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十四章 ...
-
那是一个很老的老人了,童桐猜测她至少高龄八十以上。
脊背佝偻的厉害,身体骨瘦如柴,脸部皱纹横生,嘴巴干瘪。一只眼睛紧紧闭着,明显已不能视物。另一只眼看人时也眯成一条缝。
老人用那只独眼牢牢盯住童桐,嘴里一迭声问:“小树?是小树吗?是小树回来了吗?”
声音倒还清晰。
童桐还没来得及答话,苗苗在一旁叫到:“太奶奶,你认错了。她不是小树姑姑。她是来游玩的客人。”
老人却不太相信,她颤巍巍试图站起来。
见状,尘子疾走两步,过去一把扶住她。
童桐不由自主紧跟上前。
她来到老人面前。
老人抓着尘子的手,费力往前凑,想要看的更清楚一点:“不是小树?”
童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方便老人看的仔细,她轻声说:“奶奶您好,我叫童桐。”
老人听了,半响,转头看一眼尘子,尘子点点头,也轻声:“她不是小树。”
老人叹一口气:“你不说谎。”语气里无比失望。
尘子扶老人重新坐下,问候她的身体。
童桐已知眼前这位老人就是苗苗的太奶奶,村人都称她一声赵老太。
赵老太的目光始终在童桐身上。
童桐不笨,已知她将自己错认为那位叫小树的人,于是乖觉的不发一言。
谁都看得出来,赵老太多么希望她是小树。
赵老太将童桐看了个仔仔细细,然后对她招招手。
童桐趋近一步,在她膝前蹲下。
赵老太褶皱丛生的手掌摸一摸童桐的头:“你跟小树很像。”
童桐笑一笑。
“叫我一声奶奶。”
童桐开口,轻轻叫:“奶奶。”
赵老太笑了,干瘪的嘴巴张开,露出所剩无几的几颗牙齿:“以后你能来多陪陪我吗。”
童桐看一眼尘子,尘子也静静看着她。
童桐没有犹豫,马上点头:“会的。”
屋子里走出几个人来,听到动静,出来察看。
一看便知是赵老太家人。尤其其中几位女性,样貌与赵老太有几分相似。年纪稍微大一点的,想必是她的女儿女婿,年轻一点的,则是外孙女一辈了。
加上玩耍的几个小孩,看来是四世同堂的大户人家。
家人跟尘子打过招呼,对赵老太说:“你乱提什么要求,别吓到人家客人。”
童桐忙说:“不会不会。”
她们笑:“女娃儿,她老了,糊涂了,说什么你都不用当真,你该怎么玩就怎么玩。”
随即拿出瓜果茶点招待童桐。
闲谈一阵,尘子起身告辞。童桐随他一同离开。
离开时,忍不住回头看一眼:其他人早已回转屋里,那赵老太却还站在那里,目送他们。
不,也许不是他们。而是她。
回去路上,童桐忍不住问:“小树是谁?”
