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8、闻太师兵伐西岐 ...
-
要说闻太师,他是个人物!他确实是个人物!他真的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唔,好吧,重复了……
虽然事实上我们和他之间的仇恨真是数也数不清,所以我于情于理都不能支持他——事实上我也没打算支持他。但是,不谈立场问题,他人品智慧道法武艺都无可指摘,虽然他最后还是兵败身死,但这非战之过,甚至可以说,我们胜之不武,他是虽败犹荣……
非要说他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他性情刚烈,有点刚愎的倾向,和他师父金灵圣母还是一脉相承。
总而言之,虽然看起来是姜师叔打败了闻太师,但我个人还是觉得,闻仲的风采气度是很明显比姜师叔高一个档次。
不过姜师叔也才八十多岁,其中出道时间还不足十年,闻太师履历比他丰富多了,比不上也是应有之理。
因为魔家四将兵败的消息传到了朝歌,闻太师原本因为东南两边的捷报的好心情,现在是被破坏得一干二净,气得三目圆睁,七窍生烟。闻太师想想,看来还是需要老夫亲自走一遭,才能平定此等宵小!
但闻太师第二天出兵,就遇到了不吉利的兆头。
其实无论是古人,还是我们神仙,都是很讲究吉凶预兆的,这不是想当然的迷信,而是真的是存在的道理。
像《阴符经》开篇就说的很清楚,“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翻覆。”
天地人被合称为三才,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三者之间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有灵性有感情,天地就是没有灵性的死物,这种自以为是唯物主义的看法,其实非常狭隘片面。
你想想啊,连人本身都是自天地间生出来的,到头来妄自尊大还忘本,这不是岂有此理么?
所以,越是道行深厚的神仙,越是能从各种自然现象、生灵活动中,看出很多规律道理来,这才是智慧的积累。见识感悟多了,才能从中体会出道,这就叫道法自然。
那些高喊“这不科学”,对很多明明存在的东西视而不见的人,叫做无知者无畏!
闻太师遇到的兆头就是,他刚刚告别了纣王,打算骑上墨麒麟出发,结果他骑了上百年的坐骑,长嘶一声,两只前蹄人立而起,啪地就把猝不及防的闻太师摔地上去了。
这一下大家都吓了一跳,赶紧去扶起来,也没人敢笑他。这时候有个下大夫王变,走出来整整衣冠,对闻太师说,太师,您本来挑了个黄道吉日出兵,但您身为主将,今天却摔了一跤,这是很不祥的!您应该派别人出征,或者改天再去。
王变这话其实说得很在理,尤其是像麒麟这种感应灾祥特别灵敏的灵兽,轻易不会乱动。当然你非要说它撅蹄子是因为昨晚草料不新鲜吃坏了肚子,那也没办法;就像地震前蚂蚁搬家鱼乱跳,你死活要觉得是因为其他原因不代表地震,那别人也管不了你。
所以王变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但闻太师没有听从。
太师曰:“大夫差矣!人臣将身许国而忘其家,上马抡兵而忘其命,将军上阵,不死带伤,此理之常,何足为异。大抵此骑久不曾出战,未曾演试,筋骨不能舒伸,故有此失。幸勿再言。”
闻太师这番话,联系起来他后来战死的结局,确实很令人感叹,但这番话中也可以看出他这个人的性格,他也是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刚烈个性,相信人定胜天,绝不草草认命!这种人能够在危急时刻力挽大局,立下不世功业,但却很难保得自己一生平安。
所以闻太师就出发了,闻太师征过北海,征过东海,很有经验,知道兵贵神速的道理,但他没去过西岐。等到了渑池县的时候,闻太师就随口问当地总兵,“往西岐那条路最近?”
总兵就回答:“往青龙关比走五关近两百里。”其实他也没走过,听手下说的。
闻太师就决定抄近路,结果发现,这条路近是近了,但是完全就不叫路!最狭窄的地方只能一两个人过去,一来一去耽误的时间更多!但是后悔也晚了,闻太师只好继续向前走。
这天,闻太师就到了黄花山。
因为这时候都人困马乏呢,闻太师就暂时命令先扎营停下来,他自己骑着墨麒麟先上山来看看,太师转着转着,就发现有一大块平地,寸草不生,倒像个打仗的好地方。
闻太师看了一会山景,挺感叹的,“好一座山!若是朝歌宁静,老夫来黄花山避静消闲,多少快乐!”
但是朝廷事多,闻太师根本没空休假,所以他看到好风景,只能感叹羡慕下。
这时候,闻太师忽然听见后面锣鼓响,吃了一惊回头看,恰好看见刚才那块空地上,冒出好多人马,在排练阵法。太师一看,是长蛇阵,当头领兵的一个将领,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金甲红袍,坐下黑马,手使一柄开山斧。
咳咳,大家知道,闻太师后来封了雷部天尊,手下有四位雷公,今儿讲的就是他怎么收服这四个手下的。
众所周知,四位雷公都长得很丑,虽然他们各有各的丑法,但统一都很丑这一点是绝对没错的,所以孙悟空常被人叫“毛脸雷公嘴”,而我雷震子师弟后来也经常被误认为雷公,非常苦逼。
闻太师现在看见的这一个,名叫邓忠,外貌刚才说了,面如蓝靛,发似朱砂,上下獠牙,丑得非常威风!
这个邓忠看见了山上有个骑着玉麒麟的红袍道人,在偷看他们演练阵法,顿时大怒,骑着马就上来质问,你谁?敢来打探我们山场!有何居心?速速报上名来!
闻太师是个很惜才的人,看到这将很勇猛还会带兵,他就觉得这种人不来当武将图个出身,跑去做什么山大王,可惜了可惜了!
