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中) ...
-
一九六五年的夏天,梧桐叶被太阳烤得碧绿。上午热腾腾地冒着气,到了午后,又是一场雷阵雨,温热的湿气充盈着屋子。我还不习惯这样的气候,梅雨一开始就长了一身的疹子,浑身麻痒。七月中旬的时候,安米把我接去了她的家,用砂吊子熬出一碗碗浓汁,逼着我喝下去。我躺在竹席上看书,一只手忍不住想挠挠脖子,还未够着,总被人“啪”一声打掉。
安米有一个十二岁的幼弟,名叫安粟,戴黑框厚镜片的眼镜,常用平辈的口吻和我说话。我喝药的时候,他便站在一边,骨碌碌的大眼睛藏在镜片后面,然后大叫:“姐,芳芳又没喝完!”我瞪他:“喝完了,这是药渣。”他便把那颗大脑袋凑过来瞧,弄得我紧张万分,好似被老师检查作业一般。
这户人家十分有趣,一家三口,做主的却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安家老伯母是个旧式女人,关心子女,与旁事不大过问;安米本性慵懒,生活琐事一律将就。于是那个小鬼头就欺上瞒下,横行霸道。我一拿起镜子照,他就在旁边凉凉地说:“看见了没?又严重了。你再乱抓,可就破相了。”
淳于清华每晚都会过来,我总不让他见我。他们在楼下纳凉磕瓜子,我就在楼上呆坐。反正第二天,安粟总会来告诉我,他们谈了什么,他说了什么话,什么样的表情,以及有没有问起我。我低着头,听得专心致志。安粟则一脸鄙夷,某一天终于忍不住道:“那个男人有什么好?我姐——现在还有你,都是傻女人。”
可我总也忘不了他。心理的病症好似反应在身上那样,折磨得整日整夜无法入眠。安米每晚都来帮我擦身体,喂给我消暑的凉汤。她拿着蒲扇,一上一下地扇着,我微笑地看着她,告诉她自己好多了。等到月色高挂,却依旧睁大眼,依旧一夜无眠。
闲暇的时间越来越多,脑子也开始冥想,半梦半醒之间,浮现最多的竟是父亲。父亲模糊的身影,那一次转身,原来就是诀别。一年前伤痛太沉重,我的感觉近乎麻木,在漩涡中偷生,苟延残喘。如今伤痛宛如一根针,蜿蜒游走于脊梁骨,在沉静的月夜,锥心刺骨。我常常大汗淋漓地醒来,心里隐隐担忧,莫明地不安。那样的惶恐和焦虑没有根由。常梦到父亲,也许是因为想家了;父母离世后,淳于清华便是我的家,可想起他却是另一种失落,能够叫我轻而易举地流泪。我一阵委屈,无处发泄,便像小时候那样,咬着手指抽抽嗒嗒地哭起来。
“芳芳!芳芳!”我又听见他的声音了,睁开眼,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焦急地注视我。“怎么睡觉也会哭呢?”
我心里想:还不是因为你。
他拿手轻抚我的眼角。我突然想到自己的脸,忙一跃而起,拿着毛毯盖住脸,对他叫道: “你别看我!转过去,快转过去!”
“芳芳!”他一手扯掉毛毯,我又拿起另一条。他扯掉另一条,我就把脸埋在枕头里。
“这样正好打屁股。”
我大咧咧地趴在床上,纹分不动。他真的打了。我只保护我的脸,任由他打。
“芳芳!”他又好气又好笑,“转来过,这样怎么说话?”
“你说吧。”我在枕头里嘟囔。
“我来接你回去。咱们在安米家打扰太久了。”
“我不回去。是你赶我来的,现在又来带我走。”
“我哪有赶你来?明明是你自己吵着要来的。”
“就是你!你见了我就不耐烦,难道我不知道嘛?”每每想起他故意避开我,心里就一阵酸痛。
我听见他一声叹息,便在枕头缝里偷看他,窗被风吹动,夕阳在室内一掠而过,他的额头,眉骨,略陷的双眼,所到之处却是一片平静。暮色聚拢在他的眼角,微微一闪。他把压在我头上的两个枕头掀掉,我闻到了熟悉的味道,除了风带进来的青草香气,还有他身上的雪茄味。
这次他没能把空气处理得同以往一样平静。
不料凭空却冒出另一个声音。安粟的半个脑袋探入门内,张望着:“淳于老师,冰送来了,你现在要么?”
我心虚地跳起来大声骂他:“你怎么不敲门就进来!”
淳于正坐在床头,离我不过半尺的距离,却不慌不忙地回答:“辛苦你了,老黄也来了?”
