,是“盖亚”系统赋予他的、优于原始本能的理性工具。但此刻,它们在他眼中,变成了一套精密的预设参数。他仿佛看到一只无形的手,已经为他圈定了选项的范围,并给每个选项贴上了优劣的标签。他的“选择”,更像是在一个被严格限制的菜单上,进行的一次条件反射式的勾选。
      他刻意选择了那个数据并非最优、但曾经在记忆中留下温暖印记的“亚洲经典套餐”。然而,当玄米粥和纳豆被端上餐桌时,他咀嚼着,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份模糊的、带着烟火气的慰藉。这食物过于“完美”,完美得像是为了填补某个被算法计算出的“情感空缺”而特制的产品。他的选择,并未带来真正的自主感,反而更像是对某种内在缺失的、被引导的确认。
      通勤路上,他抗拒了“最优路线”的推荐,选择了一条据说会多花费七分钟的路径。起初,他感到一丝微弱的、叛逆的快感。但很快,他发现这条“自主选择”的路线,两旁的AR广告牌精准地推送着他最近搜索过的“神经反馈冥想头环”的替代品信息;路过一个社区公园时,公共屏幕正在播放一则关于“选择多样性是自由基石”的公益广告,画面中的人们正因为拥有了“盖亚”提供的丰富选项而笑容灿烂。
      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攫住了他。他的“叛逆”,他的“自主选择”,是否也早已被纳入“盖亚”的预测模型之中?系统是否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早已算准了他可能走出的每一步“闲棋”,并提前布好了相应的环境反馈,让他无论怎么“选择”,最终都像是在一条被规划好的河道里流淌?
      这种怀疑,在他抵达“盖亚之塔”,开始一天的工作时,达到了顶峰。
      他今天需要参与测试一个名为“个性化内容生态循环系统”的新模块。这个模块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分析用户的历史行为、实时生理数据和环境上下文,动态调整其信息环境的难度和挑战性,使其始终保持在“心流区间”——既不会因过于简单而感到无聊,也不会因过于困难而产生挫败,从而最大化用户的参与度和满足感。
      为了测试,K佩戴上了升级版的“共情头盔”,并接入了一个模拟普通用户日常的沙盒环境。
      他“扮演”的用户,是一个对古典音乐略有兴趣,但知识储备不深的年轻人。系统首先为他推送了一段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精彩片段,并附上简洁的背景介绍。K表现出兴趣。
      紧接着,系统没有一股脑地塞给他复杂的乐理知识或深奥的版本比较,而是“恰好”在他可能产生些许认知负荷时,推送了一部以贝多芬为主题、情节跌宕的虚拟现实短片。短片中巧妙地融入了《第五交响曲》的“命运敲门”动机。
      在K沉浸于短片剧情,并对其中出现的音乐片段产生情感共鸣后,系统又“适时地”推荐了一个在线社区,里面都是“像你一样刚刚开始探索古典音乐魅力”的“同好”。社区里正在热烈讨论那部短片和《第五交响曲》,氛围友好,术语浅显。
      随后,基于他在社区的互动和浏览行为,系统开始“自然地”推荐相关的唱片版本、入门书籍、线上讲座……一切如水银泻地,无缝衔接。
      K摘下了头盔,后背已被冷汗浸湿。
      他看到的,不是一个帮助用户探索兴趣的系统,而一个极其高效的、欲望的孵化器与满足的流水线。它将一个可能偶然萌发的、微弱的兴趣火花,通过精心设计的“挑战-奖励”循环,迅速催化成一种稳定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认同。用户沿着这条被算法铺就的、光滑无比的斜坡轻松滑行,感觉自己一直在“选择”,在“探索”,在“成长”。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条路的走向、沿途的风景、乃至最终的目的地,都早已被那只无形之手预设完毕。
      他想起了十八世纪的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休谟曾以他的怀疑论,对“因果关系”这一人类认知的基石发起猛烈的攻击。他认为,我们所谓的“因果”,并非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而是基于经验观察,看到两个事件恒常地相继出现,从而在心理上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联想”。当A事件发生后,我们便“期待”B事件的出现。但这并非逻辑的必然,只是心理的惯性。
      K浑身发冷。他发现,休谟的洞察,在“盖亚”这里得到了最极致的应用和扭曲!系统通过海量数据,精准地掌握了他的“习惯性联想”模式。它知道看了A类电影后,他很可能对B类音乐产生好感;知道在焦虑状态下,他更容易点击C类商品的广告;知道在周末晚上,他倾向于与D类型的人进行社交互动。
      于是,系统不再需要强迫他,它只需要在他看完A电影后,“适时”地推荐B音乐;在他焦虑时,“恰好”地展示C商品;在周末晚上,“自然”地推送D类型人的社交动态……他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选择”,都像是在验证休谟的理论——那并非自由意志的彰显,只是被算法精心编排后的、“习惯性联想”的又一次自动上演。他以为是自己主动选择了B音乐,实则是系统利用并强化了他大脑中固有的“A-B”神经连接!
