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永璜篇:能不忆江南(1) ...
-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永璜作为乾隆朝第一个成年的皇子,正带着几个仆从扬鞭策马离开京城,奉旨外出到江宁府办差。
天色仍是朦胧,大街两旁的摊贩却已经支起小桌小凳,开始新一天的忙碌。
茴香口的烧饼半发面,浇上浓浓一层芝麻酱的面茶香气淡淡,炒肝的汤汁油润透亮,叫过路人垂涎三尺。
如此温暖的烟火气,怪不得小嫦娥偷吃灵药,反而羡人间。
“永璜,你是朕的长子,是弟弟们的表率,这头一次外出办差务必要完成得漂亮。”昨夜,皇帝特地去咸福宫为儿子践行,叫金玉妍和苏绿筠气得咬碎银牙。
皇贵妃的父亲高斌如今已是文渊阁大学士,监管江南河道总督事务,晞月算是后宫中除已逝的孝贤皇后外,娘家在朝廷上最得宠的。
将永璜的第一次差事安排到江宁府,一是得到治水专家高斌的手把手经验传授,二是代表着皇帝已经默许他在江南发掘和栽培属于自己的势力。
如此良苦用心,足可见皇帝对长子寄予的厚望。
皇帝的话公事公办,做足了皇阿玛的威严仪态。平日里热热闹闹的咸福宫经他来这么一趟,变得银针落地之声清晰可闻。
高晞月一看永璜碗里没怎么动过的饭菜,便知这狗男人的存在让人全无胃口了。
她夹了一筷子脆嫩可口的爆炒羊肚丝到永璜碗里,温柔笑道:“这羊肚丝麻辣鲜香,是你去了江南便吃不到的正宗味道,今晚多吃些。”
少年对上她关切的目光,心头一暖,将碗里的菜乖乖吃下去了。
如果说雄浑雍容的京城是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江南便是静谧柔婉的女人。
从前在上书房时,永璜还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不屑一顾,如今亲自踏上青色的石板,感受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悠远,他算是终于知道为什么祖辈们都那么热衷于下江南了。
这个洁净、多愁善感的世界,孕育出了淳朴善良的汉人。飘雨的黄昏,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古朴悠远的高墙古巷,水乡的独特文化在千百年来描绘了无数的浪漫,也见证了纷乱的世间凄凉。
永璜与三两仆从皆是着寻常便装,由船夫摇着乌蓬,任记忆被江南的温柔浸润。
他不亮明真实身份,只说是从北方来做生意的商人,与老船夫有一搭没一搭闲谈。
“老伯,我初到江宁,想打听打听你们这儿可有什么奇趣轶事。”
老船夫弯着腰,双手握着竹缆,听这话顿时起了兴致,什么商贾佳人啦,才子济民啦,往昔今朝的世事变迁伴着潺潺流水声,让人神往。
“还有什么,且让我想一想…噢,咱们江宁可有个才比谢道韫、左芬,又通中西天算的奇女子咧!”老船夫凝眉思索片刻,忽而颇感慨地抚掌笑起来。(注1)
少年原本只留了三分神去听老人的谈天侃地,此时却是抬眸望向了他。
毕竟历史上出现“她”的次数,着实太少了。朝代更替,江山沉浮,从来都是由男人书写。
古时候的女子,要么被当做危害江山社稷的红颜祸水遭后世唾骂,要么成为一个被冠以夫姓的贤妻良母楷模,一辈子藏在后宅里操持,死后立个功德圆满的牌坊。
女人想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留下自己的印迹,无外乎是这两样。
“那奇女子呀,是宣化太守王者辅的孙女,叫王贞仪。老太守精通历算,著述甚丰。江南多士族,他家的七十五柜藏书自是当得起书香门第的风雅。贞仪之父是王锡琛,虽然生活坎坷、屡试不第,但他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贞仪也精通医学。”老船夫慢悠悠地开了个头,声音沙哑却也浑厚。
永璜没有打断,他身边的贴身仆从常宁却是不屑地啧了一声:“老人家,这种故事我们一路下江南听了快十百八遍,您别是想不到旁的,要来敷衍我们?”