天气太热,家家户户常弄点冰来降温。黄君易知道我在这里养病,常把他自己家的那份送过来。安米家的天井南北通风,到了晚上十分凉快。他们一行人总是围坐在一起,把葡萄浸在冰块里,等到凉透了再吃。
淳于拿毛巾裹住了一小块冰,敷在我的脖子上。长了疹子本来就痒,偏偏又是夏天,混着汗,更是难耐。冰块对我而言,比任何灵丹更有效。我舒服地呼出一口气,淳于笑道:“等一下到楼下去,和黄君易道声谢。”我捂着脸:“这样怎么见人?”安粟就在一旁插嘴:“你以为自己原本有多美?”
淳于低低地笑出声。安粟并不理会我的横眉怒目,反而问他:“淳于老师,你说是我姐好看呢,还是芳芳好看?”
“安粟,你再胡说八道,我就叫黄君易罚你抄书。”这个小鬼头谁都不怕,只对黄君易言听计从。
“淳于老师,你说啊。”他打定主意,来为姐姐抱不平。
淳于怎不知他的心思,一把抱起他坐在自己的腿上。那对咄咄逼人的眼睛有一种属于年青人的执着,让淳于想起了自己。
“淳于老师,你要是怕芳芳听了不高兴,可以偷偷告诉我。”
淳于的嘴角蕴藏笑意,可却用十分认真的口吻回答:“安粟,我们从不拿自己爱的人做比较,这世上只有一个安米,也只有一个芳芳。如果去比较,便是对她们的侮辱。”
他真当那个坐在膝盖上的孩子是个智力对等的成年人,煞有其事。安粟从他的腿上跳下来,抬抬眼镜,回敬道:“淳于老师,你很会狡辩。虽然比起黄老师,你差远了,不过我有点喜欢你。”
淳于笑道:“真是荣幸。”又为他开了门,他这才大摇大摆地走出去。
“你干嘛那么迁就他?”我嘴里如是说,内心却在翻腾。他说不比较他爱的人,我是他爱的人么?
“芳芳。”他又坐在床头来。
“你别坐得那么近。”我推开他,觉得脸颊滚烫,忙拿裹着冰的毛巾敷在脸上。
他有些奇怪我在别扭什么。“到底跟不跟我回去,芳芳?”
我终于在八月底的时候离开了安家。安米原本不愿意,因为我还未痊愈,她说淳于一个大男人,根本不会照顾人。安家的老夫人包了两大袋吃的给我,安米又替我理好行李,一路送回去。我已学会了对她撒娇,直到了门口还恋恋不舍。安米抬头望天,看见阴云密布,就皱眉道:“快些进去吧,又要下雨了。”
大门还锁着,淳于下午出门,事先已知会了我们。我看见小径两旁的植物枯萎了好些,比起离开时那样郁郁葱葱,如今就像抽了生气似得无精打采。
安米又催:“快找钥匙开门。”
远处一阵闷雷,吓得我手腕一抖,整串钥匙掉在地上。略一怔仲,已有人替我捡起来了。两个穿着卡其布衣裤的人立在我面前,一男一女,两人上下一色,腰间束着铜扣皮带,男的理了平板头,女的则是现今最多的齐耳短发。
“请问你们找谁?”安米代我发问。
那个女的说:“我们来找一个叫肖芳芳的人。”
安米又代我开了门,让一行人都进来。
“你是肖芳芳吗?”那个男的手上有一叠资料,他在安米和我之间巡视了两眼,立刻把目光对准我了。
我的脸色刷白,手脚冰冷。安米担忧地望我一眼,又有些疑惑。我的反应太强烈,她不知道,也不懂,我对那样打扮的人怀有怎样的恐惧。
“你是肖芳芳吗?”那个男的又问。
我点点头。他们两个对看一眼,似乎是找到了什么要紧物件。
“肖芳芳,你太不应该了。你父亲犯了那样严重的错误,身为子女,不承担任何责任,却私自逃跑了。”
安米与我都沉默不语,看来我们有相似的经历。我的手心出汗,前些天的噩梦是真的,父亲那模糊的转身,是在告诫我快点逃么?
