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奉调回京 ...

  •   命运往往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对于李恪而言,不但父皇去得太突然,更想不到的是,才把母妃接到安州,住到年底,就接到圣旨,要他在过年之后入京,出任司空。

      杨太妃眼看恪儿升官,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可以回到熟悉的长安,忧的却是不知道长孙无忌那老狐狸葫芦内卖的是什么药?

      杨太妃想:如今李治并没有实权,即使他顾念兄弟之情,或谨记父皇遗训,真心提拔三哥,也得要长孙无忌同意才行。长孙无忌让李治重用皇室中声望最高的两人,也就是唐高祖庶子李元景与恪儿,到底是何居心?会不会,他想把这两人调到眼线范围内盯着,以免他们对李治造成任何威胁?思虑至此,杨太妃就再三提醒李恪要小心!

      李恪点头表示谨遵母妃教诲。他自认没有篡夺之心,行得正坐得端,不怕长孙无忌找麻烦。不过,如果他能够选择,他宁可待在安州,在封地境内全权作主,而不要在京城,虽对全国发号施令,却位于李治之下。身为司空,每天早朝,都得与文武百官一道向李治下跪。李恪想起李治小时候哭哭啼啼的模样,就不免觉得,屈居于这个软弱的弟弟之下,有些意难平。

      最令李恪不痛快的,莫过于李治单独召他晋见。在父皇用过的御书房中,瘦弱的李治从御案前站起身来,走去迎接魁梧的李恪,兄弟俩一对一,李恪向李治行君臣之礼,感觉特别尴尬。当然,他还是照做。同时,李治却像察觉出三哥的真实感受,或者不好意思承受一向敬仰的三哥对自己行大礼,李恪才弯下身,尚未跪下,就被李治双手扶起来了。

      “三哥不必多礼!”李治谦逊道:“三哥是对朕最好的兄长。朕五岁启蒙读书,十一岁学射箭,都多亏三哥从旁指点。朕实在不敢当三哥的跪拜之礼,请三哥免礼!”

      “好吧!臣恭敬不如从命!”毫无心机的李恪爽快答道。

      李治吩咐太监们给李恪赐坐、奉茶,然后叫太监们全部退下。

      当御书房内只有兄弟两人,李治就点入正题:“朕找三哥来,是因为心中有些话,不吐不快。”

      “皇上请说!”李恪直接了当应道。

      “朕坐这个位子,内心实在惶恐。”李治面带忧虑说道:“朕在各方面都远逊于三哥。说句心底话,父皇常说三哥英果类己,最适合继承父皇大业之人,其实是三哥!”

      李恪听了,倒并没有认为李治在试探他,因为他习惯把李治当小弟弟,想不到李治会有那么多心思,但是,由于李恪本无夺位之意,就胸怀磊落答道:“无论谁最像父皇,父皇选了皇上来继承大业,一定经过深思熟虑,皇上不必妄自菲薄!”

      “可是,朕优柔寡断,很多事情都交给舅舅作主。”李治仍然愁眉不展,叹道:“这样在众臣眼中,是否显得很没出息?”

      “国舅既是父皇钦定的顾命大臣,想必众臣无话可说吧!”李恪劝慰道。

      他忍不住心想:自己十五岁就奉派齐州都督,独当一面了,而雉奴去年夏天继位时已经二十二岁,早就行过冠礼,算是成年,居然还需要顾命大臣?雉奴未免太长不大了!或者应当说,父皇太把雉奴当小孩子看,以至于他老是长不大!

      虽然李恪如此想着,却没有说出他的想法。他尽管有些缺心眼,倒还懂得这些话不该讲。

      “这么说,三哥不在意朕事事征询舅舅的意见?”李治问道。

      “这轮不到臣在意或不在意。”李恪依据礼法回应:“皇上才是当今天子,需不需要征询国舅的意见,都该由皇上自己定夺。只要国舅代皇上做的决定,都有利于国计民生,臣无须反对。”

      “朕除了听国舅的,也希望多听听六叔与三哥的看法,以免众臣议论外戚专权。”李治以慎重的语气说道。

      “皇上想太多了!”李恪淡淡一笑,由衷说道:“皇上做什么事,只要记住以民为贵,不管是听谁的,都无愧于父皇所讬,不用管众臣议论什么。”

      “三哥真是快人快语!”李治表示羡慕:“朕要是有三哥这样果决的个性就好了!”

