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二章雪山下的功勋章 ...


  •   嘉梁的河,是带着温度的。
      它从念青唐古拉雪山的裙裾间蜿蜒而来,绕过古城青瓦粉墙的檐角,在马向东家的院墙外静静流淌,像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着这片被阳光偏爱的土地。河水是冰川融水的清冽,却被高原正午的阳光晒得暖烘烘的,泛着粼粼的波光,像撒了一把碎金,随着水流轻轻晃动,晃得人眼晕。河岸边的垂柳已经抽芽,嫩绿色的枝条垂到水面上,被风拂得微微摇曳,偶尔有红尾鱼跃出水面,“扑通” 一声砸破镜面似的河面,溅起的水珠落在柳叶上,晶莹剔透,转瞬又滑入水中,恢复了午后的宁静。
      马向东的家,就在这条河的南岸,是一座临河而建的老院子。院子不大,却收拾得窗明几净,透着一股老兵特有的规整。藏式的石砌院墙下,种着几株格桑花,粉的、紫的、白的,开得热热闹闹,像一群围着院墙奔跑的孩子,带着不加修饰的鲜活。院门口的老槐树下,放着一把竹编的躺椅,椅背上还搭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领口磨出了毛边,却依旧平整,那是马向东平时晒太阳、择菜的地方,竹椅的扶手上,被岁月磨出了两道深深的凹痕,是他常年搁手的痕迹。
      堂屋的门虚掩着,推开门时,门轴发出 “吱呀” 一声轻响,像老人的叹息。一股混合着酥油的醇厚、檀香的清冽与旧木头的温润的味道扑面而来,钻进鼻腔,带着岁月的厚重感。堂屋不大,陈设简单却整洁得一丝不苟。汉家样式的八仙桌摆放在正中,桌面被几代人的手掌磨得发亮,能清晰倒映出屋顶的穿斗木梁;桌子两旁是两把太师椅,椅背上雕着简单的松鹤延年花纹,刀法略显生涩,却是马向东年轻时刚从朝鲜回来,闲着无事亲手刻的,每一刀都透着一股子认真。
      堂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褪色的毛□□,画像被塑料薄膜小心翼翼地裹着,边角却依旧有些泛黄。画像两边贴着一副红纸黑字的对联,上联是 “保家卫国英雄志”,下联是 “守土安邦赤子心”,横批是 “国泰民安”—— 那是马建国 1976 年从唐山救援回来时,亲手写的,笔墨遒劲,至今还能看出当年的意气风发。
      画像下方,是一个深红色的木质柜子,柜子上了年岁,油漆已经剥落,露出底下浅棕色的木纹,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柜子正中,摆放着一个半尺见方的玻璃匣子,擦得一尘不染,连玻璃上的反光都透着一股子郑重,仿佛里面盛放的不是物件,而是一段不能亵渎的岁月。阳光从堂屋的木格窗棂照进来,斜斜落在玻璃匣子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照亮了里面静静躺着的几枚功勋章,金属的光泽在昏暗的堂屋里格外醒目。
      马向东推开堂屋的门,脚步有些蹒跚。救火时被燃烧的木梁蹭到的后背火辣辣地疼,每走一步,布料与伤口的摩擦都牵扯着神经,让他忍不住皱了皱眉,嘴角抿成一条坚毅的直线。他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站在柜子前,久久地凝视着那个玻璃匣子,眼神深邃得像高原上未化的冰湖,里面翻涌着无人能懂的波澜,像在望着一个遥远得触不可及的世界。
      马建国端着一杯热茶跟了进来,脚步放得极轻,生怕打扰到父亲的沉思。他把茶杯轻轻放在八仙桌上,杯底与桌面碰撞,发出一声细微的脆响。“爸,喝口茶暖暖身子。” 他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
      马向东没有回头,只是缓缓抬起手,伸向玻璃匣子。他的左手手指关节肿大,像老树枝桠一样微微蜷缩着,因为常年的风湿和当年冻伤的旧疾,手指活动起来有些僵硬,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不易察觉的吃力。他小心翼翼地拨开玻璃匣子的黄铜搭扣,“咔哒” 一声,清脆的响声在安静的堂屋里格外清晰,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匣子里铺着深红色的绒布,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四枚功勋章。最上面的一枚,是 “抗美援朝纪念章”,黄铜质地,边缘已经有些磨损,表面泛着一层温润的包浆,那是岁月与体温共同浸润的痕迹。勋章的正面,是志愿军战士的浮雕,戴着厚棉帽,握着步枪,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凝视着祖国的方向;背面刻着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八个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遒劲有力,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热血与坚定。