“你别紧张。”那个女的还算和气,“我们对你这样的子女,都有统一的处理方式。与你父亲一起入狱的人,现在都去了青海的农场。当时你的年纪太小,一时没叫你去,结果你却跑了。现在我们不追究。只是你要尽快回到户籍地,从那里发配出去。这些天你也别乱跑了,就跟着我们回去吧。”
我两耳嗡嗡的,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那个男的已经拉起我,催促着:“走吧。”他看见堆在一旁的行李箱,又说:“这些也不用带了,应该用不着。”这个房间的布置似乎令他烦恼,那幅镶嵌在银框架子里的小型素描——淳于在闲暇时依照我的神情随意涂鸭的,正好摆在了他的对面。他看了两眼,从鼻子里哼出一股气。
屋里渐渐黑起来,又是雷阵雨的时候。一道闪电,四张脸各有各的表情。我被带到门口,一手却紧抓门沿。“安米——”我回头,惊恐露在脸上,发觉自己是那样软弱。
她却与我不同。即使乌云满布,我依旧看得清楚,她用了和平常一样的步态,略显优雅地走到我身边。四周都是白兰花的气息,叫这世界镇定下来。
“放心,你先和他们去。”她理了理我的领子,又把一只翻起边的袖子放下来。我的呼吸不再急促,走出大门,走了几百米开外,回头一望,她依旧站在门口,站得笔直。
越来越多次梦到父亲。看守所中破落渗水的墙壁,滴答滴答的水声,夹一声尖锐的金属摩擦。我常被那种声音吵醒,醒来却是一片寂静。
他们没让我去看守所,谢天谢地。我被派到一间邮政局的小间里住着,或许是想把我直接贴了邮票寄回去。小屋只有一扇窗,可以透进稀薄的阳光。我十分警觉地注意着昼夜交替,在第十九个黄昏来临的时候,终于有人将我带了出去。
此时邮政局应该下班了,大厅里站了几个不相干的人。我进去的时候,他们都站得远远的,却不停地拿眼睛瞄我。大门开出一条缝,剩余了一丝夕阳沿着漏缝斜倚在地面上。我走上去,因为另一头,正站着淳于清华。
他和那些人谈了很长时间,在一叠文件上签字,又和他们一一握手,终于把我带回了他身边。我有十九天没有洗过澡,在潮湿闷热的夏天,在只有一扇窗透风的闭室,浑身弥散臭气;每次一有脚步声临近,神经立刻紧崩,如此一来,脸上的疹子越发严重。不知道这是一副什么模样。他看着我——他应该好些天没睡了,眼下尽是眼袋,眼袋使他的眼睛变得很大,我看到自己蓬头垢面的模样似水印般刻在他的瞳孔里。等到大厅空空荡荡,空气中渐渐充斥淳于清华的气味,越来越浓郁,我两眼一热,原来自己已在他怀里了。
“芳芳——”他在喃喃自语。
我们立刻离开了那里。我拿到了华东医院盖着三枚公章的病历,陈述了我何时患了传染病,并且病情严重。这份病历被众人传阅,经过无数的等待和商讨,终于使我可以暂时不去青海。我回到了淳于清华的家,名义上是隔离养病,等到明年春天,再做进一步安排。
只是我真的病得很重,医生每日都要出入这里,一点也不用逢场作戏。混混顿顿,朦胧地睁眼,又睡去。秋天到了,风夹着凉意。夏秋二季的交换总叫人心生萧索,好似一场热腾腾的好戏到了散场的时候。
黄君易常常过来;安米也来了,依旧是从容不迫;接着是她的弟弟,他喜欢在我周围探头探脑。安粟说:“芳芳怎么还不好?”我瞅着他的大眼睛,无辜而无畏,眼泪便簌簌落下。淳于对他说:“芳芳累了,让她好好休息。”
我的确很累,常看着黄君易和安米在面前走来走去,心里纳闷他们的精力是从哪来的。这半年来,黄君易比我刚见他时精神许多。他教的一个科目被解了禁,如今正带着三个毕业生做研究。淳于总笑他呆头呆脑,自娱自乐。黄君易在学校以严厉出名,一丝不苟,不拘言笑,来来往往的学生都怕他。也只有淳于,敢这么调侃他。
冬天的时候,黄君易的科目又被审查,接着又被责令停课。那日他抱着一个大箱子回来,顶头冲进来,连门都没带上,然后一直就坐在椅子上,坐了一宿。这次淳于什么也没说,他的两只手指夹着烟,任凭烟雾一圈圈盘旋而上。
唯一庆幸的,淳于再也不说对我无所谓了。我对他与日俱增的依赖,他心里明白,却并不抑止,似乎还默默纵容。学校革了他的生活经费,我们只能把老佣人辞了。如今小楼只剩下我们两个,他也不再避嫌,也许觉得没有必要。我学了一手好厨艺,淳于是无锡人,喜欢甜食,于是家里的菜都偏甜。第一次把菜夹到他的碗里时,他眼中一闪而过了一层光辉。
他重拾了年轻时的爱好,在冬日的阳光下练习击剑。我在院子里东张西望,他就会不满:“芳芳,你倒是看着啊。”那西洋剑最讲究姿势,一进一退,都是风度。这个运动倒真是适合他,我能想象在十几年前他是如何技压全场,尔后朝心仪的女性含笑鞠躬的。
“芳芳,你又没看我。”他表演的时候,巴不得全世界都在看。只是这些年锐气给磨平了,只有周围无人,他才不安分地露一下本性。
“我在看。”
“你的眼睛在瞥其它地方。”他凑过来。
“我心里看了。”
我把脸转去右边,他见了,也移到右边,笑盈盈地与我平视:“你说什么?”