“常宁。”少年声音淡淡,却又带着不怒自威的气势,常宁瞬间噤了声。
老船夫浑不在意地哈哈笑起来:“这奇女子的故事可不是我编造出来的,待会二位爷下了船只管在街上问问,江宁谁人不识那王德卿的名字?”
与其将王贞仪同写诗描绘悲惨生活的才女李清照、写文抒发爱情的卓文君、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的花木兰对比,倒不如将她定义为出生在这个压制科学的时代的科学工作者。
当伽利略证明日心说,麦哲伦证明地球是圆的,开普勒总结行星运动的时候,西方的科学正以光速向前推进,处在地球另一端的大清朝仍旧沉浸在自己天朝上国、世界中心的美妙幻想当中。
王贞仪的父母对于她类似于放养,完全任凭她的爱好学习,而不是拘于时代留给女人的那方小小天地。
她可以学习骑马,练就一身射箭的好本领,成为百发百中的神射手;她可以行万里路,欣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体验民间的生活疾苦。
当其他同时代的女孩在十四五岁就已经嫁人的时候,王贞仪凭借着先天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想象,贡献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日月食的建模经验。
“将水晶灯挂在房内代替太阳,用圆桌代替地球,不远处圆圆的镜子当作月亮,通过控制吊灯的位置变化,改变圆桌与圆镜之间的距离,成功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她跟永璜一样的年纪,却完成了人生第一本著作《月食解》——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成功解释月食成因的书籍。(注2)
“那小姑娘最近在研究什么天圆地方…谁知道是些什么玩意儿?她大好的年纪不嫁人,也不知家里为什么不干涉,那姑娘机灵是机灵,我看日后还有得后悔的。”老船夫叹气道。
是了,在那个不懂得珍惜科学的年代,这颗明星足够耀眼,却耀眼到同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只因她选择的不是女性几千年来走的路。
轻舟过山万重,一仆一主辞别船夫,真正踏上了江南温暖湿润的土地。
经由这趟水路的所见所闻,永璜心里已经对江南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情况大致有了数,当下便与其他仆从汇合,往两江总督府去。(注3)
永璜虽贵为皇子,但到底未经正式的太子册封,亦不是中宫所出嫡子,其迎接规模自是不能与皇帝太子相比。少年心知其中关窍,也不计较这些虚的。
得亏他如今养在皇贵妃膝下,故有在南方盘踞经营多年的重臣高斌照应,大小官员们丝毫不敢怠慢,差事处理起来也算得心应手。
这日,永璜批阅过官员上的折子,便听得高斌求见的通传。
这些日子,他寄住在江南河道总督府,高斌毫不吝教地传授他处理政务和治理河道的宝贵经验,兼之又有高晞月这层关系在,少年早已在心底里将这位兢兢业业的老人当做自己的祖父。
“高大人为天家、为百姓操劳半生,劳苦功高,何须向我行如此大礼?”他跨步上前将高斌扶起,两人相视一笑。
大阿哥既养在爱女名下,永璜便是同高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了。高斌先前与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从未见过面,在得知永璜要下江南办差时,心里是喜忧参半。
虽然皇贵妃时常在信件里要他放宽心,说宫里一切都好,但高大人膝下唯有这一子一女,如何能不时常牵挂这捧在手心的娇娇儿?
这段时间以来,高斌是在教导永璜,却也是在审视他——他要亲自求证,看那少年是否值得他们高家堵上未来几代的气运去倾力辅助,看那少年是否真的将晞月多年以来视如己出的关照爱护放在心里。
庆幸的是,那个内敛沉稳的少年用出众的能力和坚定的诚意证明了自己堪当大任。
他听高晞月的话,用尽勇气在天地间展翅翱翔。
无论前路如何,他都无悔。
注1:原句来自南京藏书家朱诸的《德风亭集》:\"德卿于书,无所不窥,工诗古人辞,尤精天算,贯通中西。自古才女如谢道蕴、左芬之属能为诗矣,未闻其能文章也;曹大家续汉史矣,宋宣文传周官矣,未闻其通天算也。德卿以一人兼之,可不谓彤管之杓魁青闺之收并乎?\"
注2:王贞仪在历史上生于1768年,逝世于1797年,跟永璜年龄不同。本篇因剧情需要作了改动。
注3:两江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PS:我本来想把这篇的标题打上番外,但想了想之后觉得不应该当做番外。虽然主要的视角是永璜,但他这次下江南的经历是承接正文的。
没想到写下江南这篇会写那么久,自从分线二选一之后,我在这篇同人文上可以做出的改动自由忽然变得很大,其实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譬如给好大儿选福晋这一个点,害怕大家不喜欢,害怕会写崩,所以现在变得谨慎再谨慎。
这一章是从周一开始写的,以我自己都无法忍受的龟速(捂脸)。因为想营造一个很美的江南,想在可以自由创作的空间里进行自己的二次构建,所以费了心力去思考永璜的这趟经历。
我最初是想借船夫的角色讲一讲“嘉定三屠”,但后面觉得同人文不应该承载这样重的民族情绪所以作罢了。这几天在看张岱的《陶庵梦忆》,强烈推荐对明清江南生活感兴趣的小伙伴去看看!