      马向东的手指轻轻拂过这枚勋章,冰凉的金属触感瞬间从指尖传来,像一道电流,击穿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隔阂,将他猛地拉回了那个炮火连天、冰雪覆盖的年代。
      1950 年,冬。长津湖。
      这里的雪,是黑色的。
      不是天空降下的、纯净无瑕的白雪,是被炮火熏黑、被鲜血染红,又在零下四十度的低温里冻结成冰的雪。踩在上面,脚下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啃咬着战士们冻得僵硬的骨头。马向东那时才十九岁,还是个脸上带着稚气的青年,嘴唇上刚冒出浅浅的胡茬,穿着单薄的棉衣,里面只有一件粗布衬衣,趴在雪地里,已经整整一夜了。
      他们连队的任务,是阻击向南逃窜的美军陆战一师。长津湖的气温低到了零下四十度,呼出的气息瞬间凝结成霜,挂在眉毛和胡须上,像结了一层白色的冰碴,把年轻的脸庞衬得格外苍白。棉衣里的棉花早就被汗水浸湿,又冻成了硬块,贴在身上,冷得像刀割,每一次呼吸,都能感觉到寒气顺着喉咙钻进肺里,带着针扎似的疼。
      马向东的脚已经失去了知觉,隔着单薄的胶鞋,他能感觉到雪地里的冰碴子正一点点钻进皮肤,冻得骨头都在发麻。他旁边躺着的是王小虎,一个才十七岁的四川娃,个子小小的,却总是笑眯眯的,眼睛像弯弯的月牙。出发前,王小虎偷偷塞给马向东一把炒米,用油纸包着,还带着体温。“班长,这是我妈炒的,香得很,” 他的声音带着浓浓的川味,压低了却依旧清脆,“等打完仗,我带你回我家,让我妈给你炒一大锅,管够!”
      马向东那时是班长,看着身边这个比自己还小两岁的弟弟,心里酸酸的。他拍了拍王小虎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好,等打完仗,咱一起回家,吃你妈炒的米。”
      可他没想到,这竟是王小虎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天亮时,美军的坦克轰隆隆地开了过来,履带碾过雪地,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在啃咬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机。冲锋号吹响的那一刻,马向东猛地从雪地里爬起来,举起步枪,大喊着冲了上去。冰冷的空气灌入喉咙,呛得他剧烈咳嗽,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
      枪林弹雨里,他看到王小虎冲在最前面,小小的身影在炮火中格外显眼。他挥舞着步枪,高喊着 “为了祖国”,声音清脆却坚定。突然,一颗炮弹落在了王小虎身边,“轰隆” 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硝烟瞬间吞噬了那个小小的身影。马向东眼睁睁地看着,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住,他想冲过去,却被身边的战友死死拉住:“班长,危险!不能去!”
      “放开我!” 马向东嘶吼着,声音里带着绝望的哭腔,他想挣脱战友的手,却被死死按住。炮火散去,他疯了一样冲过去,在一片焦黑的雪地里,找到了王小虎。他的身体已经被炮弹炸得不成样子,军装被炸烂,露出的皮肤沾满了血和雪,手里还紧紧攥着半把炒米,油纸已经被烧破,炒米混着血和雪,冻成了硬块,他的脸上依旧带着一丝浅浅的笑容,像是还在憧憬着回家的日子。
      马向东抱着王小虎冰冷的身体,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下掉,却在脸上瞬间冻结成冰,刺得皮肤生疼。他想喊,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胸口传来一阵阵撕裂般的疼痛,让他几乎窒息。那一刻,他才明白,战争不是课本里的文字,不是训练场上的模拟,是活生生的生命,在炮火中瞬间消散。
      那场战斗,打得异常惨烈。他们连队一百二十八人,最后活下来的只有三十七个。马向东的左脚大脚趾和二脚趾,就是在那场战斗中冻掉的。
      当时,他的脚已经完全失去了知觉,战友们把他从雪地里拖回来时,他的胶鞋已经和脚冻在了一起,撕都撕不开。军医拿着剪刀,皱着眉说:“班长,必须锯掉,不然会感染,危及生命。” 马向东死死地抓住床沿,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牙齿咬着嘴唇,咬出了血,却摇着头说:“不行!锯掉了脚,我怎么打仗?怎么替牺牲的战友报仇?怎么回家?”
