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第十章戌光长明?? ...

  •   嘉梁的阳光,终于挣脱了云层的束缚,铺天盖地地洒下来。
      灾后的古城像被重新洗过一遍,青石板路被冲刷得发亮,倒映着蓝天白云与两侧的粉墙青瓦。藏式碉楼的赭红墙体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檐角的牦牛角风铃叮当作响,不再是暴雨中的悲怆,而是带着新生的明快。三江汇流的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垂柳抽出新绿,枝条垂到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偶尔有鱼儿跃出,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芒。
      街巷里恢复了往日的喧嚣。藏族阿妈背着背篓,里面装满了新鲜的酥油和糌粑,嘴里哼着悠扬的藏歌;汉族商贩推着小车,叫卖着刚出炉的青稞饼和麻花,香气弥漫在街巷里;孩子们穿着鲜艳的衣服,在青石板路上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得像银铃。经堂前的玛尼堆被重新堆起,刻着经文的石块整齐排列,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祈福的声音与商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鲜活的藏汉共生图景。
      马向东的家,院子里的格桑花在阳光下开得格外绚烂,粉的、紫的、白的,像一张张笑脸。马建国坐在院中的竹椅上,后背的绷带已经拆除,只留下一道浅浅的疤痕。他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是马向东昨晚口述、他记录下来的长津湖故事,字里行间,满是血泪与坚守。
      马向东坐在一旁,穿着那件干净的藏青色中山装,胸前的 “抗美援朝纪念章” 和 “剿匪英雄” 军功章并排别着,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他的眼神平静而柔和,没有了往日的沉郁,也没有了讲述功勋章秘密时的悲痛,只剩下一种历经风雨后的释然与安宁。后背的伤口已经愈合得差不多了,只是偶尔还会隐隐作痛,但他已经不在乎了 —— 那些伤痛,和心里的释然相比,早已微不足道。
      “爸,都准备好了。” 马建国合上笔记本,轻声说道,“李会长已经跟学校联系好了,四年级的四个班,在大礼堂集合,孩子们都等着呢。”
      马向东点了点头,却没有立刻起身。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的雪山,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犹豫。这些天,他一直在想,该给孩子们讲些什么。讲长津湖的严寒?讲凝固□□的恐怖?讲战友们的牺牲?他怕吓到孩子们,怕那些血腥的记忆,会在他们纯净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可他又知道,孩子们需要知道这些,需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爸,别担心。” 马建国看出了他的犹豫,“您不用讲太多大道理,也不用讲太残酷的细节。就讲讲您和战友们的故事,讲讲你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家园的热爱。孩子们会懂的。”
      马向东转过头,看着儿子,缓缓点了点头。他想起了赵班长的嘱托,想起了扎西爷爷的坚守,想起了马远眼里的崇拜。他知道,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讲课,是传承,是责任,是把那些牺牲的战友的故事,把那段不该被忘记的历史,传递给下一代。
      “走吧。” 马向东站起身,腰背依旧挺直,像一座巍峨的雪山。
      马建国扶着他,父子俩缓缓走出院子,朝着古城中心的小学走去。
      嘉梁县小学,是一座藏汉结合风格的建筑。红色的教学楼前,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旁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 “民族团结,共建家园” 八个大字。校园里的樱花树开得正盛,粉白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像雪花一样,落在孩子们的头发上、肩膀上。教室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与校园里的鸟鸣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已经在学校门口等候,身边还跟着陈桂兰、王铁牛等几位戌光志愿者。他们都穿着干净的衣服,胸前别着 “戌光” 徽章,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老班长,您来了!” □□快步迎上来,“孩子们都已经在大礼堂等着了,一个个都特别期待。”
      马向东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大礼堂的方向。透过窗户,他能看到里面坐满了孩子,一个个穿着整齐的校服,小脸上满是好奇与期待。他的心里,突然有些紧张,像当年第一次上战场时那样,手心微微出汗。
      “老班长,别紧张。” 陈桂兰笑着说,“您就把孩子们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随便讲讲就行。”
      马向东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讲,他的战友们,赵班长、王小虎、张强,还有那些没能回来的英雄们,都在陪着他。
      大礼堂里,掌声雷动。当马向东在马建国的陪同下走进来的时候,孩子们都齐刷刷地站起来,眼里满是崇敬。他们虽然年纪小,但都听老师说过,这位老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英雄,是守护古城的英雄。
