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聿:听说我老婆和室友闹矛盾了,什么原因?
任凭舟:她不认可她们对你的赞美。
祁聿:……
-
《本章作话很长可以点右上角屏蔽作话》
关于助听器,我想了很久要怎样跟拥有正常听力的读者去解释它的佩戴感受。最终还是没有通过正文说得很明白,因为袁知乙她是一个听障患者,她并不能理解正常人的“不解”,并且,按照她的性格也不可能去描述许多的不适,她只会说出一些科研人的说辞。
所以我把我自己浅薄的理解给大家说说,便于理解后续剧情。
从前我也以为助听器就是个大喇叭,声音越大越好,够大就能听清了,实际不然。
如果是神经性耳聋,助听器直接没效果,得做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脑机接口,直接取代了耳朵本身,植入人工耳蜗后,听到的声音和正常人是一样的。
助听器不一样,它是一种辅助工具,需要耳朵本身仍具备处理声信息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因为各种原因被削弱了,如此,助听器就通过对声音信号进行补偿来达到“听得见”的效果。
但它始终是一种“喇叭”(不准确,只是方便理解),它输出的声音有电流感,就像我们听电话里自己的声音,和真实世界听到的还是不一样。越好的助听器,这种电流感就越小,越能还原真实音质。但是你会发现,接电话的时候,我们是不可能听到对面所有的声音的,因为手机通话内置算法对声音进行了筛选,把其它声音过滤了,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听清对方说的话。
助听器也需要这种筛选。
它筛选声音的过程,日常接触的东西里,最类似的就是降噪耳机,降噪耳机一般有好几种模式,听歌模式,人声模式等,在不同的环境给你屏蔽掉不同的噪音,把你需要的声音送到你耳朵里。
不同的是,降噪耳机使用场景非常单一,且目的性强。而助听器是听障患者要日常佩戴的,场景随时在变化,目前的智能助听器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之一就是判断场景,并进行适应该场景的筛选,但是,生活场景太过复杂多变,这样就可能筛选出错,那么有时候就听不到想听见的声音了。听不清所以听不懂,文中反复提及的分辨率低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还有音源定位、回声、堵耳、啸叫等等问题,并且每个听障患者的听损范围是不一样的,并不是戴了助听器就万事大吉。听障患者面临的困境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助听器的优化升级是一段漫长且行人稀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