      他硬是忍着剧痛,让军医把冻住的胶鞋一点点剪开,然后用雪搓,用战友们省下的烈酒擦。每一次擦拭,都像有无数根钢针在扎他的肉,疼得他浑身发抖,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却始终没有哼一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服,又冻成冰,反复折磨着他,可他只是死死地盯着王小虎留下的那半把炒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活下去,替战友们活下去,守好祖国的疆土。
      最后,他的左脚大脚趾和二脚趾还是没能保住,永远地留在了长津湖的雪地里。从那以后,马向东就变了。以前那个爱说爱笑、喜欢唱军歌的青年,变得沉默寡言,眼神里多了一份与年龄不符的沧桑和悲怆。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在雪地里冻僵的脸庞,那些炮火中倒下的身影,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冻伤,像长津湖的冰雪一样,冻结在他的灵魂深处,一碰就疼。
      “爸?爸您怎么了?”
      马建国的声音像一根细线,把马向东从遥远的回忆中拉了回来。他猛地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的手指已经紧紧攥住了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冰凉的勋章边缘已经嵌进了掌心,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渗出血丝。
      他缓缓松开手,将勋章小心翼翼地放回玻璃匣子里,轻轻合上盖子,动作轻柔得像在安放一件稀世珍宝。然后,他转过身,在太师椅上坐了下来,目光投向窗外,落在远处巍峨的雪山上,眼神变得更加深邃,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抗拒和疲惫。
      窗外,雪山巍峨,山顶覆盖着皑皑白雪,在阳光下泛着圣洁的光芒,像一尊沉默的守护神。山脚下,是嘉梁古城的青瓦粉墙,炊烟袅袅,一片祥和。河岸边,几个孩子正在追逐嬉戏,笑声清脆,像银铃一样,穿过窗户,钻进堂屋,与屋里的沉寂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他当年用生命守护的太平盛世,是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安宁岁月。可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他心里的伤口就会隐隐作痛 —— 那些牺牲的战友,王小虎、指导员、老张、小李…… 他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画面了,再也听不到孩子们的笑声了。
      马建国端着茶杯,走到父亲身边,把茶杯重新递到他手里:“爸,喝点茶吧,暖暖胃。”
      马向东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从指尖传来,顺着手臂蔓延到全身,稍微驱散了一些回忆带来的寒意。他喝了一口茶,是他最喜欢的酥油茶,带着淡淡的奶香和茶香,是马建国特意为他煮的,火候刚好,不浓不淡,是他习惯的味道。
      “爸,” 马建国犹豫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开口说道,“戌光志愿者下周要去城里的小学讲历史课,李会长说,想请您去给孩子们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讲讲您当年的经历。”
      马向东的手猛地一顿,茶杯里的酥油茶溅了出来,落在他的手背上,烫得他微微一缩。他没有说话,只是把茶杯放在八仙桌上,目光重新投向窗外的雪山,眼神变得更加凝重,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抗拒。
      马建国看出了父亲的心思,轻声说:“爸,我知道那些回忆对您来说很痛苦,像伤疤一样,碰一次疼一次。可是孩子们现在都不知道那段历史了,他们只知道玩手机、看动画片,不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您去讲讲,让他们知道,他们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英雄用生命换来的,让他们记住那些牺牲的英雄,不好吗?”
