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中国人民大学创意写作考研真题 ...
-
一、名词解释
1. 白鹿原
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为背景,通过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兴衰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探讨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2. 崇高
一种美学范畴,最早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及,后在康德的美学中得到系统化,指在面对自然、艺术或思想的巨大力量和无限可能性时,人类感受到的敬畏和震撼情感。
3. 普罗文学
全称“普罗列塔利亚文学”,起源于20世纪初,强调反映工人阶级生活和革命斗争,旨在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文学创作,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等。
4. 审美游戏
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的概念,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和自觉的游戏活动,通过“审美状态”将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进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5. 九歌
屈原的楚辞作品,是一种祭祀诗歌,充满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浪漫主义情怀,反映了楚地民间信仰和宗教仪式。
6. 安提戈涅
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作品,讲述安提戈涅违抗国王命令,埋葬叛国兄长,最终为坚持正义而牺牲的故事,展现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7. 世说新语
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笔记小说,记述魏晋名士的言谈趣事和逸闻轶事,反映了魏晋风度和当时社会文化特点。
8. 流浪汉小说
一种流行于16-17世纪欧洲的文学体裁,以流浪汉的冒险经历为主线,具有批判现实的倾向,代表作有西班牙《小癞子》。
9. 牡丹亭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述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强调个性解放与对生命热情的追求,属于“临川四梦”之一。
10. 象征主义戏剧
19世纪末以象征派为基础的戏剧形式,强调通过象征和暗示表现思想和情感,代表作家有梅特林克,其作品《青鸟》具有典型意义。
二、论述题
1. 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或作品,谈谈你对“翻译与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理解。
翻译在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中国文学经历了剧烈的变革,翻译不仅使中国文学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思想和艺术形式,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创新和文学思潮的更新。
文学现象: 20世纪初,五四运动后,尤其是在鲁迅、林语堂等作家的推动下,大量西方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如俄国小说、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和德国哲学等,这些作品的引入帮助中国作家拓宽了视野,改变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
代表作品: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受到了俄国现实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形式。翻译的西方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现代主义,极大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政治、社会和个人探索的主题。
翻译的意义:翻译不仅是文化的交流工具,还成为中国文学自我觉醒的途径。通过翻译,中国作家不断吸收外来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文学的诞生,使得中国文学逐渐从传统的文化框架中走向现代性。翻译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既是跨文化的纽带,也是文学自我革新的动力源。
2. 试论上海“孤岛”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及其文学成就。
上海“孤岛”文学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成为“孤岛”后,上海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中心。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
主要代表作家:
鲁迅:鲁迅的创作在这一时期继续进行,他的作品如《呐喊》和《彷徨》深刻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尽管抗战烽火不断,鲁迅仍保持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通过小说、散文等形式,继续关注社会的变革。
老舍:老舍在上海“孤岛”时期创作了《骆驼祥子》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深刻批判。
沈从文:沈从文的《边城》作为“孤岛文学”中的代表作之一,充满了湘西的风情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通过对民众日常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战争时期人们坚韧的生存意志。
文学成就:上海“孤岛”文学反映了抗战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历史命运,作家们通过作品关注社会的苦难与变迁,抒发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与思考。此外,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新文学风格,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发展。
3.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请评述这句话。
鲁迅在这句话中指出曹丕时代的文学具有自觉性和艺术性。这一说法可以从魏晋时期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创作的自觉性来理解。
文学自觉的体现:魏晋时期的文学与之前的汉代文学相比,呈现出更强的个性表达和自我意识。文学开始关注自身的艺术性,而不单单是为了政治或道德的宣扬。曹丕等人推崇“文人风骨”,文人不再完全依附于朝廷权力,而是有了更为鲜明的个人表达欲望。
艺术而艺术的理念:这句话也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独立性,强调文学不仅是社会政治的工具,更是一种审美的活动。曹丕和当时的文人开始关注诗文的技巧、形式和艺术表现,逐渐形成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学在艺术上的独立性和自我表达的发展。
4. 严羽《答吴景仙书》中说“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请评述这句话。
严羽通过将唐代诗人作品与颜真卿的书法作比较,突出了盛唐诗歌的艺术特质。
雄壮的笔力:这一点反映了盛唐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力量感。盛唐时期的诗歌多以气吞万里、宏大壮丽为特点,诗人们通过形式上的工整和情感上的充沛,展示出强烈的个人主张和宏大的历史视野。