于是闻太师就回答:“贫道看此山幽静,欲化此结一茅庵,早晚诵一二卷‘黄庭’,不识将军肯否?”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闻太师是正宗的截教出身,也就是我师叔祖门下。我师叔祖著了三卷《黄庭经》,是截教的根本道统,一说“诵黄庭”,大家就知道是通天教主的正宗门人,有点身份的那种。
因为师叔祖门下弟子实在太多,良莠不齐,他一一管不过来,所以有的被传了正法,有的没有,只是挂在截教下面,跟着同门厮混,学点法术,这种人被我师祖叫做旁门左道。而闻太师是金灵圣母所授的亲传弟子,一身道法是非常纯正的上清仙法。
邓忠一听闻太师这句话,以为是忽悠他的,因为闻太师相貌不怒自威,虽然穿着大红道袍,但是骑着异兽,背上还背着金鞭,这样一个人说要在你家附近度个假,啥都不干,你信么?
所以邓忠就回了一句“好妖道!”冲过来砍闻太师了。
闻太师征战多年,武艺精湛,随便接了几招,就把他往东边引,用金遁困住他,邓忠莫名其妙发现自己被四堵金墙围住了,举起斧头乱砍,结果当然是砍不开。
这边邓忠被困,小兵赶紧去禀报另外几位山大王,老二叫张节,老三叫陶荣,这俩追上来一问,闻太师特么不给面子地答:“方才那蓝脸的无知触我,被我一鞭打死了。你二人又来做什么?我非有别意,欲化此黄花山修炼。你二人肯么?”
这俩当然不答应,开打,一个被闻太师用水遁困了,正面对一片汪洋抓瞎,寻思现在学游泳还来不来得及;一个被用木遁困了,在茂密林子里疯狂打转。
额外说一句,这俩未来的雷公也很丑,大概除了脸色和发色跟邓忠不同,丑陋程度都差不多。
最后还剩下一个辛环,辛环也很丑,但是他丑的比三个哥哥都有特色,介绍如下:
二翅空中响,头戴虎头冠。面如红枣色,顶上宝光寒。锤钻安天下,獠牙嘴上安。一怒无遮挡,飞来势若鸾。
看看这位辛环,就知道为啥那么多人都把我师弟雷震子误认为是雷公了,这实在是太像他们家亲戚了!脸色发色和邓忠一样,犬牙外爆是共同特点,再加一对肉翅,简直就是辛环兄弟!
至于一些细节,比如我师弟用的是金棍不是锤子,双翅扇动起来自然风雷大作,而不是像这几个雷公必须要用雷具才能放雷……估计人民群众都懒得注意这些。
所以我师弟直到几千年后还在一直被误会,其实他真的只是看着吓人了点,性格非常老实,从不惹祸的!唉,都是师父一时兴起作的孽!
……
继续说闻太师收辛环,闻太师心想,这家伙会飞,金木水火土,五遁都困不得他,等我想个别的办法。
于是他就招出个黄巾力士,搬起一块巨石把辛环压住了。
前面介绍过黄巾力士是法力所化,所以闻太师本身搬不动山石,如果挨了重击也会受伤,但他招出的黄巾力士却可以随便搬,搬一座山都没问题!
把辛环啪地压在了石头下面,闻太师决定吓唬一下他,因为他觉得辛环这个人身具异象,必然性情刚烈,和前面那三个都不同,这种人应该给他点颜色,不然肯定不容易收复。
所以闻太师就佯装要把他一鞭打死,结果鞭子刚举起来,辛环就大叫道:“老师慈悲!弟子不识高明,冒犯天威,望老师救宥。若得再生,感恩非浅!”
闻太师一看,嗯,还有点识时务,但是他也不是一求饶就放人,而是把鞭子搁在辛环头顶上,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也不说前面那三个人到底死没死。
太师曰:“你认不得我。吾非道者,我是朝歌闻太师是也。因征伐西岐,往此经过。你那蓝脸的人,无故来伤我。你还是欲生乎?欲死乎?”
果然,这次辛环的说法是,太师老爷,我不知道是您!早知道我早就来迎接了!我们真没想过会冒犯朝廷命官的!
闻太师点了点头,嗯,看来这个人是晓得敬畏的,不错,可以给他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就问他愿不愿意一起去西岐立功。辛环当然愿意。
闻太师就让黄巾力士移开石头,辛环半天才缓过气来,给闻太师磕头,汇报当前手下人口数量、财务情况。
要说辛环这个人蛮识时务,也蛮讲义气,看到闻太师心情不错,他就哀求,太师,我那三个哥哥也是不知道您身份,被您杀了也是自己倒霉,但是您神通广大,能不能有个起死回生的方法?我们从小一起长大,就像亲兄弟一样。
因为辛环这人蛮聪明的,他没看到三位哥哥的尸首,再联想到之前闻太师也没不分青红皂白一鞭打死自己,怀疑他们可能也没死,但他也不去直接质疑闻太师的话,而是哀求“能不能起死回生啊”,可见这个人脑子很灵活。
闻太师就放了那三个人,因为新收了邓张辛陶这四个地头蛇,有他们指路,行军立刻快了很多,很快就到了西岐。
这里再额外提一下吧,闻太师这次还路过了一个地方,叫做绝龙岭,当年闻太师在碧游宫拜金灵圣母为师的时候,艺成下山,问他师父,我这一走,将来前程怎么样啊!
金灵圣母就说,你一生逢不得一个绝字,其他都好。
结果这次闻太师就遇到了绝龙岭,联想到出发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吉兆,虽然他一片忠心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但还是忍不住心情就非常低落,很不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