      “不好。” 马向东终于开口了,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木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那些事,太惨了,太血腥了,不能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还小,应该生活在阳光下,生活在快乐里,不应该被那些痛苦的记忆污染,不应该承受这些沉重的东西。”
      马建国看着父亲苍白的脸色,看着他眼角不自觉抽搐的肌肉,心里一阵发酸。他知道,父亲不是不想讲,而是不敢讲。那些痛苦的回忆,像一把锋利的刀,一直插在父亲的心里,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把刀,用沉默和回避包裹着它,生怕一不小心,就会被它再次刺伤,也怕这把刀会伤到别人。
      “爸,您还记得王小虎吗?” 马建国突然开口说道,声音很轻,却像一颗石子,精准地砸在了父亲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马向东的身体猛地一僵,脊背瞬间挺直,眼神瞬间变得凌厉起来,像被触碰到了最敏感的神经,带着一丝警惕和痛苦:“你提他干什么?”
      “我记得您以前跟我说过,王小虎牺牲的时候,才十七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让孩子们能安心读书,不用再受战争的苦。” 马建国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看着父亲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您现在去给孩子们讲故事,不就是在完成他的愿望吗?让孩子们记住他,记住像他一样的英雄,知道他们的牺牲不是没有意义的,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啊!”
      王小虎这三个字,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马向东心中尘封已久的闸门。那些被他刻意压抑、刻意遗忘的回忆,再次汹涌而来,像决堤的洪水,瞬间淹没了他。
      他想起了王小虎塞给他的那把炒米,带着母亲的温度,香得让人难忘;想起了他笑眯眯的脸庞,眼睛弯弯的,像藏区的月亮;想起了他在炮火中倒下的身影,小小的身躯里爆发出的巨大勇气;想起了他临死前还紧紧攥着的半把炒米,那是他对家的思念,对和平的渴望。
      他还想起了连队里的指导员,那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平时连鸡都不敢杀,却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抱着炸药包冲向敌人的坦克,大喊着 “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与敌人同归于尽;想起了炊事员老张,五十多岁的人了,跟着部队辗转千里,冒着炮火给战士们送热饭,却被流弹击中,倒在雪地里,手里还紧紧护着饭桶,米饭撒了一地,很快冻成了冰;想起了通信员小李,才十六岁,为了传递命令,在雪地里跑了几十里路,最后冻僵在雪地里,身体蜷缩成一团,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份染血的命令,字迹已经模糊,却依旧能辨认出 “坚守阵地” 四个字……
      这些名字,这些脸庞,像电影一样在他的脑海里闪过,每一个都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每一个都带着温暖的笑容,每一个都倒在了追求和平的路上。
      “他们都是英雄啊,爸!” 马建国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已经掉了下来,“他们不应该被忘记,他们的故事应该被永远流传下去,他们的精神应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记住!”
      马向东的眼睛湿润了,浑浊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却始终没有掉下来。他抬起头,望着窗外的雪山,嘴唇微微颤抖着,想说什么,却又说不出来。那些牺牲的战友,那些未了的心愿,那些对和平的期盼,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让他喘不过气。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从河边跑过,嘴里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歌声越飘越远,却像一颗石子,投进了马向东的心湖,激起了层层涟漪。他看着窗外追逐嬉戏的孩子,看着他们脸上纯真的笑容,看着他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突然意识到,自己守了一辈子的秘密,不是为了让那些英雄被遗忘,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可如果没有人知道幸福的来之不易,又怎么会懂得珍惜?
      那些痛苦的回忆,虽然刻骨铭心,但也是最珍贵的财富,是激励后人前进的动力。英雄的故事,不是用来让人悲伤的,是用来让人铭记的,是用来让人明白,今天的和平与安宁,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
      马向东缓缓站起身,走到柜子前,再次打开玻璃匣子。他拿起那枚抗美援朝纪念章,紧紧攥在手里。这一次,他没有感觉到冰凉的刺痛,反而感觉到了一股温暖的力量,从勋章里源源不断地传来,像战友们的嘱托,像雪山的祝福,像孩子们的歌声,支撑着他,鼓舞着他。
      “好,我去。”
      马向东的声音沙哑却坚定,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浪花。这三个字,耗尽了他积攒了半个多世纪的勇气,也解开了他心中缠绕了半生的枷锁。
      马建国愣住了,他没想到父亲会突然改变主意,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眼泪掉得更凶了:“爸,您…… 您同意了?”