      马向东走到讲台前,缓缓转过身,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孩子们的眼睛清澈得像雪山融水,没有一丝杂质,充满了好奇与纯真。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全场,心里的紧张渐渐消散,只剩下一种平静的坚定。
      马建国帮他接过话筒,轻声说:“爸,开始吧。”
      马向东接过话筒,他的手指有些颤抖,不是因为紧张,是因为激动。他顿了顿,声音低沉而缓慢,像在讲述一个遥远而珍贵的故事:“孩子们,我叫马向东,今年八十九岁了。今天,我想给你们讲讲,我年轻的时候,在长津湖的故事。”
      “那是 1950 年的冬天,比嘉梁的冬天冷得多,零下四十度,冷得能把人的眼泪冻成冰。” 他的声音带着长津湖的寒意,却又透着一股温暖的力量,“我们连队,一百多个人,趴在雪地里,潜伏了三天三夜。我们穿着单薄的棉衣,没有棉鞋,没有手套,饿了,就啃一口冻得硬邦邦的炒米;渴了,就抓一把雪塞进嘴里。”
      孩子们睁大了眼睛,听得入了神。他们从来没有想过,会有这么冷的冬天,会有这么苦的生活。有的孩子下意识地裹紧了身上的校服,仿佛感受到了那种深入骨髓的严寒。
      “我们趴在雪地里,一动也不能动。” 马向东的目光望向远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冰天雪地的战场,“身边的战友,有的冻得失去了知觉,有的冻掉了脚趾,可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互相鼓励着,用体温温暖着彼此。我的班长赵叔叔,把他的棉衣脱下来,盖在我身上,他说,‘向东,你还年轻,要活下去,替我们看看新中国’。”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目光里满是怀念。“第三天夜里,天特别黑,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雪下得很大,把我们的身体都埋住了。赵班长说,‘大家别怕,我们一起唱歌吧,唱《义勇军进行曲》,唱着歌,就不冷了’。”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马向东轻轻哼唱起来,声音沙哑,却异常坚定。
      台下的孩子们,也跟着轻轻哼唱起来。稚嫩的歌声,与马向东沙哑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大礼堂里,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马建国的眼睛红了,□□、陈桂兰他们,也悄悄擦着眼泪。
      “唱着唱着,我们就不觉得冷了,也不觉得害怕了。” 马向东的声音渐渐平静下来,“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守住阵地,一定要把敌人赶出去,一定要让祖国的孩子们,再也不用过这样的苦日子,再也不用经历战争的残酷。”
      “第四天清晨,总攻开始了。冲锋号吹响的那一刻,我们像猛虎一样从雪地里冲了出去。” 他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激动,“枪声、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我们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为和平而战。”
      “可是,战争是残酷的。” 他的声音又沉了下去,带着深深的悲痛,“我的很多战友,都牺牲在了战场上。赵班长,那个把棉衣让给我的赵叔叔,为了救我,被敌人的凝固□□烧死了。他最后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向东,替我看看新中国,替我看看,孩子们都能吃饱穿暖,能上学读书’。”
      大礼堂里一片寂静,只有马向东的声音在回荡。孩子们的眼睛里都蓄满了泪水,有的孩子忍不住哭了出来。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战争的残酷,不能完全明白牺牲的意义,但他们从这位老人的讲述中,感受到了一种坚韧的力量,一种忠诚的力量,一种爱的力量。
      “孩子们,” 马向东的目光重新落在孩子们身上,眼神里满是温柔与期盼,“我和我的战友们,用青春和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你们现在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能在阳光下追逐嬉戏,能吃饱穿暖,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们当年拼命想要守护的东西。”
      “和平,不是天生就有的,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家园,不是永远安宁的,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去守护的。”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我希望你们,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能记住那些为了和平而牺牲的英雄们,能做一个有担当、有信仰、有爱的人。”
      他顿了顿,轻声说:“这就是我今天想给你们讲的,没有太多大道理,只有我和我的战友们,对和平与家园最朴素的理解。”
      话音刚落,大礼堂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孩子们都站起来,用力地鼓着掌,掌声里满是敬佩与感动。有的孩子一边鼓掌,一边擦着眼泪,眼神里满是坚定。
      马建国走上前,扶住马向东,轻声说:“爸,您讲得太好了。”
      马向东笑了笑,眼里满是欣慰。他知道,他做到了,他把战友们的故事,把那段历史,传递给了下一代。
      下课铃响了,孩子们排着队,依依不舍地走出大礼堂。很多孩子都围到马向东身边,叽叽喳喳地问着问题。
      “马爷爷,长津湖的雪真的有那么冷吗?”