浑厚的气象:这一点指的是盛唐诗歌的深度和广度,诗人在创作时不仅注重表面形式,更关注诗歌内涵的丰富与哲理性。盛唐诗歌往往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时代精神,呈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哲理感。
影响与价值:这一评价表明,盛唐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既追求诗歌的技巧,也有着更深远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它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也为后代诗人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标杆。
5. 谈谈《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划分标准及其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辛弃疾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划分标准,指的是词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
有我之境:这一境界强调词作中作者的主观情感与个性表达,作者的情感在词中占据主导地位,词人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心情、欲望与个性。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相对,这一境界强调词作中超越个体的普遍情感,词人将自我情感抽离,关注更广泛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情感。
影响:辛弃疾这一划分为后世的词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既凸显了个人情感的独特性,也揭示了文学作品中超越个体的普遍性情感。它在艺术创作中强调了情感的多样性,尤其是词人在创作时如何平衡自我表达与情感普适性之间的关系。
6. 韦勒克把文学划分为内部研究、外部研究。谈谈划分标准及影响。
韦勒克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这一理论为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框架。
内部研究:主要侧重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包括语言、结构、主题、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强调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内部特征。
外部研究: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与外部因素的关系,如社会背景、历史条件、作者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学的社会功能等。
影响:韦勒克的这一划分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双重视角,既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也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促进了文学批评方法的多样化,推动了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发展。
7. 结合卢梭的创作,谈谈你对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理解。
卢梭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展现了启蒙文学的核心思想:
自由与平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中提到,社会应当保障每个个体的自由与平等。他认为,教育和社会制度应该尊重个体的天性与发展。
自然状态:卢梭强调人类的自然状态是善良的,社会的不平等和压迫是文明
8. 结合托尔斯泰的《复活》,谈谈你对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解。
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是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流派之一,其核心特点是对现实的真切呈现、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剖析。托尔斯泰的《复活》作为这一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俄国社会的复杂性,还通过对人物命运和道德选择的探讨,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对人性、社会与历史的深刻洞察。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社会现实的真实呈现: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反映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矛盾与动荡,作家们致力于揭示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以及压迫阶层的困境。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主人公聂赫柳多夫的觉醒,揭示了俄国社会中贵族与贫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巨大鸿沟。小说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不仅展现了俄罗斯贵族阶层的堕落与腐化,也呈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2.人物的道德冲突与心理描写:
现实主义文学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强调人的情感、思想与道德的冲突。在《复活》中,托尔斯泰通过聂赫柳多夫的忏悔与内心挣扎,展现了个人道德责任的沉重以及人类救赎的可能。聂赫柳多夫从一个冷漠的贵族转变为一个积极寻求自我赎回的社会活动家,小说深入探讨了他内心的悔过、赎罪与自我重建过程。
3.批判性与理想主义的融合: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仅描写社会的阴暗面,同时也展现了作家对社会改进的理想与期望。托尔斯泰在《复活》中通过聂赫柳多夫的精神觉醒,表达了对俄国社会腐化现象的批判,呼吁通过个人的觉悟与行动来追求社会的道德复兴。托尔斯泰并未仅仅揭示社会的黑暗面,而是通过小说的结构与人物的成长,展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期望通过道德与精神的升华,改变社会的现状。
《复活》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复活》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复杂的道德探讨,展示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内涵。小说通过主人公聂赫柳多夫的复活与救赎,描绘了社会制度对个体的压迫,以及个体在困境中追求道德复归的努力。托尔斯泰通过对不公正审判和贫困的描写,揭示了俄国法律和社会体系的腐败。小说不仅关注聂赫柳多夫如何赎回过去的错误,也通过人物的关系展现了俄国社会阶层的复杂性和人性的问题。
总结
十九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细描写以及对道德与社会改革的理想探索,展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复活》作为这一文学传统的典型之作,不仅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端,还表达了对人性救赎的深刻思考。托尔斯泰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批判性的社会观察,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