      马向东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我去给孩子们讲故事,讲长津湖的雪,讲战友们的牺牲,讲我们为什么而战。我要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让他们记住那些英雄,永远不要忘记历史,永远不要辜负那些牺牲的人。”
      他顿了顿,又说:“我还要告诉他们,王小虎的故事,告诉他们,有一个十七岁的四川娃,用生命守护了他们现在的好日子。我要让他们知道,王小虎的愿望实现了,他们现在能安心读书、快乐生活,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马建国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他走上前,紧紧抱住父亲。马向东的身体有些僵硬,却还是缓缓抬起手,拍了拍儿子的后背,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那笑容很淡,却像冰雪初融的阳光,温暖而明亮,驱散了笼罩在他脸上多年的阴霾。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了敲门声,伴随着□□洪亮的声音:“老班长,在家吗?我来看看您!”
      马向东和马建国对视一眼,马向东用袖口擦了擦眼角的湿润,大声说:“进来吧!”
      □□推开门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王铁牛和陈桂兰。他们都是来探望马向东的,救火时看到老班长扑上去护着老人,都担心他受了重伤,心里一直惦记着。
      “老班长,您身体怎么样?后背的伤没事吧?” □□走到马向东面前,关切地问,伸手想看看他的后背,却被马向东拦住了。
      “没事,小伤而已,不碍事。” 马向东摆了摆手,举起手里的抗美援朝纪念章,眼神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李会长,你说的去小学讲课的事,我答应了。”
      □□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激动的笑容,声音都提高了几分:“太好了!老班长,有您去给孩子们讲课,一定能让他们深受教育!您可是真正上过战场、立过功的英雄,您的话,比书本上的文字管用一百倍!”
      王铁牛也跟着起哄,嗓门依旧粗得像砂纸:“老班长,您可得好好讲讲长津湖的故事,让那些孩子们知道,当年的志愿军有多英勇,让他们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别让他们忘了本!”
      陈桂兰看着马向东手里的勋章,眼睛也湿润了。她想起了自己当年护理过的那些伤员,想起了那些年轻的生命,心里一阵酸楚:“老班长,您是英雄,孩子们都应该向您学习,都应该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那些为了和平牺牲的英雄们。”
      马向东笑了笑,把勋章放回玻璃匣子里,轻声说:“我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我只是一个幸存者,一个替他们活着、替他们讲故事的人。”
      阳光透过堂屋的窗棂,照在玻璃匣子里的功勋章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那光芒,像长津湖夜晚的星光,像战友们临终前的眼神,像雪山之巅的日出,照亮了马向东的脸庞,也照亮了整个堂屋,驱散了所有的阴霾与沉寂。
      窗外,雪山巍峨,河水潺潺,孩子们的笑声依旧清脆。马向东知道,他即将踏上的,是另一场战斗 —— 一场传承历史、守护未来的战斗。这场战斗,没有炮火,没有硝烟,没有牺牲,却同样重要,甚至更加艰难。它需要勇气,需要坦诚,需要把自己最痛苦的回忆,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需要把英雄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他的脚步或许已经蹒跚,他的身体或许已经衰老,他的手指或许已经僵硬,但他的精神,依旧像年轻时那样坚定;他的信仰,依旧像雪山那样永恒;他心中的光,依旧像功勋章那样耀眼。
      雪山下的功勋章,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传承。它见证了过去的苦难与辉煌,记录了英雄的牺牲与坚守,也将照亮未来的道路与希望。它告诉后人:和平从来不是免费的,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从来不能遗忘,是英雄的精神支撑着民族的前行;传承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是每一个幸存者的责任与使命。
      马向东望着窗外的雪山,心里默默念着:“战友们,放心吧,我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现在很好;我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现在很安宁。我会让孩子们记住你们,记住那段历史,让你们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像这座雪山一样,永恒不朽。”
      风从院门外吹进来,带着格桑花的清香,吹动了墙上的对联,也吹动了马向东鬓角的白发。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像雪山之巅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