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柳深 ...
-
第四十二章柳深
柳深根本就没想过提前将猪脚灭了什么的,虽然出生江湖世家,他前生所受教育根深蒂固,柳逍遥虽然各种苏,人家也没惹到自己,自己这个废柴懒惰样子在这个武林世家对作为嫡长子有天赋的嫡长子来说根本没有压力,他又不是原著的中二神经病大反派,实在没必要和柳逍遥这个老乡拼个你死我活。
他扎了不到把半个月马步就给老爷子撂挑子,直接读书去了。在他看来读书虽然也很辛苦但一是可以不必饱经风吹雨晒了,一大幸事;二是在这个社会文人的福利待遇普遍比武人好——毕竟是个太平盛世,需要的是治理天下的文人;三是避免和柳逍遥发生冲突,说实话他挺害怕剧情的顽固性的;四是安全性命无忧。就冲着这四点他就果断读书了。
毕竟有过一世记忆,他虽然不算十分天资但也是学的很好。不是这个世界中上林段氏,倾越沈氏子弟那样惊采绝艳,但也是很优秀的。
他十七岁成为秀才,二十一岁第二次考举子就中,是全省第七,他老爹那是大大长脸。二十七岁他会试三十名,不想殿试时被少年崇宁帝点为传鲈,震惊了整个陇西省。
他在京城翰林院呆了两年,就自清外放到——他受不了哪一套套的尔虞我诈,君臣斗法。说实话,虽然崇宁地被人称作明君,他心里对这个君主是失望了。他有两世阅历,自然看得清楚。少年皇帝高傲自负,擅弄权术,又好名声,好面子,不解人间疾苦。不能说宋绍是个混账皇帝,他就是个正常封建帝王。作为段铮言的弟子,皇帝陛下还是很优秀的。只不过皇帝生于深宫,襁褓之中就登上帝位,长于妇人之手,皇帝的理论足够,但心胸始终不够:太过多疑,又爱擅权,不容人。
其实是个人都知道,这个国家之所以能这么繁荣绝对不是皇帝的功劳,而是镇国公段铮言的。
当然,有这么些认知也与柳深对皇帝寄希望太深有莫大关系,更何况他在见到皇帝之前就沾他的好友段晟年的光见到了段铮言。
也不能说宋绍没法和段铮言比,先别说段铮言本就是连着三代帝王称赞的千年不出一个的绝顶人物,单就是说当时段铮言已经三十多岁,政治见解成熟,人生阅历丰富,宋绍一个少年怎能与之相比?更何况,段铮言和柳深都是臣子,想法更有共同之处,相反,刚刚学会弄权还玩的不亦乐乎的少年皇帝在柳深那就逊多了。
当然,他还呆在翰林院呆了两年,但是皇帝实在叫他满意不起来(这是现代人对古代君权的不适应,并不是皇帝真的昏庸),于是他就自清外放。他这个举动令很多人吃惊,同在翰林院的段晟年也不是很赞同,甚至还去求段铮言想让镇国公出面留住柳深。段铮言却道:“你这朋友不错,出必造福一方百姓。”
不久,柳深下放盐城,皇帝仿佛忘记他似得,他在这里一呆就是二十年。
二十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盐城由贫瘠到富庶,他的大哥柳逍遥据说泡到了十几个大家族的美女,共妻了什么。功夫据说也练得极好,成为了江湖第一高手。
至于柳深自己,因为他走的科举的路子,家中是武林世家,又害怕误了前程,一直没有定亲,知道他大哥柳逍遥的第三个儿子都出世了,他二十一岁中举,娶了他的座师沈长歌的庶女沈氏。
这门亲事完全是他高攀。
他的座师沈长歌是沈氏嫡系嫡出,是天下有名的沈清辞的堂弟。他一个一家江湖草莽出身的破落户居然娶了沈氏名门淑女,估计祖坟上冒青烟了。因为娶了这么大牌的老婆,柳深也就没怎么想纳妾泡妞的事,并不是沈氏真的就让他觉得非卿不娶了,而是他真的怕就因为纳妾事件他一不小心被这位宅斗门精英老婆斗倒了。柳深从来不敢小瞧女人。所以,哪怕自家老婆给他生了三个姑娘,他也没想纳妾生个儿子出来。
在现代他就不性别歧视,搁古代他也没觉得姑娘就不好了。就是女郎嫁到别人家太可怜些。
柳家人倒是打得好盘算,竟想从柳逍遥的儿子中过继一个到他名下,看柳逍遥似乎也颇为心动。
沈氏颇为担忧,她当然害怕丈夫过继一个侄子过来。倒不是说她害怕过继的侄子分家产什么,而是这位书香门第的女人一直就讨厌丈夫那个乱七八糟的大哥,草莽出身那就不说了,丈夫毕竟也是江湖世家出身,英雄不问出处。最主要的是在沈氏看来,这位大伯素性不良,好逞凶斗狠,贪花好色,家中嫡庶不分,光是一想到要过继一个和他爹一样的儿子给自己,她都忍不住恶心。但这有什么办法?她自己肚子不争气,人家柳家光是柳逍遥一个就生了十七个儿子,有子侄过继的情况下,自家闺女连招赘不行。再有这么闹心的儿子,自家丈夫也许都要被连累。
柳深自然不知道自家老婆担忧,但他仍是拒绝了柳家承提出的过继。这时柳深已经当了近二十年的城主,将一个贫瘠地方变成四大独立城之一的柳深自然不是省油的灯,虽然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坚持让他回陇西一趟,但估计并不是什么占便宜的事,他便宜爹好事那是不太会想到他的。
柳家承一届江湖人士,看到自家小儿子本来还想摆一下当老子的谱。但见柳深一身皂色常服,半新不旧,偏偏让他觉得不能小瞧。儿媳妇沈氏穿戴的也极是普通,根本比不得大儿子那十几房妻妾的美艳奢华,各种风情,却是温婉娴静,书香文雅。
柳家承又不蠢,也不敢再摆太大的普,只是说了过继一事,并说柳逍遥也同意了。
按一般情况谁愿意将长房过继出去?柳家情况太过特殊,那十几个侄子竞争抢着要过继给他。
柳深自然不会直接说他不过继侄子,只是点头道:“父亲兄长为儿子打算,儿子感激的很。只是儿子现在处于风口浪尖,也不知道父亲舍不舍得孙子。”
柳家承忙问为什么。
柳深又是一阵忽悠,忽悠的柳家承心惊胆战,也舍不得将孙子拿去送死,这件事便罢了。反倒是他从柳家承口中知道了提出过继一事的是自己的好大哥。
再后来,柳深继续当他的柳城主。
知道光烈帝登基,他才被召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