      “别这么说!人各有所长。”李恪有点受不了李治婆婆妈妈的嘀咕,就讬辞说道:“对了,如果皇上没有别的事情要谈,臣想早点告退了。”

      “好吧!”李治点头应道。

      李恪走出御书房时,李治呆呆站在门口,目送三哥的背影,直到长孙无忌从他背后冒出来。原来,方才这兄弟俩的对话,长孙无忌都躲在屏风后面听见了。

      “李恪这小子,还是傲气不减!”长孙无忌哼道:“皇上话还没问完呢!他就告退了。”

      “该问的,朕也差不多都问了。”李治嗫嚅道:“看样子,三哥对朕并没有不服,对舅舅也没有不满。”

      “皇上毕竟年轻,未经事故,难免凡事只看表面。”长孙无忌冷笑道:“这就是为什么,老臣斗胆请皇上准许藏身屏风背后,为皇上观察司空大人的言行。皇上大概没有注意,当皇上免司空大人下跪的时候,他那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司空大人显然不情愿向皇上下跪。他自恃才高,绝对不可能甘心臣服于皇上之下!不过,好在皇上听取老臣之言,已经把他调回京来。若他留在安州,随时要割据或要起兵,恐怕都很容易!只有把他安排在京城,老臣才有办法为皇上监视他的一擧一动!”

      长孙无忌稍作停顿,又保证道:“皇上请放心!司空大人的一切行动,老臣都派了属下暗中调查。只要他图谋不轨,老臣会立刻把他抓起来!”

      “这--- ” 李治迟疑道:“依朕看来,三哥还不至于图谋不轨。”

      “皇上心地善良,自然以己度人。”长孙无忌皮笑肉不笑,说道:“只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李治犹豫了一下,但由于他缺乏自信,而缺少安全感,就表示同意:“舅舅说得极是!那就烦劳舅舅多费心了!”

      “老臣受先帝讬孤,辅佐皇上,自当竭尽全力,为皇上分忧!”长孙无忌冠冕堂皇说道。

      长孙无忌得到了皇帝对他提防李恪的认同,就打道回府了。他走出御书房,坐上轿子出宫,一路都在得意终于能够对李恪撒下罗网,只等收网的一天!

      这些年,长孙无忌一直记着,唐太宗提过有意叫李恪娶他女儿,后来却不了了之。长孙无忌打探出是因为李恪坚持娶自己看上的杨依依,还口出狂言说,他的未来在于自己的能力,不在于跟功臣家族联姻!于是,长孙无忌早就想给李恪一些颜色看看。当唐太宗准备改立太子,提出李恪时,长孙无忌当然竭力反对。当时,唐太宗只想到李恪不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并没有料到,长孙无忌对李恪不只有成见,还有一份记恨。

      至于长孙无忌的三个亲外甥,在李承乾谋反而失去太子之位以后,长孙无忌反对李泰,而力主立李治,更有一份莫大的私心,因为懦弱的李治最好控制。他这种想法,等于是认定了自己会活得比唐太宗长,才会有机会掌控新皇帝。

      其实,长孙无忌还比唐太宗大四五岁。在唐太宗改立太子的贞观十七年,也就是西元643年,唐太宗虚岁四十六,身体还很壮实,也尚未经过最有害于他健康的高句丽之战,当时并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唐太宗会活不过长孙无忌。然而,长孙无忌了解,妹夫皇帝早年经历太多战争,有不少内伤,加上贪恋女色,从不节制,不如他自己从未受过伤,又长年奉行养生之道。

      不只长孙无忌打这个算盘,就连唐太宗自己,也有预感长孙无忌会活得比较久,才会一定要选一个长孙无忌支持的继承人。只不过,他那么做的时候,并没有明明白白这样想,而是全凭直觉,未予分析。

      无论是唐太宗毫无自觉的意念,或长孙无忌处心积虑的图谋,结果都应验了。李治一即位,长孙无忌就独揽大权。到了李治召见李恪,却让长孙无忌偷听谈话的这一天,长孙无忌更确认了外甥皇帝是他可以随意摆布的傀儡。当他在自己的官府门前下轿,他不禁仰天哈哈大笑,意兴风发,满心认为,自己余生都将是大唐无名但有实的帝王!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章 奉调回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