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第12章 ...
-
夏衍林和江潮决裂了。
这个消息一经证实,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清阳一中。
没有人知道他们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但所有人都看得到,以前天天跟在江潮后面的小尾巴夏衍林,最近突然变得“独立”了。
也有人忍不住好奇,来问夏衍林到底是怎么回事。可夏衍林从来都不说。
就算他和江潮真的闹掰了,那也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怎么也轮不到外人看笑话。
不过自从那天烂尾楼里,江潮最后一次警告他,夏衍林的的确确是彻底伤了心。
夏衍林这人,从小到大做事一向都是有些偏执的。
他想对一个人好的时候,不论遭受怎样的驱赶,都仍然捧着一颗心,热忱地往人身边凑。
可是这种偏执也是一把双刃剑——当他感觉伤心,并且下定决心不要再为那个狼心狗肺的家伙付出时,他也能很决绝,真就当江潮这个同桌完全不存在一样。
他不再给江潮带早饭,甚至自己都懒得吃早饭;
他也不再偷瞄江潮有没有在课堂上睡觉,甚至就连班主任点名让他把江潮叫起来,他也充耳不闻……
班主任看得出来他们两个之间有矛盾,也试着找夏衍林聊过几次,但没什么作用。
后来两次小考试,夏衍林和江潮的成绩也都还算稳定。老师看他们没耽误学习,于是也就不再过多干涉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
转眼半个多月过去。
夏衍林虽然不理睬江潮,但有些事情他也能感觉得到。
比如江潮经常会看他,说不清是不是想跟他说话,总之上课的时候会将目光落在他这边;
又比如,放学的时候,江潮见他收拾书包离开,自己也会跟上,一前一后地走到校门口,再分开,各回各家。
夏衍林觉得有点好笑,像是在经历什么恶俗狗血的故事,什么“我在意你时你不在意我,我不搭理你了你又巴巴地跟着我”这一类。
可他无动于衷。
狗血故事虽然好看,但如果放在现实生活里,往往结局就不会是那样了。
至少在夏衍林的心里,他如果决定不搭理江潮,那么一定不是所谓的“欲擒故纵”,更不是为了让江潮后悔。
他就是真的因为不开心,也是真的不想再多管江潮的那些“闲事”,不想遭人冷脸。
————————
五一放假前的最后一个下午,自习课上,班主任叫几个男生去搬新到的练习册。
本来这种事夏衍林不经常参与,但这天他感觉江潮一直盯着自己,那道目光存在感太强,盯得他有些不自在。
于是他自告奋勇,跟着其他三名男生一起,去了班主任的办公室。
这次的练习册很厚,四个男生一人搬一摞,每个人手里的分量都不轻。
夏衍林平时不怎么运动,胳膊力气小。
把这么厚一摞练习册从地上抱起来他都觉得很吃力,再一想,班主任办公室离他们班教室隔着一整个走廊那么远,顿时就有点儿绝望。
但没办法,自己揽的活儿,忍着也得干完。
夏衍林咬咬牙,跟在那三个男生身后,走出教师办公室。
出乎意料的,他刚到走廊上,迎面就看见了江潮。
夏衍林脚步一顿,而江潮却直接走上前,垂眸望着夏衍林的眼睛,声线淡淡地开口:“给我吧,我来搬。”
这是两个人冷战以来,第一次有人主动和对方讲话。
他们两个闹别扭,率先服软的人竟然是江潮。这是夏衍林之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可能。
夏衍林怔了怔,下意识地想回话,但却在开口前的一瞬间,不期然想起那天烂尾楼里,江潮是如何警告他的。
顿时,所有回应的话语都在脑海中烟消云散。
夏衍林掀起眼帘回望江潮,一个字也没说,只是遵守着自己给自己定下的规矩,默不做声地从江潮身边绕过去。
“夏衍林。”江潮转过身,在夏衍林身后叫他的名字。
声音传进鼓膜,夏衍林只觉得心头一紧。
其他三个男生都知道江潮不好惹,方才看见他过来,早已经一溜烟儿的跑远。现在走廊上安安静静的,只有江潮和夏衍林两个人。
这种寂静让夏衍林感觉自己陷入了某种危险的境地,仿佛动作再慢一点,就将逃无可逃。
他下意识地加快了脚步,然而抱着一摞书本,再怎么样也跑不起来。
江潮人高腿长,三步两步就追上了夏衍林。
他一把拽住夏衍林的臂弯,不给他机会往任何方向躲。
夏衍林回头瞪着江潮,在针落可闻的走廊上压低声音说:“放开我。”
江潮松开手,但随即绕到夏衍林面前,不由分说地从他手里抱走了所有的练习册。
在彼此交接的瞬间,江潮的指尖轻轻从夏衍林的手背擦过。
夏衍林感觉到皮肤上传来的冰凉,心尖忽地跳了一下。
江潮的手怎么这么凉?这是他脑海当中闪现而过的第一个念头。
但紧接着他又冷静下来,自我嘲讽地笑了笑,心说,人家手凉不凉关你什么事呢?难道你还不长记性,又想多管闲事?
夏衍林没作声,但也没再和江潮拉扯。
既然江潮非要帮他搬书,那就搬好了。反正这么一件小事,也并不会改变什么。
江潮抱着书本走在前面,夏衍林在后面跟着。一个走廊的路程,两人谁都没开口,只是各怀心事。
等到了教室门口,江潮突然顿住脚步,扭头看向夏衍林。
夏衍林也丝毫不退怯,抬起头和江潮对视,倒是要看看他还能说出什么更伤人的话。
江潮一双深黑的眸子凝视着身边的少年,眉头轻蹙,像是还在心里和自己辩论。
不过挣扎到最后,他到底还是张开薄唇,以低缓却不容拒绝的口吻,对夏衍林说了迟疑许久的话——
“放学别走,我们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