      “马爷爷,您的战友们都很勇敢对不对?”
      “马爷爷,您现在还会想他们吗?”
      马向东耐心地回答着孩子们的问题,脸上带着温柔的笑容。就在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挣脱妈妈的手,跑到马向东面前,仰着小小的脑袋,睁着清澈的大眼睛,认真地问:“马爷爷,您当年在战场上,害怕过吗?”
      这个问题,像一颗石子,投进了马向东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他愣了一下,脑海里瞬间闪过长津湖的炮火、凝固□□的火焰、战友们倒下的身影。他想起了当年趴在雪地里的恐惧,想起了看到赵班长被烧死时的绝望,想起了泥石流中面对巨石的心悸。
      他缓缓蹲下身,与小女孩平视。小女孩的眼睛清澈得像雪山融水,里面没有一丝杂质,只有纯粹的好奇与关切。马向东看着那双眼睛,认真地说:“孩子,害怕是人的本能。当年在战场上,我害怕过,害怕冰冷的子弹,害怕燃烧的□□,害怕再也见不到我的战友,害怕再也回不到我的祖国。”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更加坚定:“但是,孩子,害怕并不可怕。因为在我们的心里,有比害怕更重要的东西 —— 责任和信仰。责任,让我们知道,我们肩上扛着祖国的安危,扛着人民的期望;信仰,让我们知道,我们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正义的,是值得的。这些东西,能让我们战胜害怕,能让我们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毫不退缩。”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用彩纸折的小星星,递到马向东手里:“马爷爷,这颗星星送给您。它像您胸前的勋章一样亮,像您说的信仰一样,永远不会熄灭。”
      马向东接过小星星,紧紧攥在手里。彩纸的温度,透过掌心,传递到他的心里,温暖而坚定。他看着小女孩,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谢谢你,孩子。这颗星星,爷爷会好好珍藏。”
      小女孩笑了,露出了两颗小小的虎牙,转身跑回妈妈身边,还不忘回头对马向东挥了挥手:“马爷爷再见!我以后也要做一个有责任、有信仰的人!”