尘子并不意外她会问,他告诉她:“赵奶奶的一个孙女。”
“她去了哪里?为什么不在赵奶奶身边?她多大?和我很像吗?”童桐噼里啪啦发问。
尘子笑:“这么多问题,先回哪一个?”顿一顿,说:“等回去后,慢慢再告诉你。”
童桐差点忘记,他们还有正事要做。
那取来的种苗,需要及时栽种。
回到寺庙,尘子便到菜园子里忙碌起来。
童桐从未做过真正农活,眼下有机会实践,自然不愿意错过。她十分感兴趣,又乐意学习,当下换了衣服,兴致勃勃跟在尘子身旁。
尘子是个十分称职的师父,耐心,温柔,几乎手把手教学。
童桐由此认识几种蔬菜的幼苗。
看起来很相似的小小棵树苗一样的植物,其实是两种不同物种。细一点的是西红柿幼苗,粗一点的是茄子幼苗。像豆芽菜的,则是生菜苗。
栽种时,深浅和间隔距离都有讲究。
尘子耐心细致讲解。童桐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然后现学现用,渐渐,掌握了诀窍与规律,虽然赶不上尘子的速度,但慢慢也可以自行完成了。
几垄菜园,在两人合作之下,圆满收工。
童桐回头一看,嗯,虽然有点歪歪扭扭,但总体效果非常不错。
深觉自己有做农妇的潜质。
她无比满意。
挑眉看向尘子。
聪慧的尘子立刻领会其意,对她竖起大拇指。
童桐成就感瞬间增倍。
之后,童桐收拾一下农具,然后去洗漱。
出来时,已晚霞漫天,夜灯点亮。
两人在廊檐下对坐吃晚饭。
童桐喝一口汤,暖暖的汤汁流进肠胃,她舒服的喟叹一声。
真是美味。
回想这一天,似乎短暂的一晃而过,却又似乎很是漫长——感觉做了很多事呢。
眼下,童桐最惦记的还是赵老太的事。
她的职业病发作,预感赵老太身上有故事。
她喜欢各种各样的故事。
尘子却一时好像不知该从何说起。
想一想,才开口:“小树并不是她的亲孙女。”
童桐来了精神。
果然有故事。
这个故事得从很多年前说起。
赵老太那时还没有这样老,不过,也不年轻了。
彼时叫她奶奶与姥姥的孙女都已有好几个。
不,她并没有儿子。
她只有五个女儿。
她一生努力劳作,努力生育,但命里就是无子。
在如今的社会里,重男轻女者依旧不少,可以想见在她那个年代,她曾受到什么样的待遇。公婆白眼,丈夫责骂,甚至实在恼怒时,还会拳脚相加。
日子一天天过,女儿们长大成人。
其中三个外嫁,留下两个招了入赘女婿。
相应的,外嫁所生的孩子叫赵老太为姥姥,这边入赘所生的孩子叫赵老太为奶奶。
说也奇怪,五个女儿,每胎所生全是女娃。
过年时,一屋子女娃娃遍地跑。
村人笑言赵老太是女娲娘娘。
赵老太那为没有儿子郁郁了一辈子的暴躁丈夫听了,越想越气,竟然早早一命呜呼了。临终时,还瞪着赵老太不肯闭眼。
赵老太安葬完丈夫,仍旧如常生活。
所幸她的女儿们继承她勤劳作风,女婿们也都十分务实,且都算孝顺,她人到晚年,生活过的日渐殷实,顺心。
那一天,她去镇上办事。
回来已是傍晚。
那条路她已走过无数回,风景年年岁岁都一样,除非走累了,她不会停驻。
可是那一天,她停在路边一棵树下。
她看见树下有一只竹篮,白色毛巾覆盖。
打开来,里面躺着一个小小婴儿。
刚刚足月的婴儿不哭不闹,一双眼睛睁的圆鼓鼓,好奇打量这位陌生人。
四目相对,婴儿忽然咧嘴一笑。
赵老太提着篮子回家。
家人全部炸锅。
齐齐整整几十人,外加围观村民,将她家挤的满满当当。
那么多张嘴,争先恐后发表意见:
“你带她回来做什么?”
“这可是个人!”
“带回来谁养?是,我们不是养不起,但我们可没这个时间和闲心养别人家孩子。”
“来历不明的,谁知道有没有什么病。”
“ 再说,你看清楚了,这可是个女娃!“
“我们家还缺女娃?!“
“是个男娃可以商量,女娃没的商量!”
“赶紧送走,哪来的送哪里去。”
赵老太位于人群中心,一直默默无言。直到所有人嘴唇都快干裂,她才说出仅有两句话:
“这是条命。”
“我捡回来的,我养。”
没人知道她那时内心曾有过什么样的想法,她说完,便转身回房,关上房门,为小婴儿洗澡。
门外,是一片喧嚣声。
“疯了疯了。你要养,你养吧,我们可不会管。以后你可别说我们不孝顺。”
“疯了疯了,赵老太,你都那么大年纪了,还养这么个小娃,想哪头哦。”
赵老太充耳不闻。
第二天,她便主动搬到屋角的一间偏房去住,另起灶膛,与那小小婴儿一起生活。
没有文化的她,给婴儿取名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