那年冬日的阳光,终于把我的病治好了。淳于依旧每个星期带我去医院复诊,有时也会自己去。我心里总有个隐患,快乐的日子不会太久,到了明年春天,总有人来把我带走。其实去哪里于我无关紧要,只要不和他分开。
年底的某一天,院子门口有个人影矗立。那时我正在晒鞋,猛得看见,又走过去一瞧,这是宋泯舟。他黑了不少,也瘦了很多。我惊愕不已:“你怎么在这里?”
他很高兴地握住我的手:“芳芳——我终于见到你了。”
我与他同样高兴。他是父亲的得意门生,看到他,就想起父亲。
我们就这样手握手走到客厅,然后无语伦次地说往事。他喝了好几杯水,仿佛洗涤了来时的晦涩,终于露出明朗的笑意:“见到你太好了,芳芳。”我也朝他微笑,一年半以前,在我四面楚歌的时候,是他救了我。可他却低下头,方才的惬意已消失无影。
“我是要走的。芳芳,原本只想问问你的情况。可是淳于老师不知为何知道了我的消息。他让我接到这里来,我不能辜负他的好意,只要留下。”
我不做声,似有不好的预感。淳于清华把人接来了,可是自己去哪了。
宋泯舟说:“我不能麻烦更多人了,也不能连累你们。”
预感越发强烈。他行色匆匆,连行李都没有,当然不是来旅行的。
“若浦——”他说一个很模糊的名字,“他在上个月被指派去接待几个印度人,本来一切顺利。谁知上船的时候,他竟偷偷跟着印度的船一同跑了。这下祸闯大了。我们同去的人都被叫去,写了三天的检查。最气的是,那个臭小子谁也没透露,就这样自个走了。其他人还好,只是他和我平日走得最近,若是这件事闹大了,有心人添油加醋,我的麻烦会很大。”
“你是偷偷跑出来的?”
“没错。”他看了我一眼,有些自嘲,“我如今是惊弓之鸟,划根火柴,就疑心会着火。可生活真的腻味透顶,没完没了写检查,写思想回报。那日我从家里冲出来,只想离开一会,可是越走越远,再也不愿回头。车站的人问我去哪里,我突然想起了你。你知道么?那时心里有多么轻松,于是我就来了。”
我把宋泯舟安排在阁楼上,到了晚饭时间,就把饭菜送上去。不知他来的时候有没有人察觉,或是他进出的声音被邻居听到了。我疑神疑鬼,在家里走动就像作贼一般。黄君易在八点钟左右来过一次,送了一袋冰糖,又叮咛我多披件衣服。我拿不准该不该告诉他。他没坐一会就走了,接着我就看着对面的那只自鸣钟,等淳于回来。
谁知淳于三天都没回来。我在家里来回踱步,几乎要发脾气了。宋泯舟几次三番想离开,都给我留了下来。即使淳于叫他留下的,那么他一定有了打算。
“我真的得走了。芳芳,你快让开。”宋泯舟这次是铁了心。
他若是出去,一定比呆在此处更危险。我挡在门口,就是不让他出门。我们剑拔弩张,几乎要吵起来。
终于淳于回来了,在他踏出大门的那一刻,两人撞了正着。淳于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这样不懂事?回去,全都回去!”
他满脸疲倦,情绪却高涨。我担心地问他:“你去哪里了?”
“小宋,你过来。”他朝宋泯舟招手,“后天有一趟去香港的船,我有船票。你收拾一下,另外写一封家信交代,我会帮你送去的。你只要记得,这件事不能透露一点风声,谁也不能告诉,明白吗?”
宋泯舟一时不能发应,同我一样,呆呆地站着。
淳于望他一眼:“你不想去么?”
“老师,你怎么弄来的?”宋泯舟同我的疑问一致。
淳于笑道:“当然是买来的,可不便宜。三个月才一趟船,这班是送华侨回去过年的。我有亲戚在那里,船票很早就在申请了。”
可以宋泯舟是三天前才来的,他的船票是为谁准备的?
宋泯舟说:“老师,我不能拿你的船票。我要是走了,你就不能走了。”
“我?”淳于有些奇怪,随后又释然,微微一笑:“船票不是给我用的,我也不会离开这儿,这是我的家啊。”
我望着他。
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船票,有两张。接着调过头来对我说:“有人会在香港接你们的。芳芳,你和他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