      马向东站起身,看着小女孩的背影,心里充满了感动。他知道,那颗小小的星星,不仅仅是一份礼物,更是一种传承,一种希望。
      走出大礼堂,阳光正好。温暖的阳光洒在马向东身上,胸前的功勋章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穿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烽火岁月,照亮了灾后重生的古城,也照亮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那光芒,不仅属于过去的英雄,也属于当下的坚守,更属于未来的希望。
      马建国、□□他们跟在马向东身后,脸上都带着欣慰的笑容。校园里的樱花树,花瓣随风飘落,落在他们的头发上、肩膀上,像一场浪漫的花瓣雨。
      “老班长,您今天讲得太好了。” □□感慨地说,“那些孩子,肯定一辈子都忘不了您讲的故事,忘不了您说的责任与信仰。”
      “是啊,老班长。” 陈桂兰也说道,“您不仅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历史课,更给他们上了一堂人生课。”
      马向东笑了笑,没有说话。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的雪山,望向古城的街巷,望向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他知道,他的故事,战友们的故事,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会像这阳光一样,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永远温暖着这里的人们。
      走出校门,街道上依旧热闹。藏族阿妈看到马向东,笑着对他点头致意;汉族商贩递给他一块刚出炉的青稞饼,说:“马老班长,尝尝,热乎的!”;孩子们看到他胸前的勋章,都围过来,仰着脑袋看,眼里满是崇拜。
      马向东一一回应着,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知道,这就是他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这就是他们用热血换来的和平。平凡而安宁,温暖而幸福。
      回到老年人协会的院落,三十位戌光志愿者都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们穿着整齐的衣服,胸前别着 “戌光” 徽章,脸上带着期待的笑容。院子上空,“戌光志愿者” 的旗帜迎风飘扬,红色的旗帜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老班长,您回来了!” 志愿者们齐声喊道,声音洪亮。
      马向东点了点头,走到院落中央。他看着眼前的老战友们,看着他们鬓角的白发,看着他们脸上的皱纹,看着他们眼里的坚定,心里充满了感慨。这些老人,都是从战场上走下来的英雄,都是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一辈子的功臣。如今,他们虽然老了,却依旧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为守护古城、帮助他人而努力着。
      “同志们,” 马向东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天,我去小学给孩子们讲课,看到那些孩子,我想起了我们当年的样子,想起了我们的战友。我突然明白,我们的牺牲,我们的坚守,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守护的,是他们的未来;我们传承的,是责任与信仰。”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戌光志愿者’的使命,不仅仅是救援,不仅仅是帮助他人,更是传承。传承历史,传承精神,传承责任与信仰。让我们的下一代,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那段历史,永远记住那些英雄,永远做一个有担当、有信仰、有爱的人。”
      “好!” 志愿者们齐声应答,声音震耳欲聋。
      □□走到马向东身边,举起手里的旗帜:“老班长说得对!从今天起,我们‘戌光志愿者’,不仅要继续做好救援、帮扶工作,还要组建‘戌光宣讲团’,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把我们的故事,把那段历史,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戌光的光芒,照亮每一个人的心灵!”
      “让戌光长明!” 志愿者们齐声喊道,声音里满是坚定与激昂。
      马向东看着眼前的一幕,看着飘扬的旗帜,看着老战友们坚定的眼神,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戌光志愿者” 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们的夕阳岁月,因为奉献与传承,而充满了朝阳般的生机;他们的生命,因为责任与信仰,而变得更加厚重与精彩。
      阳光洒满了整个院落,照亮了每一位老人的脸庞,照亮了他们胸前的勋章,照亮了飘扬的旗帜。檐角的风铃叮当作响,像是在为他们喝彩,像是在为戌光的长明而歌唱。
      马远从边关寄来了一封信,信里说,他在边关一切都好,他把曾祖父的故事,把 “戌光志愿者” 的故事,讲给了身边的战友们听。战友们都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像马向东他们一样,坚守岗位,守护好祖国的边疆。信的最后,马远说:“太爷爷,您放心,戌光的光芒,会永远照亮边关,照亮每一个需要守护的地方。”
      马向东把信读给大家听,老战友们都露出了骄傲的笑容。他们知道,戌光的精神,已经传递到了下一代,传递到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嘉梁的阳光,依旧温暖而明亮。古城的街巷,依旧热闹而安宁。老年人协会的院落里,“戌光志愿者” 的旗帜,在风中高高飘扬。三十位老兵,像三十棵挺拔的青松,坚守在这片他们热爱的土地上。他们的故事,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是一曲英雄的赞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马向东站在院落中央,胸前的功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他的目光望向远方的雪山,望向湛蓝的天空,望向充满希望的未来。他知道,戌光的光芒,永远不会熄灭。它会像雪山一样永恒,像江河一样不息,像阳光一样温暖,照亮过去,照亮当下,照亮未来的每一个日子。
      因为,戌光长明,明在传承,明在坚守,明在每一个平凡人心中的责任与爱。而这份责任与爱,会像一颗火种,永远燃烧,永远传递,永远照亮着这片土地,照亮着每一个守护家园的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