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1]:费米悖论:费米悖论阐述的是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过高估计和缺少相关证据之间的矛盾。1950年的一天,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费米在和别人讨论飞碟及外星人问题时,突然冒出一句:“他们都在哪儿呢?”这句看似简单的问话,就是著名的“费米悖论”。“费米悖论”隐含之意是,理论上讲,人类能用100万年的时间飞往银河系各个星球,那么,外星人只要比人类早进化100万年,现在就应该来到地球了。换言之,“费米悖论”表明了这样的悖论:A.外星人是存在的——科学推论可以证明,外星人的进化要远早于人类,他们应该已经来到地球并存在于某处了;B.外星人是不存在的——迄今为止,人类并未发现任何有关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
[2]:德雷克公式如下:
其中
N代表銀河系內可能與我們通訊的文明數量
R*代表銀河內恆星形成的速率
f_p代表恆星有行星的可能性
n_e代表位於合適生態範圍內的行星的平均數
f_l代表以上行星發展出生命的可能性
f_i代表演化出高智生物的可能性
f_c代表該高智生命能夠進行通訊的可能性
L代表該高智文明的預期壽命
[3]: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在固体比热、统计热力学、原子光谱等方面享有成就。1926年他提出薛定谔方程,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想出薛定谔猫思想实验,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1933年因薛定谔方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观粒子(如电子等)在运动速率远小于光速时的运动状态的基本定律,在量子力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经典力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价值相似。另外,由于他的影响,不少物理学家参与了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使物理学和生物学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4]韦伯:
威廉·爱德华·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1804年10月24日-1891年6月23日),德国物理学家,19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国际单位制中磁通量的单位“韦伯”(缩写:Wb)是以威廉·韦伯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现代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 曾经师从韦伯学习物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