永璜下江南还有一章,然后就会回到晞月视角了。其实从现实角度出发,好大儿和王贞仪是完全不会有交集,也不可能成为夫妻的,但私心很想写一写这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
更重要的是,如果国家管理上层有贞仪这样进步开明的人在,如果她能对未来的皇帝产生重要影响,清朝后面有没有可能走上不屈辱的另一条路?
既然是同人文,所以我就天马行空地写一写啦(希望不崩)。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应该向所有救国救民谋复兴的先辈们致敬。
很抱歉直接将这些话放在正文,但写这章时带给我的悸动心情和思考真的很想跟所有人分享。
最后,放一段介绍王贞仪的推文:
“《岁轮定于地心轮》的问世直接冲击了大清官方那些靠着天文星象混吃等死的家伙们,王贞仪因此遭到了莫名的打压和诋毁,为了扭转不利的局势,她开始将自己的思维向数学界靠拢。
《勾股三角解》、《象数窥余》等将数学的理念普及到现实生活中,让更多的人能够读懂数学,学会数学。
可惜,王贞仪的一生仅仅只有29年的时间,英年早逝的她还没有来得及为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贡献更多的知识。
王贞仪精通地理、数学、天文学、医学和诗词绘画,是中国古代少有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晴雨丰欠辄验,她在天文学上的著作多达64卷,用“建模”的方式详细解释了各类天文现象,可惜她生活在一个不懂得珍惜科学的年代,大多作品都已经遗失或者被销毁了。
她反对封建迷信、求神拜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践行男女平等,将自己的知识和见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的学生,对于中西方的著作,王贞仪总是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从不一味的支持和或者否定一方,汲取其有益的部分,摒弃其糟粕的部分,积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成为那个黑暗时代最耀眼的明星。
199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王贞仪的名字命名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她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唯一一位女性科学家。
2016年,美国畅销童书《无所畏惧:影响世界历史的50位女科学家》和意大利先锋女作家的畅销书《了不起的女孩:100个改变世界的传奇女性》都将王贞仪的故事收录其中,向全世界推送王贞仪的辉煌一生。
2018年,世界知名科研刊物《自然》杂志将王贞仪作为全世界女科学家的代表进行传颂,她成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
同一年,《数学的力量:数学的反叛女性》中盛赞王贞仪对于数学的贡献。
王贞仪遗作《德风亭集》至今还被哈佛大学图书馆收藏着。
时至今日,王贞仪依然是西方世界极为崇拜的女性科学家。
当我们翻开历史书,翻开科普类读物的时候,当时间流逝到清朝的时候,请不要用一句闭关锁国就将这段历史所概括,当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时,仰望着西方科学技术的时候,背诵着哥白尼,讨论着伽利略,惋惜着哥伦布,崇拜着开普勒的时候,也请介绍一下我们古代的科学家王贞仪,哪怕短短的一句话都可以,至少应该让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有科学家的,是有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女性科学家的。
她是王贞仪,是地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和诗人,是男女平等的践行者,是世界推崇的女性科学家的代表,她本应该像伽利略一样在中国名扬四海,本应该像哥白尼一样在中国人尽皆知,可惜她生错了年代,她生在了科学晦暗的大清,遭遇了西方名人辈出的挤压,她并非被时代所丢弃,她是被性别和盲目崇外所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