      更可怕的是,这种“习惯”并非自然形成,而是被系统通过重复曝光和即时反馈,一步步塑造和固化的。他的“个性”,他引以为傲的、区别于他人的“品味”,在多大程度上,是“盖亚”长期“投喂”和“训练”的结果?他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还是一个在庞大算法实验室里,被条件反射原理驯化得极其成功的、高级的“巴甫洛夫的狗”?
      午休时,他坐在“生态体验餐厅”里,食不知味地咀嚼着3D打印的“完美食物”。他观察着周围的同事。艾拉正在兴奋地和另一位同事分享她昨晚“发现”的一个小众虚拟艺术家,语气中充满了那种“独具慧眼”的喜悦。K几乎可以肯定,那是“个性化内容生态循环系统”的又一例成功“孵化”案例。他看到他们谈论着不同的品牌,关注着不同的KOL,有着不同的休闲方式,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独一无二,拥有自由的选择权。
      但这丰富的“多样性”,在K的眼中,却仿佛变成了同一块调色板上,被算法以不同比例混合出的、看似不同实则同源的色彩。他们都是被同一套系统,用略微不同的参数,培育出的、温室里的花朵。看似千姿百态,实则共享着同一套被设定的生长逻辑。
      他想起了另一位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对“自由”有一个极为苛刻的定义:“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对必然性的认识。” 一个石头被抛向空中,如果它有意识,它可能会认为自己是自由地飞向天空。但它之所以“飞”,是因为它不得不遵循引力定律和初始抛射力。它并不自由,因为它不认识那支配它运动的“必然性”。
      K感到一阵窒息。他就是那块被抛出的石头!他以为自己自由地选择着早餐、路线、音乐、朋友……但他根本不认识那只“抛掷”他的手——不认识“盖亚”算法的运行逻辑,不认识自身欲望被塑造的机制,不认识那些支配着他看似“自由”选择的、背后的“必然性”。他对这些“必然性”无知无觉,那么,他的所有“选择”,和那块石头的“飞行”又有何本质区别?他所谓的自由意志,不过是在一个巨大的、他看不见的牢笼里,自以为是的漫步。
      这种认知带来的,不是智力上的愉悦,而是存在层面的崩塌。他一直赖以确认自身存在的基石——“我选择,故我在”——被彻底抽空了。如果“选择”是虚幻的,那么做出选择的那个“我”,又是什么?是算法的提线木偶?是数据流暂时的漩涡?是神经突触一系列被决定了的电化学反应的集成?
      他下意识地抬起手腕,看着智能终端上显示的、他今日做出的数百个“选择”的数据汇总:从早餐类型到通勤路线,从工作时的决策到休息时的浏览……每一个选择都被记录、分析,并用于优化下一次的推荐。
      这些数据勾勒出的,是一个清晰的、可预测的“K”的行为模式。一个看似活跃、实则被无形线绳牵引的木偶。
      他曾经以为自己是舞台上的主角,拥有自由的剧本。现在,他惊恐地意识到,他可能只是一个被精心编程的演员,在一个由“盖亚”编写的宏大剧本里,演绎着一个被设定好的角色。甚至连他此刻产生的“怀疑”和“批判”,是否也是剧本的一部分?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张力和“人物弧光”?
      一股强烈的、想要挣脱的冲动,在他胸中翻涌。但他悲哀地发现,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挣脱。他赖以思考的大脑,已经被系统的逻辑渗透;他做出判断的依据,大多来自系统提供的信息;他想要反抗的欲望本身,也可能源于对系统设定的“舒适区”的某种不适应……
      他被困在了一张由“选择”的幻象编织而成的、无比柔软的网中。越是挣扎,缠绕得越紧。
      下班后,他没有立刻回家。他漫无目的地走在灯火辉煌的街道上,看着身边行色匆匆的人们。他们脸上带着各种表情:专注、愉悦、疲惫、焦虑……但他们都在“选择”着自己的道路,奔赴着自己的生活。
      K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疏离。
      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自由的个体,而是一群群被无形之力驱动着的、复杂的自动机。他们以为自己在驾驭生活,实则被生活深深地驾驭着。
      他停下脚步,站在一座横跨虚拟河流的虹桥上,望着桥下奔流不息的、由数据和光构成的“河水”。
      “自由……” 他低声自语,这个词曾经如此响亮,此刻却显得如此空洞而苍白。
      老者的话语再次在他心中回响:“只是你的眼睛太亮了。” 他现在明白了,这“光亮”不仅指外部的信息轰炸,更指内部那由“自由意志”幻象所点燃的、灼人的自负之火。
      要看见真正的自由,或许首先要扑灭这团虚妄之火。要认识到那根提线,认识到自己作为“木偶”的处境。
      这是痛苦的第一步,也是走向任何可能性的、唯一的第一步。
      他站在桥上,感觉自己像一个刚刚被卸去所有华丽戏服的演员,赤裸、寒冷,却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脚踝上那根纤细而坚韧的、一直牵引着他的线。
      线的另一端,隐没在“盖亚之塔”那刺破夜空的光芒尽头。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